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绿色崛起

2014-08-11 18:59岳振
当代贵州 2014年18期
关键词:毕节试验区发展

岳振

在赫章县兴发乡兴发村,有厚达十几米的炉渣顺山势堆积,而今被厚厚土壤覆盖,果树也能茁壮成长了。坡山已有了住家人户,他们把“土法炼锌”遗弃的炮弹状“乌圆罐”堆砌成篱笆。

四处眺望,绿树成荫,周围当年光秃秃的山坡,而今树木已成林。曾炼锌十年的村民罗亮成和邻居承包了自家屋后的一片山地,种上了经济林。

“土法炼锌”代表着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私挖滥采、肆意砍伐、资源低效利用、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破坏,悲剧般的历史,已让当地人意识到,要想日子过得好,只顾赚钱肯定不行,还要有青山绿水、鱼跃鸟鸣。

无序发展的历史阵痛

“户户点火、村村冒烟”,人们如此形容当年“土法炼锌”的“盛况”。作为曾经被提倡的“乡镇企业”,“土法炼锌”曾创造出赫章“亿元村”,一时也是美谈。

在获得不菲经济收入的同时,到处烟尘漫天、沟壑遍地,大片的树林被砍毁,“碗口粗的树、手腕大的树、手指细的树”都被砍掉,用来做“土法炼锌”的设备支撑。“那时候,天上鸟都飞不进来。”说起“土法炼锌”鼎盛时期,62岁的罗亮成不无感概。

“土法炼锌”能为罗亮成带来三四万元的年收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万元户”还非常令人艳羡。罗亮成说,当年在兴发乡周围,有上万人在进行“土法炼锌”劳作。

“土法炼锌”在兴发乡留下了“灰渣坡”、“望厂组”等地名。据说,从清代开始就有人在赫章各地挖矿冶炼,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赫章的“土法炼锌”都远近闻名。后来政府下令取缔,却不时死灰复燃。

赫章县环境保护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7月,全县共出动了10000余人次进行“两土”取缔工作,“两土”取缔工作在全县形成了强大声势。但“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两土(土法炼锌、炼铁)转移和反弹仍普遍存在”。

赫章县紧邻云南省镇雄县,在两省交界处,“两土”的转移和反弹最为明显。2007年7月,毕节地区环保局、赫章县环保局与云南省环境监察总队曾联合执法,对发现的“土法炼锌”进行过彻底捣毁。赫章县环保局与纳雍县环保局也曾联合执法,对转移到赫章县古达乡与纳雍县姑开乡交界处的土法炼锌炉进行了彻底取缔。

“两土”的取缔,给赫章经济带来不小的冲击。在取缔“土法炼锌”、“土法炼铁”以及“五小企业”之后,赫章经历了“经济总量萎缩、低迷的阵痛”。

赫章县铅锌矿储量丰富,已探明储量为797万吨,居贵州之首。但是之前长期的无序开采,并没有为当地经济社会带来实质好处,只留下“黑色经济”的社会评价。

“三大主题”有新内涵

贫困不能当成破坏生态的理由。毕节试验区设立之初,提出“扶贫开发、生态保护”两大主题,如何从政策引导上既能提升经济发展能力,又能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长期思考的课题。赫章县作为毕节试验区“发祥地”,承担着扶贫开发、生态保护以及人口控制的诸多政策试验任务。

而今,赫章县注重提升试验区“三大主题”的时代新内涵。赫章县委书记黄光江说,扶贫开发着力产业培育,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内因上下功夫,转变扶贫方式,增强贫困地区民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生态建设不单讲水土保持,树立起生态经济战略理念,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重点抓以核桃产业为主的山地生态经济建设,目前,核桃种植“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人口素质,并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事业。

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在赫章的实践,给外界印象最深的,应该还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从1985年到2013年,赫章森林覆盖率从21.2%上升到51.4%,年均增长3.21%。目前赫章的森林覆盖率居毕节市之首,也超过了48%的全省平均水平。

