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儒学“活”起来

2014-08-11 13:55彭美玉
当代贵州 2014年18期
关键词:儒学传统思想

彭美玉

编者按:6月5日,由贵州、浙江两省文史馆和贵阳孔学堂共同主办,两省儒学研究机构协办的“黔浙文化合作论坛”正式启动。来自浙江和贵州的儒学专家分别就如何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交流。关于儒学产生的背景,儒学的作用何在,怎样践行儒学等问题,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浙江大学原党委书记张浚生有独家之见。

关照现实的思想

: 习近平主席今年4月访问欧洲时,在比利时的欧洲学院做了精彩演讲。他提到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等,都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流,儒学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可以说最为广泛和深入,儒家思想也深刻的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思想。

张浚生:儒学或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就是孔子。就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言,是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它产生在春秋时期,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处于周王朝的君王失去了权威,诸侯混战,相对于过去夏、商及周的前期而言是礼崩乐坏,社会处于无序状况。儒家的思想就是希望通过整理过去的有关文献资料,提出一系列社会秩序的规范,并建立起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儒学思想从产生就是一种重视现实、关心社会的学术思想。

: 儒学诞生之后,不断地得到继承、丰富和发展,如孟子截取了儒学中的仁政作为其阐述的主要内容,同时提出了性善论;董仲舒对儒学的阐述突出的是尊天神,并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等等。儒学得到历代大家的阐发和丰富,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张浚生: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每一种学说,无不带有历史的烙印,儒学亦不例外。孔子继承我国夏商周以来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当时诸侯国互相争夺称霸,战争濒仍,礼坏乐崩,民不聊生,希望社会稳定,恢复秩序,因此在政治上希望恢复和重新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因此他的学说中主张回复周之制度、礼制,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一定的秩序,有一定的规矩,君如何为君,臣如何为臣,父如何为父,子如何为子。同时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各自的道德修养,特别强调“仁”,而要做到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就要学习,就要受教育。所以《论语》第一章就是讲学习(《学而第一》),接着就大量地讲如何修养自己,提出了以“仁”为中心的一系列提高个人修养的主张。这是儒学包括君王在内的各个阶层的人的自身修养,既有制度又有个人的修养,如此,正常社会秩序才能得到稳定,才能有保证,这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他试图在封建制度下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

尽管孔子提出一系列主张和思想在当时也未能实现,但他这种思想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进步要求的。内容极为丰富,因此也为历代儒学继承人有许多适应其时代需求取拾的空间。所以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得到继承、丰富和发展。但这种丰富发展又是和当时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着的。

儒学与科学应互生共长

: 历代对儒学思想的阐发,与其时代有关,也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尤其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然而作为上层建筑,儒学在反作用于科技发展上似乎作用有限。

张浚生:无可讳言,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对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确实没有起到促进的作用。隋朝开始我国选拔官员采取的科举制,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改变了过去“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望族”的状况。但是在元明之后,科举制实行的考试制度以主要考儒学经典,“代圣人立言”,以程朱理学观点作文,并规定用八股文体写作,结果大量的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儒学经典和作八股文,而没有更多地注重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专研和创造,从而造成我国历史上曾长期在科学技术上处在领先地位而在明朝中叶之后落在了西方国家的后面。

就儒学来说,孔子也并非没有注意到与自然科学有关的问题,在《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命题,首先是提到“格物”,由“格物”而“致知”,问题是后继者没有在“格物、致知”这四个字再下很多功夫,而是更多地注意到后面的修、齐、治、平。

: 那么,现在我们来说传承和弘扬儒学,是不是应该重拾或者更多地强调其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张浚生:关于儒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马一浮先生说“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他所说的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一是六艺统诸子,二是六艺统四部,这是有道理的。同时他又说“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举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学可统于《易》,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可统于《春秋》。这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而言是对的,但是对于其研究对象如何深入探索以深究其理,还是要一事一物的深入。这就涉及到思维方式、观测、实验、归纳推理、演绎推论及工具的问题。这是我们的传统学术、特别是明朝中叶之后欠缺的。

