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锋
刚刚落马的广东省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曾被看做前途远大的新星,不料在一瞬间就因为违纪违法被组织调查。
回望万庆良的人生轨迹,我们或许能从中得到些什么启示。
少年时的万庆良,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他参加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因为填报志愿失误,他没有进入想上的大学而上了嘉应师专,但他没有因此沉沦,而是以出众的才华在毕业生时留校任教。
如果万庆良继续自己的教学生涯,或许今天的他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或者是一个著作等身的学者。遗憾的是,万庆良留校一年后,选择走出校门,转投官场,使自己本该走得更远的人生,终结在了官场上。
万庆良为什么要转投官场?从有关报道看,万庆良的同班同学中,在毕业时有6位进入了市委市政府,3位进入了部队。万庆良的成绩、文笔、口才都很好,完全可以争取到上述名额,但他选择了留校。因为在当时的万庆良看来,作为一个中文系学子,只有教书育人才是“学为所用”。可渐渐地,因为万庆良老家的人隔三岔五地上门找万庆良帮忙,而万庆良这时则往往要求助于那些分配到政府部门的同学。这让万庆良很无奈。万庆良曾说,自己只会写写东西,“没有活动能力”,“书生意气,没什么用”。
从目前现有的材料来看,求人不如求己就是诱发万庆良转投官场的原因。
刚刚从政的万庆良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自己从政的导师刘凤仪。时任梅州市委书记的刘凤仪非常欣赏万庆良的才华,随着刘凤仪从梅州市委书记升任广东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广东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万庆良从梅县地委讲师团教员起步,先任梅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后任县委书记,再到团广东省委书记、揭阳市委书记……万庆良步步高升,46岁便登上省部级高官之位。其晋升速度之快,一度被视为广东政坛的明日之星。
不幸的是,就在万庆良从政路上顺风顺水的时候,他的导师刘凤仪去世了。据知情人士讲,这时的万庆良突然变成了政治孤儿,失去了政治路上的明灯。如果刘凤仪在世,受其清正官风影响,万庆良可能不会走歪路,“这个时候的万庆良,最需要同盟和靠山,也最容易被人攻破”.。
万庆良的改变是不是因为这一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人生一个又一个命运节点上的选择,决定了自己的人生走向。从目前现有的报道来看,万庆良的转变就始自他从政导师刘凤仪的去世之时。
纵观历史,不论是成功人士还是失败的人生,所有的改变无不出自重要节点的选择上。
著名诗人贺敬之,在离别延安十年后回到延安时,忍不住激动写了一首《回延安》的诗:“……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这充满感情的诗句,不论什么时候读起来都令人激动万分。多少年后,在接受采访时,贺敬之说,延安是我的母亲。
事实上,对贺敬之创作活动产生巨大影响的是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贺敬之认为,《讲话》是在总结了“五四”以来,包括根据地以及苏区乃至国统区等地的革命和进步文艺的实践经验上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艺纲领,是宏观的社会主义文艺学。《讲话》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形式,满足了贺敬之的思想理论的需要。正是在《讲话》的影响下,贺敬之积极地投身到下农村、进部队的锻炼中去,如饥似渴地吸吮着民间文艺的甘露,尤其对陕北一带民间秧歌、民间小戏和民间歌舞等的了解和学习,为他以后诗歌和戏剧的创作风格与写作语言打下了深厚基础。让他一生坚持“诗学和政治学”统一的标准,成为了时代的歌者。
曾三次给毛主席上书的原清华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后任甘肃省人大主任的刘冰,则因在延安时毛主席给其的一个题词“向斗争中学习”,而让他一直坚守“求真务实”的原则,几起几落而终身不悔。
是的,人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节点需要我们选择,而在人生的节点上如何选择,则决定了人的命运。
因此,做好人生节点的每一次选择,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思考的一个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