陈秀娟
近几年来,在全球汽车竞争日趋白热化、能源与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很多车企都意识到,传统意义上的单打独斗已经不能有效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一些深陷困境的欧美大牌车企,正凭着自己昔日的辉煌和荣耀,连带着一身沉重的债务,在全世界到处“求包养”。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在世界市场的品牌知名度以及为未来进军欧美市场奠定很好的基础,中国车企纷纷进行的海外并购,成为当下全球汽车市场里的一道景观。
在国际上,经营不好、陷入困境的汽车品牌被强势企业收购的事情可以说是司空见惯。通用、福特的许多旗下知名品牌,就是通过跨国并购而来。 回顾过去,我们不难发现:2005年以来,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频现危机,破产重组的阴霾困扰了好几年;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对欧洲汽车巨头也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如今,活跃在全球并购舞台上的国内外车企们,自今年以来,除了东风入股标致雪铁龙(PSA),还有万向收购菲斯科、吉利收购英国电动车企以及菲亚特完购克莱斯勒等都纷纷上演了一部车界的资本重构大戏。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本土车企海外并购的热潮才刚刚开始,欧美车市疲软,全球汽车业旧的体系和势力正在坍塌,而坐拥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车企们的收购重组行为则在告诉世界,中国来了!当然,随之而来的便是整个汽车产业格局将在新的秩序范围内发生变化,包括资金、技术、市场信息以及人力资本的转移等。
那么,在这股重组整合潮中,国内外车企分别是如何亮剑的?在激烈的市场争夺中,脆弱的本土品牌将如何生存和发展?作为全球汽车市场基数最大的中国汽车,未来将在全球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让我们通过对今年刚刚发生的几个重组案例的分析,一窥端倪。
东风入股P S A:不仅仅是持股
法国当地时间3月26日,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PSA正式签订入股协议。而在3月28日,东风汽车公司与PSA双方高管还马不停蹄地赶回北京,签署双方全球战略联盟的协议,成为这家跨国车企三大股东之一,持股约14%。该协议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双方在研发领域的战略合作;二是合资设立研发中心,在产品技术和车型平台上发挥协同效应;三是设立新的销售公司,将神龙生产的车型以及其他PSA产品出口至不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亚太地区,其中,东盟地区是一个重点。
据悉,东风汽车本次战略性入股,将在资本融入海外车企的同时,获得了中国本土汽车企业所欠缺汽车技术。
互利共赢
随着东风入股PSA项目的最终完成,PSA监事会已推荐东风汽车公司董事长徐平和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刘卫东进入PSA最高管理机构监事会,参与PSA今后的决策。如果不出意外,在4月底PSA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后,徐平将作为东风代表出任PSA监事会副主席,刘卫东则出任PSA亚洲事业发展委员会主席。
按照东风与PSA签署的全球战略联盟协议,双方将加强在研发领域的战略合作,并在中国合资成立新的技术研发中心,整合现有研发资源,在产品技术和车型平台上发挥协同效应。除此之外,双方还将成立旨在提升出口业务的海外销售公司,负责PSA和神龙汽车公司(东风和PSA此前在华成立的合资公司)产品在亚洲(除中国市场)特别是东盟的销售和服务业务,并在其他海外市场实现生产与销售的协同。
“通过入股PSA,东风能最大程度上获取PSA的产品技术和车型平台资源,全方位地学习外国同行经验,并借此推动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的转型升级,这才是东风豪掷这8亿欧元的真正意图。”东风一位中层表示,东风对于入股PSA及双方后续合作,有着清楚的认识和清晰的思路。
