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

2014-08-11 14:10
关键词:非营利共生环境

(湖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

汪 忠,廖 宇,吴 琳

(湖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是参与社会创业活动各主体频繁互动的产物。借鉴生态学概念对社会创业生态系统内涵进行界定,从生态学视角分析其结构和运行机制,并认为其由创业生态群落与创业支撑环境两部分构成,创业生态群落包括主导社会企业、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商业企业等种群,动力机制、平衡调节机制、共生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是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运行机制。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系统结构;运行机制

一 引 言

社会创业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创业理念,旨在实施追求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的创业活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非营利组织、政府部门和市场边界越来越模糊,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部门逐步引入了商业化运作模式,而以“营利”目的的企业开始向公共产品市场开放。Young(2001)指出,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三者之间界限的消失标志着“解决社会问题迫切需要新的方式”[1]。在此过程中,社会创业活动的系统性、整体性也逐渐显现。

在实践中,社会创业生态系统初具雏形。如英国著名的阿尔斯通社会企业村,在2000余人近千户人家的小村里,每60户人家就有一个社会企业,包括面包合作社、社区商店兼邮局、博物馆等,村中的社会企业相互合作与支持,很好地解决了社区居民需求和自身发展问题。在中国,也有相关实践。比如,被哈佛大学老师盛赞的社会创新案例——中国兔王旭平兔业集团,其创始人三十年坚持探索了非营利组织、企业、志愿公益活动以及研究机构等形式。深圳残友集团,形成了公司、基金会、服务网、研究会、社工服务社等集一身的社会创业生态系统。

近几年来,社会创业研究多从微观角度去研究单个社会企业。如同生物体一样,社会创业不是创业技术、创业团队、创业资金的简单组合,而是需要这些与社会创业有关的层面、要素的有机结合与互动。社会创业各层面、要素的内在关联性与系统结构的有机性的调整与转变,促使社会创业成为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即社会创业生态系统。少数学者从系统性地角度去分析社会创业活动,如李华晶等(2010)、林海(2011)等[2][3]。但是,关于社会创业研究的系统性研究过少,无法对实践进行更深层次的指导。基于此,本文尝试引进生态学相关理论,在对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结构及运行机制,探讨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以期对社会创业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二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内涵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社会创业是一种涉及公共利益的创新立业活动(汪忠等,2011)[4]。牛津大学社会创业研究中心(2002)指出社会创业是个人、机构或网络通过捕捉新机会来处理应对社会机构供应不足或产品分配不均,从而挑战传统结构失效的产物[5]。邬爱其等(2008)指出,社会创业是旨在实施追求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的创业活动,它不仅涵盖了非营利性机构的创业活动和营利性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活动[6]。Fowler(2000)认为社会创业是能够创造并保障社会利益的多元(社会)经济结构、关系、机构、组织及实践的产物[7]。Andrew(2007)认为社会创业是在公共、市场和非营利部门相互联结背景下,通过资金可持续性创新活动及市场力量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8]。社会创业填补了商业和慈善事业之间的鸿沟,从而使创业精神得以应用和服务于社会领域。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认为:“创业与创新精神必须成为维持我们组织、经济和社会之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活动”[9]。目前,学者尝试将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引入创业研究领域。Isenberg(2010)指出,创业企业家需要由人力、财政和专业资源及政府政策环境组成的网络就是创业生态系统[10],包括文化、政策和领导、财政、人力资本、产品市场、各种机构和基础设施等要素(Isenberg,2011)[11]。学者剖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典型的创业生态系统后,发现众多相辅相成的项目与中心、学生团体和创业课程等要素共同组成了其创业生态系统(刘林青等,2009)[12],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及实践平台是创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因子(刘月秀,2012)[13]。社会创业生态系统是由社会企业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创业生态环境所构成的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汪忠 等,2013)[14]。

借鉴生态学概念,本文认为社会创业生态系统是以“社会责任”为纽带、合作共生为基础、资源互补为目的,由主导社会企业和政府、非营利组织等生态种群通过跨部门协作,并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基于共同使命和价值导向、互利共生、协同发展的社会创新体系,系统内各要素联结互动形成网络结构,共同决定系统功能,具有一般自然生态系统形态特征。

三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是指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间及其与外界环境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或次序。本文从系统生态学视角分析,将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分为创业生态群落与创业支撑环境两部分。如图1所示。