毕节试验区设立的第二年即1989年,赫章县被列入第一期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启动县。目前,赫章县林业用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4.23%,已实现森林面积、积蓄、森林覆盖率“三个同步增长”。通过治理,昔日的许多坡耕地变成了梯土地,初步发挥了遏制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蔓延、保护耕地的积极作用。

核桃产业、草地畜牧业、中药产业等大力发展,充实了赫章“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根据赫章县“211”山区特色农业工程规划,到2015年,种植核桃200万亩、年出栏100万只羊,到2020年种植和抚育中药材100万亩。

在践行扶贫开发主题过程中,赫章县努力把握政策机遇,全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并发挥城镇建设扶贫的引领作用,壮大产业规模,坚持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旅游特色化”路子。

在发掘内因的同时,外部力量的注入,也为赫章扶贫开发带来新的希望。1995年起,中央统战部、台盟中央、省委统战部、深圳是福田区、重庆北碚新区相继将赫章确定为对口帮扶县,为赫章脱贫致富身体力行,贡献着发展智慧。

1985年到2013年,赫章地区生产总值从1.74亿元上升到66.16亿元,年均增长13.88%;财政总收入从0.2亿元上升到10.2亿元,年均增长15.0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38元上升到5295元,年均增长11.72%。

在人口控制方面,赫章始终在寻求“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方法与突破口。在践行“人口控制”主题上,赫章希望全面摆脱“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跳出“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怪圈,严控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不断提升计划生育水平。从1988年到2013年,全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大幅下降,25年累计少出生14万人左右。

转型之路是“大课题”

新时期的“赫章之路”如何走?答案是“转型”。

国务院支持贵州发展的国发(2012)2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的函》(国办函[2013]35号文),都明确赫章“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县”的定位。赫章承担着在小康建设上后发赶超、开发扶贫创新上“作示范、探路子”的重任。

1951年,国家冶金工业部在赫章开采铅锌矿;赫章作为全国锗金属基地,一直开采生产到1981年,为国家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1952年赫章钢铁厂成立,是省属国有企业。原来查明资源的枯竭,加之开采方式的落后,生产设备差,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留下了不少“后遗症”,比如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等。

所以“转型是摆在赫章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个很大的课题”。赫章县县长孙逊认为“矿产资源优势、人力资本优势、旅游优势、新区位优势”是赫章转型发展的有利条件。

“虽然有上百年的资源开发历史,但那只是探明资源,不是全部。”孙逊介绍说,赫章煤炭储量是57亿吨,煤炭探明储量是30亿吨,现在还是开采的处女地,铁矿储量11.7亿吨,探明储量是4.2亿吨,在资源开发上还有很大潜力。

“现在主要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像过去一样‘卖资源,或简单走初级产品加工的路径,要走从资源开发、选冶到精深加工、废气废渣利用的循环利用道路,既实现资源就地加工转化、效率利用最大化,同时又不造成新的污染。”孙逊说。

赫章劳动力人口接近30万人,常年外出务工的人数15万人左右,就地务工15万人。“只要能够满足我们老百姓基本的报酬需求,我们就能提供丰富劳动力。我们希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特别是一些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此就可以解决就业和推动发展。”

孙逊说,“赫章虽地处深山,但满山都是宝,山地特色农业比如草地畜牧业、核桃、中药产业,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目前发展势头很好。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将为农产品加工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推动农民脱贫致富。”

以前的劣势是封闭、交通不便,发展成本高,现在随着贵州大交通网络的形成,赫章的区位条件在发生改变。高速公路、高铁、机场为赫章对外开放创造了新机遇,也成为赫章转型发展、继续深入践行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新的突破口。

(责任编辑/喻丹)

猜你喜欢
毕节试验区发展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毕节留守儿童的新家
中国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区域发展篇
商务部表示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