“对于这样的合作背景,我们不能每天早晨起床后就想,他是不是比我挣得要多。”PSA集团董事会主席菲利普·瓦兰强调,东风集团要开发自己的自主品牌车型,需要更多具有潜力的技术,而未来双方签署股权合作后,PSA将向东风集团开放所有的已经商用化的技术,以收取技术转让费的形式供东风集团开发自主品牌使用。
对此,朱福寿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东风与PSA进一步深度合作,对于东风自主品牌技术的发展和东风自主乘用车事业的协同,能起到“很好的保障”。
“我们不否认,东风是想借助合作伙伴的一些资源,为中国的消费者提供更加合适的产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依靠PSA的一些基础、平台,能够为东风公司自主事业的发展起到加油站的作用。”朱福寿对外表示。
除了将PSA的技术输入东风自主品牌外,瓦兰还表示,PSA与东风也将在一些技术项目上进行合作,“目前正在进行空气混动技术的研发”。
按照双方协议,PSA与东风将在中国建立合资的研发中心。“未来,东风和PSA各自承担一半的研发任务,未来双方也都共同分享知识产权,都可以使用这个研发中心的技术。”瓦兰答记者问时说道。这就意味着未来神龙公司在开发针对新兴市场的车型时,将有权免费使用合资技术中心的技术。
按照瓦兰的解释,未来的合资研发中心,将主要从事平台、动力技术的开发。“合作方都可以100%使用,将之用于各自的研发工作。”
主攻亚太市场
相比此入股项目,业界更为关注的是东风与PSA的后续动作。依据PSA新任CEO塔瓦雷斯的思路,PSA将力争在2016年前实现扭亏为盈。未来,PSA的重心将放在中国以及此前市场份额较低的亚太区市场。对于东风而言,其入股PSA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未来双方将依托各自资源,扩大中国乃至亚太区市场的业务发展。
从双方签订的全球战略联盟协议来看,未来东风与PSA双方的合作重点仍将聚焦在中国及亚太地区,更熟悉区域市场并具备渠道优势的东风集团势必成为此番合作的主导。而为了大幅提高在中国及亚太市场的占有率,PSA方面也不得不拿出更大的诚意,在研发技术和车型平台层面,实现与东风的协同。
此前主导谈判并将进入PSA监事会的刘卫东,已经为整合PSA在亚洲的业务拿出了初步方案:在并购PSA上海研发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合资研发中心;全面接管PSA在中国的业务,PSA向中国进口整车全部纳入神龙渠道;以东盟为突破口拓展神龙在亚洲的业务;针对亚太和新兴市场成立海外销售公司。
另外,本次东风公司入股PSA以后,监事会将新设亚洲事业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由4名委员会组成,东风集团人士将出任亚洲事业发展委员会主席。同时,PSA设于亚洲的亚洲运营部仍然并行运作。
对此,瓦兰解释称,“PSA亚洲的市场由亚洲运营部负责,由PSA亚洲运营部首席执行官奥利维负责战略制定和执行,同时他也是PSA执委会的成员。他提出的战略要推荐给亚洲委员会,由亚洲发展委员会进行审议和分析,然后建议给监事委员会。”
“这种好处是监事委员会有更多的时间负责亚洲工作,亚洲对于PSA集团来说,将更为重要。”瓦兰表示,“亚洲发展委员会由东风公司的高层负责,更利于发展亚洲市场。”
在新的组织架构下,亚洲市场能否如双方设想的那样合力运营和开拓,仍然有待观察。
这份谋划了三年多的合作,不仅是一贯谨慎的央企东风汽车第一次大手笔的海外投资,更开启国内尝试全面介入老牌跨国汽车投资的先河。它不仅微妙改变中外汽车合资已经维持了30年的平衡,由这种资本结构的改变带来的一系列深度展开,还将实现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再平衡。
万向收购菲斯科:借“壳”圆梦
已经陷入财务危机两年之久的美国豪华电动车品牌菲斯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买家:2月18日,美国特拉华州威名顿破产法院召开听证会,获准万向集团以1.492亿美元收购菲斯克(Fisker)资产。这一价格比万向最初的报价高6倍。三日的拉锯战、19轮的激烈竞拍,万向最终以10万美元微弱的优势赢得了这场竞拍,进一步完善其电动车的产业链,向海外资源整合迈进一大步。