诚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导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的确有许多新的问题发生。为了争夺利益的斗争,甚至战争,人类为了自己的享乐,不断地追求自然资源过度的开发和利用,新的技术带来的各种污染,许多新技术都有利的一面,也有其有害的一面,等等,这需要进行深入地具体分析。但是这不能成为反对科学进步的理由,而应该是面对这些不断发生的新问题,不断地采取有效地手段去防范,这既包括了技术的层面,也包括人文的层面,但我们绝不能搞复古主义。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过去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现在可以说是基本实现了,在这个状况下为了宣扬国学,而极力贬低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人甚至认为希格斯粒子的发现是与《易经》、《道德经》不谋而合。“中国的传统思想竟然超前于科学发现数千年”来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则是大可不必的。

身体力行践行儒学

: 关于文化,人们经常会提到优势文化与文化优势的问题。毫无疑问,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文化,但这种优势文化的文化优势却没能完全展现。

张浚生:所谓优势文化是因其内涵博大精深,有长期的积累,历史的沉淀,涉及到人类及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有广泛的包容性,能通过广泛吸收其他优秀的文化来丰富自己,因此一直展现其强盛的生命力。但是为什么这种优势文化现在还不能完全展现为文化优势?在相当一部分人当中,过去,言必称希腊,现在则言必称美国,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数百年在科学技术上的落后,从而导致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高,结果我们有些人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文化自信。国际上一些人也因此视中国落后,认为中国没有先进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历史教训。

我们曾因落后而被挨打,而遭受欺凌,但中国人民的传统精神是自强不息,在经受被动挨打之后,我们人民奋力抗争,奋发拼搏,终于又屹立于世界。但是当我们有了一定力量的时候,现在中国威胁论又不断抬头。因为他们坚信古希腊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论,认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现存大国也必然回应这种威胁,因此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

现在美国一方面表示欢迎中国的崛起,另一方面又采取一系列对中国遏制的政策。其实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论,就中国来说并不新鲜,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五霸七雄,就是为争夺霸权而争斗不已。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国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并形成了我国的传统思想是讲王道而不讲霸道,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天下大同”,这也是我们现在在国际关系上主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文化传统。

其实文化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体现。在中国文化中更多的是文明、诚信、和谐,是温良恭俭让。所以我们不会要求霸权,不会称霸,我们不会对别国行使殖民主义,但我们也不是一味温良恭俭让,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这在墨子的思想中,甚至在孔子的思想中都有所体现,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优势的所在。

: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互相冲击和碰撞,儒学如何才能发挥其优势兼容并蓄?

张浚生:我举个例子,一段时间为了发展经济,搞城镇化,许多地方都有拆迁的问题。杭州市江干区丁桥镇撤村建社区后,出现很多“暴富”的拆迁户,他们因为文化素质较低,找不到生活目标,开始赌博,个别人还在社会上惹是生非,有的人甚至违法入狱。对这个状况,这个镇的领导除了重视管理机构的建立,发挥基层党员的骨干作用,扩大党内民主和民主自治,及时解决社区居民的具体问题外,为了提高居民的素质,开办社区“道德讲座”、“市民大讲堂”、开展价值观大讨论,结果那里的社会风气、人们的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变化。

不仅在杭州,在全国其他地方,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种因征地拆迁补偿而使一些人一夜暴富,但接着因赌返贫的人不在少数。因此在基层群众中,在社区,在农村,开展儒学和其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且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尤其我国现在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互相冲击和碰撞,我国传统文化中讲道德,讲文明,讲廉耻,讲做人的立身处事的道理,对提高人民群众的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在学习传承、弘扬,践行包括儒学在内的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时还要注意几个关系:即古与今的关系,传承不是复古;中与外的关系,注意学习借鉴其他文化中的有益部分,但不照搬照抄;人文与科技的关系,人文与科技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统一于整体的两面;儒学上其他传统学术的关系,诸子百家各有其必须肯定和传承的部分;精深研究与推广普及的关系,既要有精深的探讨研究,也要做好普及推广工作;知和行的关系,既要学习研究,也要身体力行地予以践行。(责任编辑/吴文仙)

猜你喜欢
儒学传统思想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少年力斗传统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阿吾(一首)
清明节的传统
谈儒学的“复兴”
儒学研究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