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敦煌诗》误校例析

2014-08-11 13:28:08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全唐诗敦煌

洪 帅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全敦煌诗》误校例析

洪 帅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本文在覆核敦煌原卷的基础上,从“不明词义而误录误改”、“不明对仗而误录”、“不明繁体字分工不同而误改”、“当改而不改”、“不当改而改”、“径改而不出注”、“自乱体例”、“脱文”、“未吸收前人成果”、“不明韵律而误”、“不明俗字而误”十一个方面,对《全敦煌诗》中的校勘失误进行了纠谬。

《全敦煌诗》;校勘;失误

张锡厚先生主编《全敦煌诗》共收诗4500多首,是敦煌诗歌整理的集大成之作。但由于该书卷帙浩繁,主编又于《全敦煌诗》出版前离世,因而该书留下了一些遗憾,如未列编纂宗旨、校勘体例、参考文献总目等,在诗歌收录及校勘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1]本文在覆核敦煌原卷的基础上,对《全敦煌诗》在校勘方面存在的十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体例,先列《全敦煌诗》录文,后以括号注明《全敦煌诗》所拟题目及所在册数和页数,册数用中文数字,页数用阿拉伯数字,中间用“/”隔开;《全敦煌诗》有校记的,另起一行列其相关校记。

一、不明词义而误录误改例

校录古籍,最重要的是存真,但《全敦煌诗》在著录中有很多误录错录之处。如:

1.列军直入涅盘门。(《十二因缘六字歌词·序》,三/998)

2.似鱼吞钩灭身,如蚕吐丝自缚。(《五六入缘》,三/1004)

校记[四]钩,伯本原作“钓”;据汪本改。(此为《全敦煌诗》校记,下同)

3.布衣反受其恶。(《六触缘》,三/1006)

4.凡夫妄生爱乐,智者了达虚假。(《九取缘》,三/1008)

校记[五]智者,汪本作“智人”。

按,原卷(P.2385)作“智人”。其实“智人”就是“聪明人”,与“凡夫”相对,意思可通,不烦改。编者恐觉“智人”一词不雅,而径改为“智者”,其实“智人”早已出现,如《国语·晋语六》:“武人不乱,智人不诈,仁人不党。”而没有根据的乱改原文是很危险的。

5.願无白玉玷。(《责躬诗》,四/1647)

校记[五] 願,《补全唐诗》作“顧”。

按,这样的校记让读者不知原卷作什么,初看以为是原卷即作“願”,实则不然,原卷(S.2717V)作“”,即“顧”,《补全唐诗》是。恐是形近误录。

二、不明对仗而误录例

6.实名无色可睹,强见种种青黄。(《四名色缘》,三/1003)

按,“实名无色”,原卷(P.2385)实作“实无名色”,与下句正好相对,“实”和“强”皆副词,作状语;“无”和“见”皆动词,作谓语。“名色”正与题目“名色缘”相应。当从原卷作“实无名色可睹”。

三、不明繁体字分工不同而误改例

7.悲啼叫唤耶娘。(《十二老死缘》,三/1010)

8.饑附诚足用,饱飞安可招。(《睢阳詶畅判官》,五/1832)

四、当改而不改例

9.长安少长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行路难二首》之一,五/1843)

校记[三]少长,《文苑英华》卷二〇〇、《乐府诗集》卷七十一、《高常侍集》卷五、四库本《高常侍集》卷一、《全唐诗》卷二一三作“少年”。

按,“少长”当依众本改为“少年”,“长”字当是承上“长”字而误。《行路难二首》诗之二有“东邻少年安所知,席间穷巷出无车”(五/1845)句,正作“少年”,“东邻少年”与“长安少年”正相对照。

五、不当改而改例

10.《辛丑岁十月上幸长安时云卿从在西嶽作》(四/1587)

校记[一]嶽,斯本原作“岳”,即“嶽”之省笔字。

按,“岳”非“嶽”之省笔字,二者是异体字关系,音义相同然结构类型不同,“岳”为会意字,从山从丘,“嶽”为形声字,从山狱声。二字皆常用,且现在以“岳”为正体,不改为好。

11.独有东陵子,种瓜青门傍。(《君子有所思行》,四/1564)