完善电动车产业链
菲斯科公司最终不得不向外界寻求资金帮助的原因中,偶发因素更多一些。该公司创建于2007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州,是一家小型混合动力汽车制造商,创始人是著名汽车设计师,打造过宝马Z8和阿斯顿·马丁DB9。菲斯科公司最著名的产品是一款采用插电式混合动力的轿跑车。虽然菲斯科费尽心血,不过这款轿跑有些生不逢时,在出生后3年后,2011年才拿到美国环保局认证,被准许上市。好不容易上市了,却又在一年中遭遇3次起火事故。
2012年初,美国能源部宣布,由于菲斯科此前得到政府5.29亿美元贷款,但未能达到目标销售额,因此冻结菲斯科公司的信用额度,后者资金链断裂,菲斯科不得不为自己物色战略投资者。
1.492亿美元的收购价包含1.262亿美元现金和菲斯克20%的股权,这对非担保债权人而言是重大利好。此前,美国能源部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为菲斯克所提供的1.68亿美元贷款出售给李泽楷旗下混合动力技术控股公司。混合动力又试图以“债权竞购”的方式,即免除部分贷款而非现金支付的方式收购剩余资产,但对非担保债权人而言,意味着之前的投资都将打水漂。在非担保债权人的举荐之下,万向在破产法院宣判前的前一周加入竞购。这些债权人大部分是经销商和零部件供应商。获得供应链的支持,也是万向赢得竞拍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万向提供给破产法院的文件,万向将尽快恢复卡玛(Karma)的生产,并预计在前18个月内在美国和欧洲分别售出1000辆和500辆。内部人士称,第一步是恢复菲斯克的售后和维修服务,建立起全球的经销商网络,消化现有库存;继而把菲斯克位于芬兰的工厂转移到美国密歇根的工厂,而且不排除最终将生产线迁到中国来。
菲斯克和特斯拉一起曾经是美国政府新能源工程的明星企业,但现在两家公司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特斯拉的股价连创新高,市值超过了老牌汽车企业菲亚特,成功奠定了高端电动车的品牌形象。相反,菲斯克却因为电池缺陷、召回门而遭受重创,而且负债高达10亿美元之多。
这给万向今后能否复苏菲斯克品牌、如何将新收购的资产整合进万向的造车平台增添不少疑虑。菲斯克会成为万向造车的踏板还是会因其沉重的债务而侵蚀万向集团的利润率?
海外造车不是梦
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万向一直未曾掩饰其进军整车的野心。但由于此前缺乏整车生产资质,万向电动车只能以试运营的形式在杭州等地运作。去年10月,万向电动车出现在工信部拟新增的生产资质获批名单中。不过,该资质仅限于客车、卡车等专用车,距离生产乘用车还有一定距离。这也意味着,万向只能在海外实现其造车梦。
此次出售的菲斯克资产还包括18项专利,例如隔栅设计、挡泥板通风口和电动车传动系统技术等。针对菲斯克只是一家注重车型设计并掌握电动车核心技术的质疑,上述消息人士反驳道,最初菲斯克的确采用了量子技术(Quantum Technologies)的底盘和传动系统,但随着车型的成熟,菲斯克开始掌握核心技术。这也将成为第二代卡玛车投产的基础。
电池缺陷曾经是掣肘菲斯克扩产的关键原因,万向在收购A123之后未曾透露任何整合计划,有业内人士声称,万向不排除今后把A123电池卖给菲斯克的打算。可以预见,菲斯克引以为傲的外包模式将被打破,而是依靠万向在电动车产业链的优势,回归垂直整合的模式。
万向集团最终成功收购菲斯特,绝非仅仅是运气好或者财大气粗。虽然,万向集团最后出资收购成功菲斯克的价格比他们初始收购报价高出了近6倍,但是他们是有备而来的。既不随意报高价,也不躲避风险。通过竞拍高价收购菲斯特,万向可以为所属的A123配套;也能以资本换技术,实现动力锂电池技术的储备,快速整合电动汽车整车制造技术;还可获得与特斯拉齐名的电动车品牌。
现在中国海外并购的总额越来越高,并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但国企在外并购失败案例太多。习惯性思维往往认为,欧美生怕中资打入他们内部,掌控他们的经济要害,进而百般阻挠。实际上国企海外并购往往报价很高,被收购的海外企业股东投票同意收购,而出资的国企中小股东往往反对收购,最后海外监管方不同意。问题就是出在国企报价过高,违反了市场规则,那才是发达国家的市场监管方最担心的事。
如此看来,万向集团收购菲斯克,可以视作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案例。