(一)社会创业生态群落

社会创业生态群落由社会企业、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商业企业等种群组成。社会企业与其他种群间进行异质的能量流动。(1)主导社会企业是社会创业生态链条中的关键节点,是相关社会创业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企业内部的社会企业家及其领导的创业团队、创业技术与资源、企业文化氛围是影响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2)政府部门是系统形成与发展的外在推手。政府采购不仅能拓宽社会创业产品的需求市场、部分解决系统发展初期某些主体的资金瓶颈问题,也能提供在税收、创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与财政资助。(3)非营利组织是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多年活动开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公信力,这些优势均为系统提高其自身的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供了保障。(4)商业企业在社会责任运动及企业公民意识高涨的驱动下对自身行为进行审视,从而明显表现出为社会服务的意愿。商业企业通过“社会投资”等方式对系统进行资金与资源支持,其先进管理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也提高了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5)其他社会企业或社会创业组织对系统的稳固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6)科研院所是社会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与土壤,同时也可以为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7)媒体机构通过相关媒体的宣传推广,营造积极的社会创业文化氛围。(8)中介服务机构在多方面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营造系统发展的良好运行环境。

上述各种群及其在系统中形成的有机联系组成了社会创业生态群落,群落中的核心要素主体(种群)与其他要素主体间形成的互动交流的机制,使系统内各种群在共享社会创业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互利共生。

图1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结构图

(二)社会创业支撑环境

社会创业支撑环境中蕴藏的外部环境条件与资源因子影响着种群的性质和进化方向,对系统各主体间的协同共生起着制约或催化作用。这主要表现在:(1)政治法律及制度环境。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领域的支持政策与财政投入、区域环境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情况与制度环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创业生态群落的活动积极性。(2)经济与技术环境。隐性的资源、技术与市场平台,可为生态系统提供多元化社会创业融资渠道、技术创新支持及其他专业化中介服务。(3)社会文化环境。社区关系状况、人文培养氛围、社会舆论导向及社会制度的规范性,对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各主体获取社会支持有重大意义。(4) 自然地理环境。区域地理位置、交通运输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等,为系统演进与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社会创业支撑环境中的各要素不仅组成了系统内各种群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也极大影响着各生态种群的创业活动,生态种群与支撑环境相适应则可推进社会创业相关活动的稳步进行,反之则会妨碍社会创业活动开展。

四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是指构成系统的各要素及其与外界环境间相互联系与作用的机理、过程及方式,其一般包括动力、平衡调节、共生以及资源整合机制,相互影响与制约,共同推进系统朝着既定方向发展。

(一)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以系统共同社会价值目标为基点,通过各主体的功能发挥来调动其参与社会创业活动的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动力机制主要有内在自动力、外在诱导力、重点支柱力、协同推动力及辅助催化力。主导社会企业通常拥有完善的治理、监督和制约机制并具备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在系统中扮演“战略引导”角色,其能动性的发挥状况影响着自身社会创业绩效与社会创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政府在宏、微观方面对经济体的支持与否对其发展路径与轨迹有巨大影响,政府相关采购制度的规范程度、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及社会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是推动系统内各主体的社会创业积极性的外在诱导力。传统商业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创新管理经验、融资渠道及社会关系网络,是社会创业活动持续开展的重点支柱力。其他社会企业或社会创业组织当前多处于初创期,其社会创业者及其创业团队拥有较高的创业热情,社会关系网络正日益完善,可为系统添加创新动力并产生更多社会创业想法提供协同推动力。科研院所、媒体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利用自身专业优势,通过为社会创业提供各层次的人力资源、个性化服务、相关理论指导并营造有利的社会文化氛围,从而为各行为主体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辅助催化力。

(二)平衡调节机制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内某一主体的进入或退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均能破坏系统自身的稳定与平衡。从生态学视角,自然生态系统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通常出现基于系统构成要素变化的变异和重组情况。要使社会创业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持续发展,可依靠系统由变异机制与重组机制组成的平衡调节机制。从变异过程看,内外因素的共同有机作用是导致系统变异的主因,促进和制约着生态系统变异的进一步发生。重组机制有助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升级与优化、适应能力与竞争力的整体提升。根据重组方式,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重组分为内部驱动式、外部诱导式及内外混合相交式重组。究其动因,来自社会创业生态系统内部与外部的动因分别导致了内部驱动式重组、外部诱导式重组的发生;而引起内外混合相交式重组的动因既包含系统内部与外部的动因,也包括内外动因的共同作用。对于系统重组的阶段性,可把重组过程划分为制定计划、论证步骤、实施方略及评价绩效等四阶段,准确识别与化解重组阶段过程中将会面临的各种风险和冲突有利于提高系统重组绩效。

