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淼葭
走包容性绿色发展之路
在新阶段,民族地区的发展除了继续保持高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外,必须转变增长模式,使增长的结构基础广泛,使经济中绝大部分劳动力有机会参与经济增长并,从增长中获得成比例的收益;增长对环境更友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实现“增长—减贫—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即:走包容性绿色发展之路。
包容性绿色增长还意味着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时,要确保自然资产继续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服务。绿色发展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只有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资源开发要注意化解“资源诅咒”
很多民族地区资源丰富,但他们却依旧贫穷。尤其是中央和央企对天然气、石油等核心资源的垄断开发,造成了对民族地区经济的掠夺,水资源、电力资源开发等也存在明显的央企垄断和利益分配不公,集中体现为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这样一来,利润和税收拿走了,污染、社会矛盾(如征地、移民和环境污染等)、高价生活(拉动项目区物价上涨)及贫穷却留在了当地,这可能引发民族地区人民的心理失衡(即资源诅咒)。
在这方面,可让民族地区享受到更多的资源红利,例如大幅度提高资源补偿标准,开征环境税,以土地入股水电和矿产开发企业等,分享资源开发的长期红利。
民族地区发展要从国家战略层面谋划
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不是认识县情,而是了解政策,只有把民族地区县域经济放在全国和全省的发展战略中来谋划,才能获得政策支点所在。四川民族地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功能区,因此在这个区域投资项目,发展产业,就要首先考虑国家战略对生态功能的控制,然后找准结合点,方能获得支持。而在具体操作中,要充分阐述投入项目的高产出和高效益,以争取国家或省上资金支持。
发展壮大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农牧民收入,因此,要争取国家特殊政策扶持,坚持精准扶贫与连片扶贫并重,鼓励发展生产,让少数民族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
有效推动中国西部与民族地区减贫
过去10年,中国的减贫模式与减贫效果,呈现出以下特点:贫困问题得到缓解,但减贫效果出现减缓现象;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西部地区、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贫困同生活质量、生存环境、人力资本、财富之间的关系更明显,形成恶性循环;贫困与人力资本积累缺失高度相关,形成“贫困陷阱”。在此基础上,我国近10年来贫困标准的逐步提高过程,结合贫困标准,对贫困人口发生率做出了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发现减贫速度变慢现象,并将其解释为“这是贫困人口向自然环境恶劣地区集中分布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