吉利收购英国电动车:新能源棋子
吉利汽车新能源并购案“再下一城”。继今年2月1日,吉利汽车宣布按零现金/零债务模式以1104万英镑收购英国锰铜控股的业务与核心资产后,二月的最后一天,吉利再次拿下英国电动车方面的研究公司Em eraldA utom otive。吉利内部人士称,自此,该公司以累计超10亿元的投入,布局新能源领域。
布局新能源领域
2月28日,中国吉利控股集团收购英国电动车制造商Emerald Automotive(绿宝石汽车)公司,双方在伦敦签约。3月1日,吉利发言人杨学良表示,吉利汽车已经正式启动中长期节能环保汽车开发规划,未来5年内将开发5款混合动力轿车。收购的目的在于帮助公司提升打造“下一代”出租车的能力,包括电动出租车。不过吉利未公布交易金额。购物达人李书福试图把该公司技术引入英国伦敦出租公司,打造纯电动出租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出租车。李书福推进中的几起海外收购的协同效应正在发酵。
尽管此次吉利未披露收购Emerald Automotive公司的交易金额,但Emerald Automotive公司发布声明称,未来5年内吉利承诺将至少投资2亿美元,开发Emerald Automotive系列电动车辆。当前Emerald Automotive公司研发了两款电动货车车型,计划在美国密苏里州黑泽伍德(Hazelwood)工厂投产。
杨学良还宣称,在完购Emerald Automotive公司之后,吉利同意保证有关贷款方面的承诺,包括与工厂计划相关的资金。另外,杨学良还否认了吉利将很快在美国投产的说法,但暗示“从长期角度”或许存在可能性。收购的这家公司规模倒不是很大,主要生产轻量化、增程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该电动车主要是用来做快递和城市物流的厢式货车。收购来以后,我们将把其研发团队及资源和英国锰铜公司的研发团队合并在一起,从事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开发。杨学良坦言,之所以愿意收购这家仅几年的小公司,主要看好它们的技术和研发团队,目的是帮助吉利提高生产“下一代”出租车的能力,其中包括电动出租车。
李书福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将借助吉利汽车海外市场的渠道开发全球出租车市场。伦敦出租车公司正在开发下一代产品,伦敦出租车公司下一代全新的产品将更加轻量化,未来还将推出油电混合动力出租车以及纯电动出租车。 ”
李书福对伦敦出租车公司未来前景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英国电动车初创企业Emerald Automotive公司技术的认可。吉利集团CFO李东辉表示,吉利集团收购Emerald Automotive公司后,会首先借助该公司电动车技术来发展伦敦出租车,同时该公司所具备的车身轻量化技术也能够很好地降低伦敦出租车的制造成本。
协同效应
李书福的海外收购正在产生有趣的协同效应,就连外界不懂行的人也很清晰地看得到李书福想干什么。吉利集团公关总监杨学良称,吉利集团已制定计划,计划首先为伦敦出租车开发新能源车,并着眼于未来将出租车批量投放到其他市场,包括中国本土。他表示,“公众希望提高生活标准,也需要更好的服务”,但他补充认为在中国出租车仍然处于开发早期,“我们需要更好的车,以及更好的出租车服务”。
据介绍,吉利汽车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累计已经超过10亿元,尤其是吉利的国际化合作和国际先进技术资源的整合,使吉利汽车节能和新能源车型的研发工作近年来取得较大实质性进展,技术储备已基本完成。
吉利集团或许有计划把伦敦出租车推向中国的出租车领域。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李书福称,改革出租车监督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出租车市场必须放开经营,由市场竞争机制制定包括安全标准、排放标准在内的“出租车市场准入技术标准”,市场上的所有出租车依标准入行。
对此,一位汽车业内人士表示,吉利目前在新能源方面采用“多线并举”战术,各个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这样势必存在力量不集中、浪费资金等问题。当然,这也是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车整体研发方向不明确的现状所决定的。
