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天池等
【摘要】目的:调查β受体阻滞剂在哈密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现状。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就诊于哈密地区中心医院、哈密市医院及哈密地区维吾尔医院住院的1084例(NYHA分级)心功能Ⅱ~Ⅳ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列表登记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一般情况、主要检查结果、用药名称及剂量。结果:在1084例慢性心功能衰竭的患者中仅有399例(36.81%)应用β受体阻滞剂,其中冠心病51.98%患者应用了β受体阻滞剂以外,冠心病合并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分别为23.71%、30.92%、12.73%、8.54%,且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剂量均处于偏小剂量,远远低于美托洛尔100~200mg/日、比索洛尔片10mg/日的循证医学的靶剂量[1]。结论:本次调查结果从某一侧面反映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仍处于使用率低和剂量不足的境界。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慢性心力衰竭;调查
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已有40余年的历史。但由于β受体阻滞剂具有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的“三负”作用,曾经一度禁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后来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研究的深入,许多大型临床试验如CIBIS Ⅱ和Ⅲ、MERIT-HF、US Carvedilol试验均证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以后可以明显减少死亡率、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将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无禁忌症的所有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引起的、NYHA Ⅱ~Ⅳ级稳定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2]。然而β受体阻滞剂在哈密地区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工作中实际应用情况如何。为此,我们收集了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哈密地区中心医院、哈密市医院及哈密地区维吾尔医院就诊的1084名慢性心力衰竭(LVEF<45%)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情况,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病例来源: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就诊于哈密地区中心医院、哈密市医院及哈密地区维吾尔医院住院的1084例慢性心力衰竭(LVEF<45%)患者,所有患者的诊断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614例(56.6%),女470例(43.4%),年龄32~91岁,平均年龄(69.4士9.7)岁,NYHA心功能Ⅱ级286例(26.4%)、心功能Ⅲ级414例(38.2%)、心功能IV级384人(35.4%)基础病因中:冠心病504例(46.4%)冠心病合并肺心病194例(17.9%)高血压性心脏病249(23.0%)风湿性心脏病55例(5.0%)扩张型心肌病82例(7.6%)。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列表登记患者的临床诊断、一般情况、主要检查结果、用药名称及剂量。排除支气管痉挛性疾病、心动过缓(心率<60次/分)、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肥厚梗阻性心肌病者。
结果
108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仅有399例(36.81%)例应用了β受体阻滞剂,且不同基础疾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不全相同(X2=24.601,P<0.001)。504名冠心病患者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262例(51.98%),194名冠心病合并肺心病患者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46例(23.71%);24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77例(30.92%)、5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7例(12.73%)应用β受体阻滞剂;82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中7例(8.54%)应用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见表1。
在校正基础疾病以后可以看出286例NYHA心功能Ⅱ级患者中152例(53.15%)、414例NYHA心功能Ⅲ级患者中157例(37.92%)、384例NYHA心功能Ⅳ级患者中90例(24.43%)应用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均较低。见表2。
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中大部分患者应用的β受体阻滞剂剂量均偏小(美托洛尔25mg/日、比索洛尔2.5mg/日)。399例患者中277例(69.42%)用美托洛尔25mg/日、比索洛尔2.5mg/日63(15.79%);仅有35例(8.77%)用美托洛尔50mg/日、24(6.02%)人用比索洛尔5mg/日,远远低于美托洛尔100~200mg/日、比索洛尔片10mg/日的循证医学的靶剂量[指南]。见表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心功能代偿期开始即处于交感神经兴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激活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虽在慢性心力衰竭初期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但长期激活会进一步促进神经体液因子的过度释放,尤其是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浓度升高,会使动脉压升高、左室后负荷增加,从而引起心与血管重构;同时,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功能又将产生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使心率增快、心肌代谢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肌重构,从而使心脏增大,导致心力衰竭加重,构成一种恶性循环。