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唐诗教学中无感意象的“内外拓展”意识

2014-08-11 14:23彭琼
课外语文·下 2014年6期
关键词:青衫琵琶行

彭琼

【摘要】本文就教师在高中唐诗教学意象的“内外拓展”意识进行了分析,其在观照高中抽象思维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分点结合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青衫这一意象进行了详细阐释,作为引申,本文最后就学生自主探究诗歌意象的重要性进行了导向。

【关键词】唐诗教学;无感意象;内外拓展;琵琶行;青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唐诗是我国文学中的精华,唐诗中的意象更是唐人生活的代言,柳叶、落日等文化意象在朗读中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我们文化中就存在这些文化的感受,而那些不太常见的无感意象在高中唐诗教学中,很多教师仅仅就采取翻译一通,然后就要学生分析这个意象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的教学模式而作罢,学生虽然知道大概是什么意思,那这一意象放在这首诗的这个位置是为什么,有何讲究?稍不留意,我们诗中所饱含的生命却变成“应该的情感吧”的情感模式揣测。

面对这样的需要,我们必须思考更好的教学方式,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在迅速发展,如果我们要让高中学生真正地体会唐诗中的意境,就必须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让他们的分析能力发展起来,动用他们联系力、思考力,让学生对诗中所讲的这些意象产生真正的感觉,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一意象会有这样的效果,让他“知其所以然”。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内外”就是要求教师在讲述某一件意象或事物时,加强教学中意象的内整。同时关注诗中事物的外拓,将该事物在其他诗人笔下有何来头,或者其他同类、相似的事物等外部的文化延伸传递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让这首诗的灵魂活起来,感受诗中灵动的生命。

一、加强教学中无感意象的“内整”意识

注意唐诗教学的“内整”意识,就是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本身的情感指向,教师重视该诗中无感意象的分类,其有何讲究,重视其反映了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卡西尔在《人论》中强调了符号的重要性,他说:“人和动物区别的秘密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所以能创造出他自己的‘理想世界”。因此,我们要把诗中将这一事物在这首诗的整个内涵尽量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开始学会分析这个意象以及这个符号背后究竟会承载怎样的情感,这里我们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青衫为例。

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可以朗朗上口的名句实在不少,但这一句也被很多人所记住,“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在授课时老师一般会讲青衫是古代一种官职服饰的所指,如果老师能将青衫与其他官职的服饰进行对比,就更能体会白居易诗中的情感了。白居易是被贬谪而到江州任司马一职的。从他的郁郁之情中,就能知道这不是什么重要职位。在授课中,如果我们能多对青衫的来头进行分类,就知道当时司马一职虽然是从五品的官,并不算低,但白居易的阶位是从九品下,这就很低了。唐代官吏服色有这样的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着紫色;五品以上,绯色;六品、七品,绿色;八品、九品,青色。按规定白居易当然就只能着“青衫”了,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体会“青衫湿”的意味,试想一位中年“公务员”穿着低等级的官服,不禁听到一首曲子痛哭起来,其中包含了这位中年男子怎样的人生感受,官服上因为泪痕而被“黑泪”浸湿,一种人生跋涉之苦之感油然而生。试想如果我们不说青衫的这些内涵,我们的学生把青衫错当作是绿色的服饰不说,又如何知晓青衫本身所代表的文化特征?

我们这里要指出的是,内整意识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知识拓展,我们说的内整重点是整合,也就是将该事物所产生的网络有序地联系在一起,而不是随手进行的内容添加,就青衫这一意象,我们重视的是青衫为何会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也就是我们关注的是诗歌的情感指向,来引导我们进行无感意象的整合教学。还要说明的是我们的意象内整意识也不同于所谓的意象分析,我们的内整意识要强调的不只是这一个意象,而是这一意象背后的整合与文化网络。

二、关注教学中无感意象的“外拓”联系

关注无感意象的外拓就是指该事物在其他诗人笔下有何来头,又反映了其他诗人怎样的情感?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该事物的其他同类、相似的事物有哪一些?通过这样的有序外拓,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内化的基础上从外部连接内部,从别人的诗文来反观我们要学的诗歌,不同的人为何会用同一意象?通过这样的引导与教学,我们将这些事物转化为一个个情感符号,让学生知道这个意象出现时无数意象的代言,它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它也是有家人的,从而将无感变为有感。比如就青衫而言其他诗人都有讲述:

裤花白似秋去薄,衫色青于春草浓。

欲着却休知不称,折腰无复旧形容。

(《元九以绿丝布白轻褣见寄,制成衣服,以诗报知》)

诗中青衫的出现,无不跟“惆怅”“愁”“白发”等黯然之对这些作者来说,年老仍旧着青衫,白首未酬平生志,是最令人心酸悲怆的事情了。而这样不得志的文人正是多而又多,于是,整部全唐诗里青衫的影子无处不在。而对青、绿这两种代表低官阶官服颜色的神伤,正说明了他们心底对“绯衫”和“紫衫”的在意和向往,比如还是白居易的诗:

晚从履道来归府,街路虽长尹不嫌。

马上凉于床上坐,绿槐风透紫蕉衫。

(《晚归府》)

张祜的《送王昌涉侍御》诗句也一语道破了这种荣耀之感:“十里指东平,军前首出征。诸侯青服旧,御史紫衣荣。”

而教到这里,我们还可以引申出唐人服饰的文化,比如可以就青衫引出:唐代男子服饰。据其他文献考证,唐代男子的服饰以幞头袍衫为主流。幞头是男性裹在头上的一种首服,与汉魏时的幅巾类似,但在幞头里面增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叫“巾子”。寒山《诗三百首》里有这样的诗句:“笑我田舍儿,头颊底絷涩。巾子未曾高,腰带长时急。”说明巾子有很多形状,幞头是有两个脚的,也就是挂在耳旁的像“翅”一样的东西,左右各一。

三、培养学生探究无感意象的自主精神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启发学生能自己借助意象分析诗中的意义,而不是等待我们每次上课的“喂养”。所以,我们必须启发学生借用上课时已经讲述的意象“内外拓展”分析法,自己去探索其他的诗中的事物所指,比如唐诗中裙子,其实最能将女性的柔美气质和曲线风姿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唐诗里描写女性的诗篇很多,自然少不了裙子的芳踪。裙作为女性标志物,从妃嫔贵妇、大家闺秀到歌舞艺人、青楼女子,及至农妇村姑,裙子无不为各个阶层的女性所青睐。在《琵琶行》中诗人也有“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之说。因此我们可以要学生找找唐诗中裙子有哪些称谓,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多的称谓,有何讲究,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探索意识。

研究诗词的叶嘉莹先生曾这样表达她的志向,“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作为一位“书生”,愿每一位老师同仁都勿忘诗魂,勿忘每首诗当中所呈现的美丽意象!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叶嘉莹说中晚唐诗[M].上海:中华书局,2005.

[2]莫丽芸.唐诗里的衣食住行[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3]爱德华·霍尔(著),河道宽(译).超越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衫琵琶行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
山中问客
山中问客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青衫逸
谁的青衫负了容颜
知我者谓我心忧——解读白居易《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