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齐玲
【摘要】阅读能力的形成对人的一生学习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对于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很大的益处。笔者根据自己的育儿经验并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谈一谈如何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培养他们的阅读力,使幼儿在早期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关键词】幼儿阅读;阅读力;最近发展区;强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一项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增加知识的活动。阅读得越多,人的能力及适应性也越强。培养幼儿的阅读力,有利于孩子养成优良的品格。喜欢看书的孩子一般比较踏实、细心,勤于思考,喜欢学习,注意文字,语言文明,较少粗暴行为。所以,幼儿的早期教育提倡阅读力的培养,对幼儿智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幼儿的阅读力的形成过程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小时候进行的良好习惯会影响到人的一生,阅读力是一个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幼儿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家长必须遵循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过程,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家长每天抽一点时间同自己的孩子一起读书,是培养孩子阅读力最好的办法。在阅读力的培养过程中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看图识字,使幼儿能够通过图片来识字;
2.简单两个字的词+配图;
3.单句话+配图阅读材料;
4.两三句话+配图阅读材料;
5.简单小故事(三—五页)+配图的阅读材料;
6.配图稍长故事情节的阅读材料;
7.纯文字的阅读材料。
这个过程在实际的操作中要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时间表,从2年到4年时间都属于正常,让幼儿在循序渐进中、在愉悦中意识到阅读书的意义,整个过程不可以带有任何的压迫感和强迫感,自始至终都是以他愿意读就读,不愿意读就停止。总之,一切阅读的活动都必须以孩子的愉悦心情为主。
二、以幼儿的兴趣点为出发点,不断地寻找最合适自己孩子阅读的材料
幼儿的阅读能力培养,尤其要重视兴趣点的发现和放大,因为只有他真正有兴趣了,才能更好和更加有效地完成阅读的过程。家长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自己孩子的兴趣点。比如男孩子可能比较喜欢恐龙、超人、西游记、葫芦娃、小火车托马斯、变形金刚……等相关题材的阅读材料;而女孩子可能更加喜欢喜羊羊、安徒生童话、动物王国、迪士尼、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相关题材的阅读材料。
怎样才能发现幼儿的阅读兴趣点呢,笔者个人的经验来源生活中的“点菜”。平时我们给孩子们做饭,其实不知道孩子们喜欢吃什么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上几道菜,让孩子们自己去尝一尝,通常,他们自己喜欢的菜他们自己就会大吃特吃,不喜欢的菜他们是动都不动。其实幼儿的阅读兴趣点也可以此类推,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有心就可以找到他们的阅读偏好。
发现幼儿的阅读兴趣点后,下一步就是放大,因为幼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很弱,我们必须在他所关注的兴趣点上不断找到相关的书籍,不同的阅读材料,来丰富他对同一类知识的认识和提高,以强化他的识字和识词能力。
三、有意识的“强化”可以帮助幼儿形成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阅读力得以更好地发展
教育心理学中“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论点是:“人的学习是否成立关键在于强化。” 在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成功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纵强化过程的技术。我们借助这一理论,如果想让孩子阅读一篇文章,应先要求孩子读出第一句,然后读出连续的二三句,接着是一个个段落,最后才是整篇文章。整个阅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行为的塑造过程。
家长在实际的环境中应该这样来完成强化:
1.在固定的时间段进行阅读,如:晚上上床睡觉前一起阅读他所喜爱的书籍。
2.读一系列的书籍,如西游记连环画、葫芦兄弟、白雪公主……不是一个单行本,而是一整套几本书。
3.阅读不同的材料,如托马斯小火车故事、益智游戏、贴纸、找不同……等等,使孩子在一个阅读系列中,不断地接触到相关的信息,丰富他的头脑,提高他的词汇量,从整体方面提高阅读力和理解力。
四、依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家长要适时提供“教学支架”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有两个发展的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家长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即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而必须在家长的帮助下,在任何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则为“最近发展区”。
在幼儿的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父母的教学支架至关重要,即在幼儿试图阅读超出他们当前认识能力的文字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孩子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能够独立阅读一本书。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所提供的帮助必须是适度的,帮助过多,幼儿独立阅读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帮助不够,幼儿也会因识字困难而放弃。
参考文献
[1] 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