校记[七]傍,《补全唐诗》作“旁”。

按,原卷(S.2717)作“旁”,《补全唐诗》是,“旁”“傍”义同,不烦改。又“大笑傍人独愁苦”(高适《行路难二首》之二,五/1845),“傍”,丙本原卷(伯3862)亦作“旁”,不烦改。“开营紫塞傍”(《出自蓟北门行》,五/2151)中,“傍”,原卷(P.2567)亦作“旁”,《全敦煌诗》皆径改,未出校。

12.不知何日更攜手。(《留别郑三韦九兼呈洛下诸公》,五/1858)

校记[十五]攜,《唐百家诗选》卷二、四库本《高常侍集》卷三、《全唐诗》卷二一三同;《文苑英华》卷二七八作“携”。

按,原卷(P.2552)作“携”。既然现存文献有不同的情况,著录时还是保持敦煌原卷为好,以使读者在使用时便于判断。

13.莺连渤海春。(《答侯大少府》,五/1917)

校记[二三]莺,四库本《高常侍集》卷一、《全唐诗》卷二一一同;《文苑英华》卷二四二、《高常侍集》卷一作“鸎”。

按,原卷(P.3862)作“鸎”。似这样传世文献有异文的,校记中应先说明敦煌原卷作何,然后再列举传世文献的异文情况,以利于读者抉择。如《全敦煌诗》这样的校记,会让人误以为敦煌原卷即作“莺”。

14.爱敬近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御注孝经赞并进表》,六/2308)

按,近,原卷(P.3816)作“尽”,是。《孝经·天子章》亦作“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16]2545敦煌遗书及传世文献皆作“尽”,《全敦煌诗》或为拼音打字而误为同音字“近”。

六、径改而不出注例

《全敦煌诗·凡例·八》曰:“凡正文内异体字、俗写字、同音借字、误衍、乙倒之处均径行改正,并在校记内一一加以说明。”不说“径行改正”是否科学,但若按这个条例执行贯彻到底也行,只要编者把所有改正在校记中说明,读者也能从校记中知道原卷情况,可是有些地方并没有如编者所言一一出校加以说明。如:

15.零落飃沦古狱边。(《宝剑篇》,四/1573)

校记[一四]飃,乙本作“颻”;《文苑英华》卷三四七、《全唐诗》卷六十六作“漂”,《全唐诗》卷六十六又注:“一作‘飘’”;《唐文粹》卷十七上作“飘”。

按,飃,甲本(P.3619)作“飘”,且《全唐诗》异文及《唐文粹》皆作“飘”,应录作“飘”。《全敦煌诗》径改而未说原因,且未言甲本实情,不妥。

16.效官已十载。理剧犹未期。(《责躬诗》,四/1647)

按,效,原卷(S.2717)作“効”;期,原卷作“朞”。“効”同“效”,“朞”同“期”,二字皆属异体字关系,应出校。

17.欲火烧身燋烂。(《九取缘》,三/1008)

按,“欲”,原卷(P.2385)作“慾”。

18.顿语声嘶呜咽。(《十二老死缘》,三/1010)

按,嘶,伯本原卷(P.2385)作“斯”。“斯”“嘶”古今字,不必改。

19.其祸鼎沸(《绝学箴》,三/1014)

按,鼎,甲本(S.2165)原作“鐤”。“鐤”同“鼎”[5]1391,不烦改。若改则应出校。

20.不借一枝棲。(《侍宴咏鸟》,三/1045)

校记[六]棲,斯本原作“栖”,同“棲”;《唐诗纪事》卷四、《万首唐人绝句》五言卷十三作“棲”;《太平御览》卷九二〇、《全唐诗》作“栖”。

按,“棲”“栖”同,且古籍中作二形者皆有,不必改。《全敦煌诗》“栖”皆改作“棲”。

21.东嶽是吾乡。(《北邙篇》,四/1542)

按,“嶽”,甲本(P.3619)原作“岱”。《全敦煌诗》未出校。“东岱”即泰山。《汉语大词典》“东岱”条:“指泰山。因泰山为五岳中的东岳,岱为其别名,故称。《后汉书·皇甫规传》:‘臣穷居孤危之中,坐观郡将,已数十年矣。自鸟鼠至于东岱,其病一也。’李贤注:‘东岱谓泰山,叔孙无忌反处也。’唐苏颋《夜闻故梓州韦使君明当引绋感而成章》诗:‘恻矣南邻问,冥然东岱幽。’”[17]833不当改。