菲亚特完购克莱斯勒:中国战略将提速
当地时间1月21日,菲亚特发布声明称,已经斥资43.5亿美元,完成收购克莱斯勒100%股权。菲亚特表示,业已从美国自愿员工受益协会(Voluntary Employees Beneficiary Association,VEBA,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下的信托机构)手中完成收购;以总额43.50亿美元的价格,购得VEBA所持有的克莱斯勒41.4616%股权。43.50亿美元价格中,19.00亿美元由克莱斯勒集团承担,以可支付特别股息的方式向VEBA支付;17.50亿美元由菲亚特北美以手头现金支付;还有7亿美元为克莱斯勒向VEBA按年摊付(Annual Installments)。
2009年以来菲亚特已经成为克莱斯勒的多数股权持有者。在2000年代晚期发生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汽车工业出现重组,从而导致了菲亚特和克莱斯勒的结盟。目前,菲亚特持有克莱斯勒58.5%股权。菲亚特和克莱斯勒共同的CEO马尔乔内一直寻求从VEBA手中收购剩余的股份,计划彻底并购克莱斯勒打造全球第七大车企。
资源共享
据接近菲亚特中国的消息人士透露,数月以来,马尔乔内一直在与美国自愿员工受益协会谈判。在此期间,美国自愿员工受益协会曾威胁将其持股投入公开市场。如果双方无法就价格问题达成一致,菲亚特将被迫安排上市。据悉,除了购入克莱斯勒41.5%股权所支付的36.5亿美元以外,菲亚特还将从该交易完成之日起的未来4年内向VEBA支付另外7亿美元的现金。
菲亚特集团董事长约翰·艾尔坎表示,菲亚特完购克莱斯勒后,马尔乔内继续担任当前职务,直至菲亚特和克莱斯勒完全合并。其给出的预计时间为2017年,即马尔乔内未来3年战略规划完结之后。
菲亚特与克莱斯勒的完全融合,意味着今后双方的资源平台、技术平台、产品信息等均可实现共享。不管过程多么曲折,马尔乔内终于将如愿完成对克莱斯勒的完全收购,这对菲亚特以及克莱斯勒而言都意义非凡。而接下来,对于双方都十分重视的中国市场,菲-克联盟也势必会有更多动作。
菲亚特-克莱斯勒亚太区企业传播部丁晔对记者表示,自2009年菲亚特收购克莱斯勒部分股权、并确定了后续几年将完全持股克莱斯勒的战略之后,2010年,菲亚特与克莱斯勒 各自取消了“中国区”的设置,代之以“菲亚特-克莱斯勒亚太区”统管中国业务。此后,原本两个公司之间的人员开始双向流动,人力资源、财务、销售市场、 IT技术支持等部分均合并办公。
“例如我本人,此前也是从克莱斯勒(中国)调往菲亚特-克莱斯勒亚太区的。”丁晔表示,目前克莱斯勒与菲亚特在中国的所有子公司业务均隶属于菲亚特-克莱斯勒亚太区,除合资公司、销售公司等无法合并的业务板块之外,克莱斯勒与菲亚特在采购、研发等环节均已实现业务合并。
在此前的职能部门合并的基础上,菲-克联盟在中国的架构已经趋于“统一”,在组织架构上减少了汇报层级,管理也趋于扁平化。不过,在菲亚特完全并购克莱斯勒之后,菲-克联盟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及思路依旧会有较大的改观。
J e e p国产进程提速
“两家公司(菲亚特与克莱斯勒)的完全融合,也意味着双方的资源平台、技术平台、产品信息等均可以实现共享,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菲-克联盟在中国的发展。”丁晔表示。例如在采购上,菲亚特完全控股克莱斯勒之后,双方在全球建立的采购平台将会进一步整合,有助于形成规模优势;而在车型平台上,今后菲亚特与克莱斯勒的主要车型和平台可以形成统一的技术优势。
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认为,克莱斯勒是美国底特律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由于欧洲车市疲软,菲亚特也有赖于克莱斯勒保持盈利。对与中国市场来说,按照计划,克莱斯勒旗下Jeep品牌将依靠菲亚特在华的工厂实现国产,菲亚特全面并购克莱斯勒将加速Jeep国产的进程。Jeep品牌车型原计划于2014年下半年在中国投产,首款车型将为最新研发。