β受体阻滞剂不仅可以拮抗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而发挥降压作用,同时还能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张力而预防儿茶酚胺的心肌毒性作用;通过抑制过度的神经体液因素和RAS的激活而全面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包括提高心室颤动阈值、减少心律失常、改善心肌重构、预防猝死等。因此,所有病情稳定的NYHA心功能Ⅱ、Ⅲ级患者,LVEF<45%者均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除非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NYHA心功能Ⅳ级者,如患者病情已经稳定,体重恒定,无液体潴留时也可在严密监护下应用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一跃成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线用药。
然而本次调查结果可见1084名慢性心力衰竭(LVEF<45%)患者中仅有399例(36.81%)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的总体使用率较低;并且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疾病不同,β受体的使用率也不尽相同,其中冠心病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应用率相对较高,分别为51.98%与30.92%,其他如冠心病合并肺心病患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的应用率则分别为23.71%、12.73%、8.54%,相对较低。在校正基础疾病以后从表2中可以看出,随着心功能严重程度加重,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也是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β受体阻滞剂具有抑制交感活性、减少心肌耗氧、降低血压的作用而相对较广泛应用于冠心病与高血压患者中;然而由于β受体阻滞剂具有“负性肌力”作用,有部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以后会出现心力衰竭有轻或中度加重;同时,β受体阻滞剂有引起心动过缓、诱发和加重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医师在治疗合并有呼吸道疾病或NYHA心功能Ⅱ级以上的患者时,出于对心率、血压、心功能、并发症等种种顾虑,对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就显得格外谨慎。从表3中可见399名应用β受体阻滞剂者中69.42%的人美托洛尔仅用25mg/日、15.79%的人比索洛尔用2.5mg/日,只有8.77%的人美托洛尔片最大剂量用至50mg/日、6.02%的人比索洛尔用至5mg/日,远远低于美托洛尔100~200mg/日、比索洛尔片10mg/日的循证医学的靶剂量。虽然β受体阻滞剂低剂量与较高目标剂量均能降低心衰全因死亡率,但大剂量组在降低死亡率方面明显优于小剂量组,并存在剂量依赖性效应[3]。因此,国内外指南一致认为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应尽可能的达到目标靶剂量或最大耐受量。然而临床实际中部分医生因担心β受体阻滞剂对心功能的影响而忽略了β受体阻滞剂长期应用(≥3个月)则明显改善心功能,增加LVEF的优势[4]。
总之,本次调查结果从某一方面反映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仍处于使用率低和剂量不足的境界。提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慢性心衰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情况与现代治疗指南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β受体阻滞剂在改善慢性心衰患者长期预后的认识,以使慢性心衰患者从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中获得更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2]胡大一,马长生.心血管病学实践-2007[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55-360.
[3]杨新春,那开宪,陈瑾.心力衰竭临床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8-88.
董吁钢.心血管内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15-38.
【摘要】目的:调查β受体阻滞剂在哈密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现状。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就诊于哈密地区中心医院、哈密市医院及哈密地区维吾尔医院住院的1084例(NYHA分级)心功能Ⅱ~Ⅳ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列表登记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一般情况、主要检查结果、用药名称及剂量。结果:在1084例慢性心功能衰竭的患者中仅有399例(36.81%)应用β受体阻滞剂,其中冠心病51.98%患者应用了β受体阻滞剂以外,冠心病合并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分别为23.71%、30.92%、12.73%、8.54%,且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剂量均处于偏小剂量,远远低于美托洛尔100~200mg/日、比索洛尔片10mg/日的循证医学的靶剂量[1]。结论:本次调查结果从某一侧面反映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仍处于使用率低和剂量不足的境界。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慢性心力衰竭;调查
