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睿
(太原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以晋国博物馆为例谈遗址保护中的建筑设计
程 睿
(太原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以晋国博物馆建设工程为例,结合晋侯墓地遗址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阐述了遗址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从功能布局、参观流线、虚实空间等方面阐明了设计的特点,并总结了遗址保护措施,使其更好地体现并传承中华文化。
遗址,博物馆,设计,保护
曲村—天马遗址晋侯墓地位于曲沃县曲村、三张、天马之间,是以周代早期的晋国墓葬及车马坑遗址为主的一组遗址群,遗址群由九组晋侯及夫人墓葬和车马坑组成,现有两组车马坑已经发掘,墓葬周围地势较为平坦,周边现为农田和果林,现有一条道路穿过遗址群。根据保护规划确定在以墓葬为中心东西长约300 m,南北宽约300 m的范围内设计一个遗址博物馆,对已经发现的九组晋侯墓葬及车马坑实施保护。
晋国博物馆建设工程是一座集遗址保护、考古研究及陈列展示三位一体的,以保护研究为中心,同时兼顾旅游的综合性遗址博物馆。
1)自然地理环境——山水。晋侯墓地遗址位于曲沃县曲村平原,地表大致平整,地势由南向北缓慢升起,北依太行山余脉,由东北向西南山势逐渐降低;南面滏河河谷,由东北向西南绕曲村—天马遗址而过,汇入汾河。将晋侯墓葬群各墓道轴线延伸,北至曲沃北山(乔山主峰),恰为遗址背景;南经滏河河谷,远达曲沃南山(紫金山),依稀可见。古人选址“背山面水,远山遥对”的风水观念尽展无遗。
2)人文地理环境——村镇、保护区。晋侯墓地处山西省临汾市的曲沃县曲村镇境内,靠近曲沃县、翼城县交界处,北距北赵村约100 m,西南距曲村约1 200 m,东南距天马村约1 100 m,南距毛张村700 m。墓地分布范围约30 000 m2。《山西省曲村—天马遗址保护规划》中规定:保护范围中重点保护区3片,总面积:205.49 hm2。
3)晋侯墓地遗址概况。a.场地环境(地形、地貌)。晋侯墓地所处场地整体地势呈缓坡,但长期以来在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场地产生了较多的变化,成为场地设计可以利用的资源。b.出土文物。晋侯墓地出土文物多以青铜器、玉器为主,无论在类型数量上,还是艺术造型上都令人称奇,为研究及展现晋国文化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3.1 设计理念与目标——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晋国博物馆建设工程”作为一座在遗迹原址兴建的遗址博物馆,我们根据项目本身的特点以及前期研究的成果,明确出设计的最终“理念与目标”:
1)以最新的建筑技术最大程度的保护遗址原有地形地貌,展现多重文化的层积;2)以现代的艺术手段,再现2700年前晋国遗址的山水环境,彰显晋国文化博大浩瀚而又遥远神秘的独特魅力。
3.2 设计过程与手法
1)“国”字形平面。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方形城垣,正交路网,田字街坊的空间结构,被学者认为是蕴含着古代中国人的“宇宙图示”,其论述对于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晋文化的重要遗存。晋国博物馆依据原有遗址群的轴线方位,以正方形“国”字平面形式控制场地,继承了古代先民关于都城、建筑乃至墓葬营造的空间图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居中意识和天地意识。这一自然山水地形中突显的人工印记,也将古代晋国人民开天辟地之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见图1)。
2)“神道”与入口。
“国”字形内侧,分布保护、研究、陈列三大功能。“国”字形外侧,成为由曲村方向进入博物馆的馆前场地。利用原有道路交叉口,“神道”沿遗址轴线方向延伸,与“国”字形建筑相交于正面黄金比例点,形成建筑主入口空间。神道及西侧开阔的馆前场地,成为主要人流方向上感受以山脉为背景的建筑的最佳视角,神道东侧解决停车场地等配套设施。
3)形体与方台。
博物馆入口侧面的坡道将“国”字屋顶与场地连为一体,使晋国博物馆周长692 m的正方形平台成为最具特色的室外展场。这是博物馆室内陈列和保护向室外空间的延伸,万里河山、浩瀚乾坤尽“纳”于此。以最直观,最有力的方式再现2700年前我国古代先民墓葬选址以及天、地、自然观(见图2)。
4)比例与尺度。
晋国博物馆主体正方形建筑各边长173 m、高7.5 m,建筑内遗址公园“通天光塔”高18 m~24 m。简洁的建筑形体,刚劲有力而对比强烈的水平线条与垂直线条,与基地上辽阔黄土地的苍茫气息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晋国博物馆成为山水之间,广阔的田野之上,纪念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博物馆建筑。
5)技术与材料。
晋国博物馆建筑将以现代的建筑技术和建造手段,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感的材料,展现晋文化的博大与浩瀚。而先进的观览、管理流线组织,以及现代安保、遗址保护技术的应用,又赋予晋国博物馆鲜明时代气息。
1)功能布局。晋国博物馆正方形形体内,文物保护、研究业务、陈列展示等功能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于简洁的建筑形体之中。分区明确,却又灵活有创意。
2)参观流线。观众参观流线基于陈列展示区,遗址保护大厅及遗址公园三大部分展开,具有强烈的时空连续性,兼顾灵活性与可选择性。
3)公共活动区域。两大重要功能遗址保护与文物陈列区域之间设置公共活动区域,不仅承担交通联系之作用,丰富的院落空间更为参观者提供了互动而人性化的休息空间。开敞的玻璃幕墙使遗址保护大厅与遗址公园在视线和空间上相互渗透。