22.周流观奇跡。(《九龙潭作》,四/1652)

按,跡,原卷(S.2717)作“迹”。

23.松树掛衣冠。(《奉和卢明府九日岘山宴马二使君崔员外张郎中》,五/1734)

校记[五]掛,《孟浩然集》卷三同;《全唐诗》卷一六〇作“挂”。

按,掛,原卷(P.2567)实作“挂”。像这样的在古籍中有不同写法的,最好保留原貌,以给后人取舍时提供参考。而《全敦煌诗》径改又不出注,不妥。若能按《凡例》中所言在校记中说明亦能使读者窥知敦煌卷子原貌。

24.王乔何事欲衝天。(《題雍丘崔明府丹灶》,五/1747)

校记[三]衝,《补全唐诗》作“冲”。

按,似这样的校记,让读者看了不明白原卷到底是什么,是《全敦煌诗》改动了,还是《补全唐诗》改动了。查原卷,知“衝”原卷(P.2567)实作“冲”,《补全唐诗》据原卷实录。《全敦煌诗》径改而未作说明徒使读者疑惑。

25.水遏天吴災。(《和贺兰判官望海作》,五1937)

按,災,原卷(P.3862)作“灾”。

26.群贤趨纪纲。(《单父逢邓司仓覆库因而有别》,五1950)

按,趨,原卷(P.3862)作“趍”。

27.汉朝王子渊制洞箫赋。(《荐蒙求表》,六/2323)

按,制,原卷(敦研095)作“製”。

28.中宗尝诏导升御牀共同坐。(《蒙求》注,六/2325)

按,牀,原卷(敦研095)作“床”。

七、自乱体例例

29.《画屏怨》(五/1696)

按,此为郑遂初诗。《全敦煌诗》的体例,在每个诗人之前要加“某某(诗人名)诗”字样,另起一行对该诗人简介,然后再录诗文。据此,则此题前少两行字,即“郑遂初诗”和“郑遂初”,还缺少对郑遂初的简介。

30.遍呈当代群英……慨然见羣公。(《奉寄平原颜太守并序》,五/2019)

按,“群”和“羣”,丙本原卷(P.3862)皆作“羣”,而《全敦煌诗》一作“群”,一作“羣”,体例混乱,要么全部改正,要么全部保留。

31.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然不息,征战无已时。(《战城南》,五/2099)

按,“烽火燃。烽火然”六字,原卷(P.2567)作“烽:火:然:”,“:”是重文符号,表明“烽火然”三字重复。《全敦煌诗》把前一个“然”改为“燃”,而后一个“然”则不改,体例殊不统一。其实,“然”与“燃”属古今字,不烦改。

八、脱文例

32.面奉父母,信心真种子。(《十二因缘六字歌词·序》,三/998)

校记[九]“面奉父母”句,陈本、汪本作“面奉父母亲”。

按,原卷(P.2385)作“面奉亲父母”,此录文脱“亲”字。陈本指陈祚龙《考证卫元嵩的十二因缘六字歌词》,陈本实作“面奉亲父母”[18]187,项本亦同。“面奉亲父母”与“信心真种子”正好对仗。

33.臣嵩。臣闻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御注孝经赞并进表》,六/2307)

按,臣嵩,原卷(P.3816)作“臣嵩言”。《全敦煌诗》脱一“言”字。

九、未吸收前人成果例

34.燕昭筑台。(燕昭王)得贤士与之同谋。以报先君之耻耳。郭隗曰。宜先尊隗。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蒙求》,六/2329)

校记[一一九]“以报先君之耻耳。郭隗曰”句,郑本作“以报先君之耻。即郭隗,曰”。耳,甲本原作“”,增笔致误;郑本作“即”。

按,查甲本原卷(敦研095)实作“即”,清晰可见,郑本不误。原卷无“耳”字,此是说燕昭王欲“得贤士与之同谋,以报先君之耻”,于是到“郭隗”那里去请教方法,若直接作“郭隗曰”则显得太突兀。文字及标点皆应从郑本。

