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雷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计科系,贵州 黔南 558000)
传统的配色方式,在颜色的调配上一般会根据经验来控制颜色的配比,这就需要配色人员具备足够的经验。如果对颜色的配比缺乏科学性,在配色过程中缺乏严谨性,会导致调配出来的油墨缺乏稳定性,从而出现油墨颜色漂移现象,导致了配色效率降低。
20 世纪中叶就已经出现了采用仪器进行配色的理论,但并没有被推广到应用领域当中。第一台用于颜色预测的商用模拟计算机主要在纺织工业中使用。进入到二十世纪60年代,数字计算机系统可以对于颜色进行预测,于是,采用计算机进行配色的技术在工业中的得以广泛应用。
中国对于计算机配色理论的应用起步较晚,虽然到目前为止在配色系统的开发上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高端科技成果不断地被应用到工业领域当中,使计算机测色配色技术并没有满足工业的需求,致使一些对于配色系统要求较高的工业依然依赖于进口计算机测色配色技术。可见,在计算机配色系统的研制上,加强适用于本国颜色工业的测色配色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国内计算机配色系统主要采用的是由北京理工大学所研发的CMS-1000 型高性能电脑配色系统以及WKB 型微机配色系统。随着防伪印刷的出现,对于色彩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计算机配色系统可以更好地配置专色色墨。目前色墨的测色配色技术上主要是基础油墨数据库对于专色配色的检测上。
基础数据库又被称为“胶印油墨数据库”,其所采用的工艺为胶版印刷,在对色墨进行测量的时候,对于基础油墨浓度的测量使用的是“垫白”滤镜测量。通常情况下,铜版纸所使用的油墨为黄墨、绿墨、青墨、黑墨,还有品红墨、橙色墨等。在进行实验的时候,采用的油墨配色系统为用Ink Formulation Systerm。
在计算机配色系统油墨数据库的建立上,以基础色样作为配色的基础,在对于目标色进行配色的时候,采用分光光度剂进行测量,然后将目标色的各项指标输入其中,就可以将专色的配方设定。在进行配色实验中,要将基础的色墨与透明的白墨进行调配,以配置出浓度不同的色墨作为基础色调。将基础色墨进行必要的浓度配比,打出3 条色样并同等量的透明白墨色样。
在色样的测量上,要首先将Spectro Eye 分光光度计进行预热,大约3 分钟之后,将测量次数确定下来。通常情况下,测量需要在每一个色样上取出亮点,在配色系统中要设定6 次,然后将所测量的结果进行加权处理。需要测量光谱反射率,主要是纸张、基础油墨的色样以及透明白墨色样。在色样的选择上,要选择墨色均匀的两点部位,并将油墨的价格输入进去。
实验中所选择的目标颜色为红色、绿色和灰色,纸张为“涂布纸”,使用所建立的胶印油墨数据库进行实验。三种专色配方修改后所获得的专色配方如下表1 所示。
表1 三种专色配方修改后所获得的专色配方
通过对于配色结果进行分析,在对于专色配方进行调色和打样的时候,都要对于色样进行测量。如果出现了加大的色差,就需要修正专色配方。如果色差较小,在符合色差要求0.7 的前提下,对于所给定的配方进行打样测量。剩余的油墨可以添加到需要油墨的目标色上,如果理论色差为0,实际色差为0.9,那么,色样就已经满足了要求。
由于油墨从配置到打样,往往会出现偏差,所以对于所建立起来的油墨数据库要经过检验,以便于及时地对所出现的偏差进行修正。
油墨色样反射曲线会与基础色墨的浓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基础油墨色样的浓度有所不同,那么所呈现出来的反射率曲线就会呈现出平行的样式。基础色墨的浓度与反射值呈反比例,随着浓度的降低,反射值就会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如果色墨需要重新打样修整,那么所呈现出来的曲线就会非常的不规则,甚至于出现交叉。
对于基础油墨的色样浓度进行检测,就是通过其光谱反射率进行内部计算,得出相应的色差值。通过对于色差进行比较,就可以判断出打样误差。比如,如果色差没有超过3,而且平均的色差已经局限在2 以内,就说明打样误差已经符合要求,基础油墨数据库也就相对准确。对于色差情况的判断,可以采用Spectro Eye 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
在计算机油墨配色系统中,进行专色配色主要是建立在基础油墨数据库的基础上的,对于数据库进行检测,从而对于色墨进行校正,使专色油墨配色的准确性得以提高。
[1]邢洁芳,胡桂春.计算机配色系统油墨数据库建立及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