4)虚实空间。建筑“实”体功能与院落“虚”体空间结合紧密而自然,实中有虚,虚中带实——将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虚实相生的空间观念在平面组织中运用的恰到好处。
5.1 在建筑结构方面
本设计以保护遗址为原则,通过严密计算和分析,在结构选型和施工方式上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结构意见。使原有遗址与新建建筑和谐共生。
首先要求保护结构能够跨越足够的宽度;同时要求保护建筑的基础应让开遗址文物一定的保护距离;场地内不便于大型施工设备的使用,这就要求尽可能地采用天然地基,相应的上部建筑结构自重要轻,四边落地的基础应尽可能的分散,以避免局部出现需较大承载力的基础。
本建筑的屋面同时也是本遗址保护项目重要的活动空间,要求硬质场地,这就限制采用了轻型钢屋面的可能;建筑高度及造型的考虑是不能过分突出建筑屋本身,又压缩了结构的空间和高度。为降低结构自身的重量,并便于施工期间遗址的保护,本工程采用普通钢框架结构,楼板采用压型钢板加混凝土组合楼板。钢框架结构可在遗址保护范围外用汽车吊等设备安装就位,然后直接铺设压型钢板,免却了现场大规模支模的工作,同时压型钢板也是施工期间重要的遗址保护设施。
根据本遗址的特点,在遗址保护区外设置适量的钢结构框架柱,所有框架柱均距离遗址有足够的基础宽度,框架梁最大跨度小于32 m,开间可以根据地质情况做出调整以满足天然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局部跨度和开间均较大的区域也是遗址展示的重点区域,设置有敞开的天井减轻了结构自重(见图3)。
5.2 在遗址展示方面
对室外遗址进行回填保护,上部进行考古场景的复原展示;在各个墓葬之间的空地上采用架设栈道的方式,避免对遗址造成直接接触,保持了考古发掘场地状况。
在展示流线方面,将游客参观流线与各晋侯墓葬建造时序相关联,使游客获得清晰、完整的历史信息。
5.3 在地形利用与景观设计方面
地形原貌是遗址的一个组成部分,晋国博物馆的设计中,也充分考虑了对遗址所处地形的保护:
在遗址保护区,场地设计顺应了遗址附近的现状地形,对其未作过多调整,保证了地形的真实性;并且利用场地的高差变化,塑造了丰富的室内外遗址公园环境。场地上作为完形建筑“高台”的矩形树阵,也在不损害遗址的前提下,营造适合历史特征的空间氛围。在文物陈列区,依据现状地形北高南低的趋势,塑造室内展示空间的高度变化,也形成了向北递增的趋势,使游客对古代遗迹的选址有了切身的体会,得到真实的空间体验。
作为一种面对特定历史时代和文化现象的博物馆类型,遗址博物馆更像是处于历史学、考古学和建筑学之间的交叉地带,因此比起其他综合类和城市专题博物馆,似乎被更为敏感地推到了争论的前沿。所以在晋国博物馆设计的过程中,尽管并不想标榜如何着意地表现文化,但确实无法回避它。这已不仅仅是建筑学自己的事情,以遗址为主题的博物馆总是会被寄托和期待的更多。当然前面的实例是在尝试,并不知道这样的设计思路是否最恰当,虽然意在将千年之久的文化痕迹传承得更久一点,可也许百年之后的人就会质疑这种思路的幼稚浅薄。但是没关系,只是想探一条新路,看它能走多远。
[1] 邹湖莹,王 路,祁 斌.博物馆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
[2] 吴永琪,李淑萍,张文立.遗址博物馆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3] 李 志.遗址博物馆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4] 杨 谦.遗址保护中的建筑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1.
[5] 梁 华.遗址博物馆研究——遗址保护性展示空间设计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199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S].
[7] 晋侯墓地遗址博物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R].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2003:7.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relics protection by taking Jin State Museum
CHENG Rui
(TaiyuanArchitecturalDesignResearchInstitute,Taiyuan030002,China)
By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Jin State Museum as the example,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design ideas of the relics museums by combining with the natur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humanistic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t Jin State’s Prince Tomb, illustrates the design features from the functional layout, and virtual and real space, and sums up the relics protection measures, so as to embody and inherit Chinese environment culture.
relics, museum, design, protection
1009-6825(2014)11-0019-02
2014-02-05
程 睿(1978- ),男,硕士,工程师
TU242.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