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已有40余年的历史。但由于β受体阻滞剂具有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的“三负”作用,曾经一度禁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后来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研究的深入,许多大型临床试验如CIBIS Ⅱ和Ⅲ、MERIT-HF、US Carvedilol试验均证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以后可以明显减少死亡率、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将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无禁忌症的所有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引起的、NYHA Ⅱ~Ⅳ级稳定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2]。然而β受体阻滞剂在哈密地区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工作中实际应用情况如何。为此,我们收集了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哈密地区中心医院、哈密市医院及哈密地区维吾尔医院就诊的1084名慢性心力衰竭(LVEF<45%)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情况,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病例来源: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就诊于哈密地区中心医院、哈密市医院及哈密地区维吾尔医院住院的1084例慢性心力衰竭(LVEF<45%)患者,所有患者的诊断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614例(56.6%),女470例(43.4%),年龄32~91岁,平均年龄(69.4士9.7)岁,NYHA心功能Ⅱ级286例(26.4%)、心功能Ⅲ级414例(38.2%)、心功能IV级384人(35.4%)基础病因中:冠心病504例(46.4%)冠心病合并肺心病194例(17.9%)高血压性心脏病249(23.0%)风湿性心脏病55例(5.0%)扩张型心肌病82例(7.6%)。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列表登记患者的临床诊断、一般情况、主要检查结果、用药名称及剂量。排除支气管痉挛性疾病、心动过缓(心率<60次/分)、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肥厚梗阻性心肌病者。
结果
108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仅有399例(36.81%)例应用了β受体阻滞剂,且不同基础疾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不全相同(X2=24.601,P<0.001)。504名冠心病患者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262例(51.98%),194名冠心病合并肺心病患者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46例(23.71%);24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77例(30.92%)、5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7例(12.73%)应用β受体阻滞剂;82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中7例(8.54%)应用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见表1。
在校正基础疾病以后可以看出286例NYHA心功能Ⅱ级患者中152例(53.15%)、414例NYHA心功能Ⅲ级患者中157例(37.92%)、384例NYHA心功能Ⅳ级患者中90例(24.43%)应用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均较低。见表2。
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中大部分患者应用的β受体阻滞剂剂量均偏小(美托洛尔25mg/日、比索洛尔2.5mg/日)。399例患者中277例(69.42%)用美托洛尔25mg/日、比索洛尔2.5mg/日63(15.79%);仅有35例(8.77%)用美托洛尔50mg/日、24(6.02%)人用比索洛尔5mg/日,远远低于美托洛尔100~200mg/日、比索洛尔片10mg/日的循证医学的靶剂量[指南]。见表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心功能代偿期开始即处于交感神经兴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激活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虽在慢性心力衰竭初期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但长期激活会进一步促进神经体液因子的过度释放,尤其是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浓度升高,会使动脉压升高、左室后负荷增加,从而引起心与血管重构;同时,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功能又将产生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使心率增快、心肌代谢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肌重构,从而使心脏增大,导致心力衰竭加重,构成一种恶性循环。β受体阻滞剂不仅可以拮抗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而发挥降压作用,同时还能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张力而预防儿茶酚胺的心肌毒性作用;通过抑制过度的神经体液因素和RAS的激活而全面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包括提高心室颤动阈值、减少心律失常、改善心肌重构、预防猝死等。因此,所有病情稳定的NYHA心功能Ⅱ、Ⅲ级患者,LVEF<45%者均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除非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NYHA心功能Ⅳ级者,如患者病情已经稳定,体重恒定,无液体潴留时也可在严密监护下应用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一跃成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线用药。
然而本次调查结果可见1084名慢性心力衰竭(LVEF<45%)患者中仅有399例(36.81%)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的总体使用率较低;并且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疾病不同,β受体的使用率也不尽相同,其中冠心病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应用率相对较高,分别为51.98%与30.92%,其他如冠心病合并肺心病患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的应用率则分别为23.71%、12.73%、8.54%,相对较低。