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奕星
拓展性阅读指的是:以阅读课文为引领,激发阅读兴趣为动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优化阅读方法为两翼,开展丰富多彩的儿童阅读,促进阅读能力的快速提高,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本人认为指导拓展性阅读应注意“三要三忌”。
一、要着眼于人文精神的追求,忌功利化、实用化
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材料,一定要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各册教科书的提示,把优秀的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文学名著列入教学计划,向学生推荐。如童话类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国的叶圣陶、张天翼写的童话;科普名著中高士其的《细菌世界历险记》、李四光的《穿越地平线》等。按照学生读书兴趣发展的阶段性,低年级可以增加《三字经》《弟子规》的诵读,中年级完成优秀诗歌75篇的背诵,高年级吟诵《唐诗三百首》或自编的《论语50句》。
读物的选择要关注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重视读物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2009年中央主流媒体公布的建国前百名英模、建国后百名英模的传记、故事、通讯、报告文学都是课外阅读的佳作华章。2013年中央三部门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百部优秀影视片也是宝贵的精神食粮,如《革命烈士诗抄》《可爱的中国》《谁是最可爱的人》《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追求人文精神,精选课外读物,可以使拓展性阅读走上健康之路。
二、要源于课文、高于课文,忌守本固本、作茧自缚
源于课文,就是要认真领会语文课本的编排体例,以课文的学习为基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高于课文,就是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不断充实拓展性阅读的内容,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资源的整合,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 课前设疑,课后延伸。利用学生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课前设疑,课后延伸,能使学生长期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觉行为。课前预习,教师可创设悬念,诱发学生阅读兴趣。如《长城》一文对万里长城的建筑特点和工程浩大说明得较具体,而对长城的历史沿革和巨大作用未曾提及,因此针对课文结束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万里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课后以“万里长城假想旅游”为题,让学生穿越时间隧道,讲述古今长城,讲述中外奇迹。
2. 知识链接,形成网络。指导阅读时,前后联系,新旧链接,就能形成知识的网络,使学生螺旋上升地提高阅读能力。例如,三年级下册的《荷花》、四年级上册的《爬山虎的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或是文学巨匠叶圣陶的力作,或是回忆叶老的文章。我们把这三篇课文连在一起,让学生瞻前顾后,他们就不难理解叶老先生“人品与文品都堪称楷模”,不难体会写作文与改作文从何入手。再如,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的是周恩来总理从小立志“邃密群科济世穷”。课前联系学过的《难忘的泼水节》,课后观看电影《周恩来》、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召开《我心中的周爷爷》主题班会,周总理的光辉形象就会镌刻在学生心里。到六年级下册阅读《一夜的工作》时,对理解周总理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解为什么周总理逝世后,十里长街万人同泣就水到渠成。这样,学生不仅对周总理光辉一生有所了解,而且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思想情感得到升华。
3. 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数量的科普作品,它们富有形象性和通俗性,迎合了学生的阅读心理。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拓展性阅读,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自己释疑解惑,就能从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自己学会如何开发、整合与利用资源。如:教学《海底世界》之后,针对学生对海底世界的重重疑团,教师可引导阅读《海洋深处的秘密》《海底两万里》,使其豁然开朗。《新型玻璃》读后开展一次小小调查活动,看看家乡哪些新建筑用上了新型玻璃,收集其说明书,分析比较利弊……
丰富的自然景观、社会景观、人文景观是拓展性阅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贵在整合,重在利用。
三、要学中用、用中学,忌读写分离、知行脱节
语言训练的实质就是思维训练,拓展性阅读应启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从这点出发,拓展性阅读指导有以下课型。
1. 欣赏品味型。古诗中有不少描写一年四季景色的。举办“中华诗词吟诵会”,让同学们分门别类收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词,当众咏诵,既陶醉于诗词韵味,扩大视野,积累语言,提高语文鉴赏能力,又训练了记忆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学法迁移型。例如:教学《梅花魂》,要指导学生领会“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来感悟“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再拓展延伸自读杨牧的《故乡》、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深入理解托物言志的不同表现手法。
3. 分析比较型。郑振铎的《燕子》和高尔基的《海燕》都是描写燕子的,但各有侧重。前者描写燕子的可爱,后者歌颂海燕的勇敢坚强;前者笔法细腻,意境优美,后者淋漓豪放,气势磅礴。将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分析比较,学生对两篇作品内容与写法的感悟更为深刻,视野也更为开阔。
4. 反馈检查型。通过开展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检查课外阅读的效果,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体系。如:听说训练,《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读后,选取大自然中几种音响,聆听之后放飞想象,再把感受讲给大家听。读写积累,《钓鱼的启示》《落花生》读后,采访先进人物,收集名言警句,写通讯报道、读书笔记、公益广告、提示语、座右铭,编剪报、手抄报、黑板报等。还可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表演、改编课本剧,实地考察、动手操作、撰写实验报告等。
(作者单位:福建省顺昌县双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