事实上,对于中国市场而言,Jeep作为克莱斯勒旗下品牌,无论从销量还是车型都扮演着不容小觑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双反税对于克莱斯勒的影响也不小。因此,国产化是Jeep在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潜力点,最新的消息称,Jeep指南者车型2014年将在广汽菲亚特工厂投产。总之,随着今年两厢掀背式轿车致悦以及Jeep陆续国产,菲亚特在华市场步伐将加快。
对于眼下的菲-克联盟而言,正式“完婚”似乎仅仅是双方抱团取暖的开始,能否真正在全球市场以及中国市场获得“1 1>2”的优势,仍将考验马尔乔内对菲-克联盟的后续整合能力。
对本土车企的启示
在国内外车企重组已成趋势的大前提下,走出国门的时机和力度、方式,依然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当然最让人看好的还是以获得核心技术为主的海外并购。
“东风与万向的成功收购,对于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海外市场是很有帮助。比如,万向收购菲斯科后,可以利用菲斯科的生产团队在美国销售菲斯科产品。现在,中国车企进入美国市场的难度非常大,万向集团恰恰是通过收购完成了向美国销售这一进程。同样,东风虽然只是14%的入股,但作为PSA的第一大股东,会方便东风自主品牌壮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更有效、更快速地进入欧洲市场。”汽车分析师张志勇表示,欧洲市场的准入门槛非常高,特别是欧美市场对于中国自主品牌的认知非常差,通过如今的海外收购,会为提升中国汽车行业在世界市场的品牌知名度,以及奠定未来进军欧美市场提供很好的基础。
正如专家所言,中国汽车尽管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但是在核心技术方面,仍有非常大的差距,尤其是未来以新能源为主的汽车研发,国际上广泛开展合作,中国汽车应该借助这个时机,坚决支持以获取技术为手段的各种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并购,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通过收购、入股或联合等各种形式,真正提高核心技术,国内国外兼顾,才是中国汽发展的合理途径。
在做强战略方面,地方的车企应该把注重核心技术提高、快速提高研发能力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汽车振兴规划要求有量的规模,实际上更需要有质的提高,地方及企业的规划,应该立足把质提上去。比如响应国家节能要求,企业应该在新能源车、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方面下大功夫,可以通过各种适合的方式提高技术,而不是空喊做大,因为,做强了后,做大自然水到渠成。
同时,当下中国汽车产业和多数汽车企业正在面临转型之际,恰逢国家振兴汽车产业良机,虽说在机会面前,企业可以大胆走出去,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更需要冷静地梳理自己的发展大计,针对自己的资源和环境,制定最适合自己的战略,而不是随波逐流。因为,错过这一轮机会之后,也许中国汽车就再没有这样宽松自由的时间腾挪了。
另外,世界汽车进入了重组整合时代,中国汽车未来将在全球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是中国汽车不可回避的话题,在汽车产业更加全球化的未来,专家分析,我们一方面要为重组兼并做大小心谨慎,一方面,还是要把眼光放长远,为打造中国的汽车跨国企业做好准备。
“通过全球金融危机,企业需要重新梳理企业的思维,新型的跨国公司不再像过去的通用那样老迈保守,不思进取,危机过后,一个新的开放的汽车业全球版图逐步构建,那么中国汽车要必放眼到这样一个高度。”业内资深专家陈光祖表示,中国汽车要立足长远,在当下通过国内并购壮大规模提升实力的同时,要为打造中国新型的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做好准备。
正如专家所言,目前的并购重组,仅仅是中国汽车走向国际征程中的一段序曲,跳出思维定式,将眼光放在打造全球汽车公司的高度,也许,我们出手的方式、力度和时机会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