在校正基础疾病以后从表2中可以看出,随着心功能严重程度加重,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也是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β受体阻滞剂具有抑制交感活性、减少心肌耗氧、降低血压的作用而相对较广泛应用于冠心病与高血压患者中;然而由于β受体阻滞剂具有“负性肌力”作用,有部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以后会出现心力衰竭有轻或中度加重;同时,β受体阻滞剂有引起心动过缓、诱发和加重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医师在治疗合并有呼吸道疾病或NYHA心功能Ⅱ级以上的患者时,出于对心率、血压、心功能、并发症等种种顾虑,对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就显得格外谨慎。从表3中可见399名应用β受体阻滞剂者中69.42%的人美托洛尔仅用25mg/日、15.79%的人比索洛尔用2.5mg/日,只有8.77%的人美托洛尔片最大剂量用至50mg/日、6.02%的人比索洛尔用至5mg/日,远远低于美托洛尔100~200mg/日、比索洛尔片10mg/日的循证医学的靶剂量。虽然β受体阻滞剂低剂量与较高目标剂量均能降低心衰全因死亡率,但大剂量组在降低死亡率方面明显优于小剂量组,并存在剂量依赖性效应[3]。因此,国内外指南一致认为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应尽可能的达到目标靶剂量或最大耐受量。然而临床实际中部分医生因担心β受体阻滞剂对心功能的影响而忽略了β受体阻滞剂长期应用(≥3个月)则明显改善心功能,增加LVEF的优势[4]。
总之,本次调查结果从某一方面反映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仍处于使用率低和剂量不足的境界。提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慢性心衰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情况与现代治疗指南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β受体阻滞剂在改善慢性心衰患者长期预后的认识,以使慢性心衰患者从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中获得更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2]胡大一,马长生.心血管病学实践-2007[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55-360.
[3]杨新春,那开宪,陈瑾.心力衰竭临床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8-88.
董吁钢.心血管内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15-38.
【摘要】目的:调查β受体阻滞剂在哈密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现状。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就诊于哈密地区中心医院、哈密市医院及哈密地区维吾尔医院住院的1084例(NYHA分级)心功能Ⅱ~Ⅳ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列表登记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一般情况、主要检查结果、用药名称及剂量。结果:在1084例慢性心功能衰竭的患者中仅有399例(36.81%)应用β受体阻滞剂,其中冠心病51.98%患者应用了β受体阻滞剂以外,冠心病合并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分别为23.71%、30.92%、12.73%、8.54%,且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剂量均处于偏小剂量,远远低于美托洛尔100~200mg/日、比索洛尔片10mg/日的循证医学的靶剂量[1]。结论:本次调查结果从某一侧面反映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仍处于使用率低和剂量不足的境界。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慢性心力衰竭;调查
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已有40余年的历史。但由于β受体阻滞剂具有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的“三负”作用,曾经一度禁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后来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研究的深入,许多大型临床试验如CIBIS Ⅱ和Ⅲ、MERIT-HF、US Carvedilol试验均证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以后可以明显减少死亡率、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将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无禁忌症的所有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引起的、NYHA Ⅱ~Ⅳ级稳定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2]。然而β受体阻滞剂在哈密地区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工作中实际应用情况如何。为此,我们收集了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哈密地区中心医院、哈密市医院及哈密地区维吾尔医院就诊的1084名慢性心力衰竭(LVEF<45%)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情况,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病例来源: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就诊于哈密地区中心医院、哈密市医院及哈密地区维吾尔医院住院的1084例慢性心力衰竭(LVEF<45%)患者,所有患者的诊断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614例(56.6%),女470例(43.4%),年龄32~91岁,平均年龄(69.4士9.7)岁,NYHA心功能Ⅱ级286例(26.4%)、心功能Ⅲ级414例(38.2%)、心功能IV级384人(35.4%)基础病因中:冠心病504例(46.4%)冠心病合并肺心病194例(17.9%)高血压性心脏病249(23.0%)风湿性心脏病55例(5.0%)扩张型心肌病82例(7.6%)。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列表登记患者的临床诊断、一般情况、主要检查结果、用药名称及剂量。排除支气管痉挛性疾病、心动过缓(心率<60次/分)、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肥厚梗阻性心肌病者。
结果