35.一鴈有遗音。(《睢阳送韦参军还汾上此公元昆任睢阳参军》,五/1748)

校记[四]鴈,《补全唐诗》作“雁”。

按,鴈,原卷(P.2567)作“雁”,《补全唐诗》不误。

十、不明韵律而误例

36.正南午,侍奉尊亲莫辞欣。回干就湿长成人,如今岂合论辛苦。(《十二时行孝文》之五,六/2619)

校记[二]欣,辛本、总编本、全词本(按,指《全唐五代词》)作“诉”;《全唐诗续拾》卷二十八校“诉”作“欣”。

按,辛本(上博48)原卷作“诉”,不误,“诉”与“午”、“苦”正好押韵,改成“欣”则失韵。“辞”有“解说,辩解”的意思。[5]500《礼记·表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郑玄注:“辞,犹解说也。”[19]1640“诉”也有“分辩,申辩”的意思。[5]109《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有囚实不杀人而被考自诬,羸困舆见,畏吏不敢言,将去,举头若欲自诉。”[20]424“自诉”就是自我申辩。敦煌诗歌中“辞诉”属同义连文,是“分辩,辩解”的意思。“侍奉尊亲莫辞诉”是说侍奉父母不要辩解,这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下面写父母为了养育自己而付出的辛劳。最后一句“如今岂合论辛苦”正是对“侍奉尊亲莫辞诉”的照应,“莫辞诉”是从正面劝说,“岂合论辛苦”是从反面质疑。

十一、不明俗字而誤例

37.髪白面皱作健。(《八爱缘》,三/1007)

校记[二]髪,伯本原作“發”,同音借字。

[1] 颜廷亮.《全敦煌诗》的重大贡献及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J].敦煌研究,2008,(3).

[2] [汉]司马迁.史记(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 [清]彭定求.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4]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6:265.

[5]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十一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6] [清]严可均.全梁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 黄 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8] [唐]王 维.王维集校注(第一册) (陈铁民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9] 项 楚.敦煌诗歌导论[M].成都:巴蜀书社,2001.

[10] 宋本玉篇[M].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张氏泽存堂本,1983.

[11] 周祖谟.广韵校本(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2]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经韵楼本,1988.

[13] 俞理明.“娘”字小考[C]//汉语史学报(第二辑)[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 [汉]郑玄,[唐]孔颖达,等.毛诗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1997.

[15] [汉]孔安国,[唐]孔颖达,等.尚书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1997.

[16] [唐]玄宗,[宋]邢昺.孝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1997.

[17]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四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18] 陈祚龙.考证卫元嵩的十二因缘六字歌词[C]//敦煌文物随笔[A].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19] [汉]郑玄,[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1997.

[20] [宋]范 晔.后汉书(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1] [辽]释行均.龙龛手镜[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高丽本,1985.

(责任编辑 何旺生)

Analyzing the Collation Errors inQuanDunhuangPoetry

HONG Shuai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On referring to the original volume, the writer exemplifies the collation errors in Dunhuang Poetry Anthology in 11 facets, that is, miswriting or miscorrecting owing to misunderstanding, miswriting owing to misreading antithesis, miscorrecting owing to misunderstanding the role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missing the correction of the errors, miscorrecting the right one, making the correction without annotation, taking the wrong genres, departure from the original version, unabsorbing the previous achievements, making the errors owing to unknown rhythm, making the errors owing to unknown characters in popular form .

QuanDunhuangPoetry; collation errors ; exemplification

2014-01-10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敦煌诗词曲词汇研究”(13CYY05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敦煌诗歌词汇综合研究”(12YJC740029),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骨干项目“融合与嬗变:多视角下的敦煌诗歌词汇研究”(SKQNGG1205)

洪 帅(1978-),男,河南夏邑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敦煌文献和汉语词汇史研究。

H134

A

1674-2273(2014)02-0031-05

猜你喜欢
全唐诗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之行
学生天地(2020年35期)2020-06-09 03:01:06
亮丽的敦煌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2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绝世敦煌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18
清编《全唐诗》对《乐府诗集》的因袭与改编
江淮论坛(2017年2期)2017-03-30 16:34:27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艺海(2015年4期)2015-11-02 16: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