(三)共生机制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各主体利益整合模型由共生单元、共生基质、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等4要素构成(如图2所示)。借鉴生物共生定义,本文的共生单元是指社会创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各主体,主要包括主导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传统商业企业等。共生基质指的是共生单元拥有的市场、管理经验、政策、资金等互补资源。共生界面是是共生单元之间信息、物质和能量传导的载体。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本文的共生环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及制度环境、经济与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社会创业支撑环境。共生能量是共生系统生存和增值能力的具体表现,揭示了系统各主体间共生进化的动力机制。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利益整合共生是为了达到共生能量增加的目的,从而实现系统各主体的共同进化与共生循环。在网络环境中,系统各主体在广泛合作基础上建立互利共赢的共生关系,鼓励各利益主体围绕共同价值目标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利用,共同追求合作剩余,不仅能促进系统主体间及其与生态系统环境间的补充协作与调适,也有利于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图2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各主体利益整合共生模型

(四)资源整合机制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资源整合机制是指系统中各主体围绕特定社会目标,根据自身现状进行资源整合并实现资源共享。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资源整合主要是对政策制度、人力、财力、信息、物力、组织、社会资本等资源的整合。政策与制度资源既包括政府对创新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也包括市场秩序、市场体制等制度环境;人力资源包括开展社会创业活动所需的各种人才,如社会创业者、创业团队、志愿者等;财力资源是影响社会创业活动的关键因素,主要来源途径有政府采购和财政资助、传统商业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如基金会)的社会投资等;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国家或地区在产业、行业、市场及技术等方面的信息;物力资源则指场地、设备、交通运输设施及其他基础设施;组织资源包括政府部门、传统商业企业、非营利组织等。[15]资源在系统各主体间稳定有序地流动聚集,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为开展社会创业活动提供助动力,促进系统发展。[15]

五 结 论

社会创业各主体频繁的互动,促使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产生。本文从生态学视角对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结构进行分析,将其结构分为创业生态群落与创业支撑环境两部分。社会创业生态群落由主导社会企业、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商业企业等种群构成,种群之间进行异质能量流动并实现互利共生,社会创业支撑环境对种群之间的协同共生进行制约或催化作用。在社会创业生态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与联系的过程中,形成动力、平衡调节、共生以及资源整合机制,这些机制决定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

[1] Young D.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J].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2001,12(2):139-157.

[2] 李华晶,肖玮玮.机会识别、开发与资源整合:基于壹基金的社会创业过程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0(28):2.

[3] 林海,严中华,何巧云.社会创业组织双重价值实现的博弈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9.

[4] 汪忠, 黄圆, 肖敏. 公益创业实践促进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 2011(2): 68-73.

[5] The Skoll Centre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t Oxford's Said Business School .What is a social entrepreneur? http:// www.sbs.ox.ac.uk/skoll/What is+social+entrepreneurship.htm

[6] 邬爱其, 焦豪. 国外社会创业研究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8, 30(1): 17-22.

[7] Fowler A. NGOs as A Moment in History: Beyond Aid to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or Civic Innovation?[J].Third World Quarterly, 2000, 21(4): 637-654.

[8] Andrew M.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 Government: A New Breed of Entrepreneurs Developing Solutions to Social Problems[J]. A Root Cause report, 2007.

[9] [美]彼得·德鲁克.创业精神与创新——变革时代的管理原则与实践[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10] Isenberg D. How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Revolu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0,(6):16.

[11] Isenberg D. Introducing 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Four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EB/OL].http://www.forbes.com/sites/danisenberg/2011/05/25/introducing-the-entrepreneurship-ecosystem-four-defining-characteristics/,(2011-05-25)[2012-09-19].

[12] 刘林青,夏清华,周潞.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初探——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19-26.

[13] 刘月秀.生态系统视域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61-63.

[14] 汪忠,吴琳,张乾梅,胡兰.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社会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34(184):104-108.

[15] 刘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路径设计及战略选择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3,(1):5-9.

[16] 唐钧.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J].湖湘论坛,2012,(1):5-8.

The Research o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Structure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WANG Zhong,LIAO Yu,WU Lin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is recognized as the product of the frequent interaction between participants. This paper define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referring to concepts in ecology. The structure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are analyzed from an ecology perspectiv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is constituted by entrepreneurial ecological communities and supporting environment. Consisting of the leading social enterprise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commercial enterprises and other population, the ecological communities is operating conforming to the dynamic mechanism, balance adjustment mechanism, symbiotic mechanism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mechanism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Ecosystem Structure;Operating Mechanism

2013-11-10

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 (71233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2195/G021501);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M521222) ;长沙市科技局项目(K1307034-41)

汪 忠(1970—),男,安徽桐城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创业管理、公司治理、战略管理与绩效评价.

F014.1

A

1008—1763(2014)05—0061—05

猜你喜欢
非营利共生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非营利组织为有需要的人量身定做衣服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环境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