108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仅有399例(36.81%)例应用了β受体阻滞剂,且不同基础疾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不全相同(X2=24.601,P<0.001)。504名冠心病患者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262例(51.98%),194名冠心病合并肺心病患者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46例(23.71%);24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77例(30.92%)、5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7例(12.73%)应用β受体阻滞剂;82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中7例(8.54%)应用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见表1。
在校正基础疾病以后可以看出286例NYHA心功能Ⅱ级患者中152例(53.15%)、414例NYHA心功能Ⅲ级患者中157例(37.92%)、384例NYHA心功能Ⅳ级患者中90例(24.43%)应用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均较低。见表2。
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中大部分患者应用的β受体阻滞剂剂量均偏小(美托洛尔25mg/日、比索洛尔2.5mg/日)。399例患者中277例(69.42%)用美托洛尔25mg/日、比索洛尔2.5mg/日63(15.79%);仅有35例(8.77%)用美托洛尔50mg/日、24(6.02%)人用比索洛尔5mg/日,远远低于美托洛尔100~200mg/日、比索洛尔片10mg/日的循证医学的靶剂量[指南]。见表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心功能代偿期开始即处于交感神经兴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激活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虽在慢性心力衰竭初期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但长期激活会进一步促进神经体液因子的过度释放,尤其是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浓度升高,会使动脉压升高、左室后负荷增加,从而引起心与血管重构;同时,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功能又将产生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使心率增快、心肌代谢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肌重构,从而使心脏增大,导致心力衰竭加重,构成一种恶性循环。β受体阻滞剂不仅可以拮抗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而发挥降压作用,同时还能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张力而预防儿茶酚胺的心肌毒性作用;通过抑制过度的神经体液因素和RAS的激活而全面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包括提高心室颤动阈值、减少心律失常、改善心肌重构、预防猝死等。因此,所有病情稳定的NYHA心功能Ⅱ、Ⅲ级患者,LVEF<45%者均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除非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NYHA心功能Ⅳ级者,如患者病情已经稳定,体重恒定,无液体潴留时也可在严密监护下应用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一跃成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线用药。
然而本次调查结果可见1084名慢性心力衰竭(LVEF<45%)患者中仅有399例(36.81%)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的总体使用率较低;并且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疾病不同,β受体的使用率也不尽相同,其中冠心病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应用率相对较高,分别为51.98%与30.92%,其他如冠心病合并肺心病患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的应用率则分别为23.71%、12.73%、8.54%,相对较低。在校正基础疾病以后从表2中可以看出,随着心功能严重程度加重,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也是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β受体阻滞剂具有抑制交感活性、减少心肌耗氧、降低血压的作用而相对较广泛应用于冠心病与高血压患者中;然而由于β受体阻滞剂具有“负性肌力”作用,有部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以后会出现心力衰竭有轻或中度加重;同时,β受体阻滞剂有引起心动过缓、诱发和加重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医师在治疗合并有呼吸道疾病或NYHA心功能Ⅱ级以上的患者时,出于对心率、血压、心功能、并发症等种种顾虑,对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就显得格外谨慎。从表3中可见399名应用β受体阻滞剂者中69.42%的人美托洛尔仅用25mg/日、15.79%的人比索洛尔用2.5mg/日,只有8.77%的人美托洛尔片最大剂量用至50mg/日、6.02%的人比索洛尔用至5mg/日,远远低于美托洛尔100~200mg/日、比索洛尔片10mg/日的循证医学的靶剂量。虽然β受体阻滞剂低剂量与较高目标剂量均能降低心衰全因死亡率,但大剂量组在降低死亡率方面明显优于小剂量组,并存在剂量依赖性效应[3]。因此,国内外指南一致认为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应尽可能的达到目标靶剂量或最大耐受量。然而临床实际中部分医生因担心β受体阻滞剂对心功能的影响而忽略了β受体阻滞剂长期应用(≥3个月)则明显改善心功能,增加LVEF的优势[4]。
总之,本次调查结果从某一方面反映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仍处于使用率低和剂量不足的境界。提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慢性心衰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情况与现代治疗指南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β受体阻滞剂在改善慢性心衰患者长期预后的认识,以使慢性心衰患者从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中获得更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2]胡大一,马长生.心血管病学实践-2007[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55-360.
[3]杨新春,那开宪,陈瑾.心力衰竭临床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8-88.
董吁钢.心血管内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