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蚕种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4-08-10 12:29肖志洪郭铭建
中国蚕业 2014年4期
关键词:蚕种蚕业杂交种

肖志洪 郭铭建

(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重庆 400020)

重庆市蚕种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肖志洪 郭铭建

(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重庆 400020)

对重庆市近年来蚕种生产数量、蚕种质量、蚕种经营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蚕种生产存在成本倒挂、经营风险大、原蚕基地脆弱、“带毒”合格蚕种逐年上升、生产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扶持、调高种价、多批次制种、多种经营、抱团发展、加快省力化技术设备的推广应用等稳定重庆市蚕种业的措施。

蚕种;生产规模;质量;经营风险;发展对策

蚕桑产业是重庆市的传统优势农业产业,为全市农民脱贫致富和外贸出口创汇作出过重要贡献。重庆市也是全国十大主产蚕区之一,2012年重庆市政府又将蚕桑产业确定为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农民稳定增收的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产业之一。2013年全市有桑园面积6万hm2,养蚕农户16万户,发放蚕种44.6万盒,生产蚕茧1.57万t,蚕业总收入超过10亿元。蚕种是茧丝绸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蚕桑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蚕种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蚕农的切身利益和行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重庆市的蚕种生产数量不能满足蚕桑生产的需求,已成为重庆市蚕业发展的瓶颈;针对重庆市蚕种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稳定发展蚕种业的对策。

1 重庆市蚕种生产现状

重庆市蚕种繁育实行许可证制度,每3年核发1次。2011年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给全市12家蚕种生产单位核发了蚕种生产许可证,核定年生产能力原种5万张,一代杂交种100万盒。2013年,实际有原种生产单位1家,生产原种1.2万张;有一代杂交种生产单位6家,生产一代杂交种24.3万盒;有蚕种生产从业人员255人。一代杂交种生产单位中有2家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4家是民营单位;蚕种生产的组织模式3家是自有桑园制种,3家是在原蚕区制种,原蚕区蚕种生产数量占总数的70%以上。生产的蚕品种主要有7·湘×9·芙、洞·庭×碧·波、871×872等。

1.1 蚕种生产数量

重庆市蚕种生产随蚕桑生产形势而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蚕种生产达到顶峰,蚕种生产单位达39家,生产一代杂交种216.8万盒。2000年后蚕种生产数量逐年下降,到2005年蚕种生产数量不足90万盒,2006年、2007年随着全国蚕业形势略有回升,2008年蚕种生产数量又回升到92万盒,2009年又急剧下滑到不足40万盒,除2011年因部分蚕种外销略有增长外,蚕种生产数量均逐年下降,目前已不能满足全市用种需求(图1)。

图1 2000—2013年重庆市蚕种生产情况

1.2 蚕种质量

重庆市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于2003年通过了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编制了《重庆市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质量手册》、《重庆市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程序文件》和《重庆市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作业指导书》等规范性文件,加大了对蚕种生产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力度,蚕种质量稳中有升。涪陵区海丰农业公司生产的蚕种自2007年以来主要销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受当地蚕农欢迎。重庆市蚕业科学研究院生产的“桑椹”牌蚕种,也深得重庆、四川等地用户的好评。2007年以来家蚕微粒子病发病率控制的较好,一代杂交种因“超毒”淘汰的比例一直控制在2%左右的较低水平,2012年、2013年一代杂交种的淘汰率仅为0.5%左右(图2)。在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镇江)的年度抽检中,重庆市蚕种质量也表现出较好的水平,尤其是杂交率指标,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表1)。

图2 2000—2013年重庆市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情况

表1重庆市蚕种成品质量检验情况

年份良卵率实用孵化率杂交率重庆(%)全国(%)重庆比全国(±%)重庆(%)全国(%)重庆比全国(±%)重庆(%)全国(%)重庆比全国(±%)201199 4599 360 0999 2199 140 0710098 891 11201299 0199 05-0 0498 5099 03-0 5299 6798 710 96201398 6999 12-0 4399 4298 161 2699 5998 630 96201498 9499 29-0 3598 8698 610 2599 8799 300 57

数据由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镇江)提供。

1.3 蚕种经营

重庆市蚕种经营跟蚕种生产一样,也是采取许可证制度,每个有栽桑养蚕的区(县)都有一个蚕种经营主体,有2家蚕种生产单位可以在原蚕区范围内经营蚕种,2011年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颁发蚕种经营许可证28份。蚕种经营单位只能从事本辖区内的蚕种经营,不得跨区经营,不得向无证单位或个人供应蚕种。

2 存在的问题

2.1 蚕种生产数量逐年减少

全市6家蚕种生产单位,每年共计生产的蚕种只有30万盒左右,平均不到5万盒/家,从业者人均生产蚕种仅1 000盒。除重庆市蚕业科学研究院外,其余5家蚕种生产单位只有5~15人参与蚕种生产,平均每年生产蚕种3万盒,生产量最少的1家蚕种场1年仅生产蚕种6 000余盒。自2007年以后,全市蚕种生产数量一直呈下滑态势,特别是近3年来,年均以20%左右的幅度大幅下滑(图1)。

2.2 蚕种场亏损严重

由于蚕种生产规模小,劳动力及农用物资价格不断上涨,导致蚕种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据江津荞杨蚕业公司调查,近5年来临时工工资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焦炭、漂白粉等农资价格涨幅达20%。6家蚕种生产单位2010—2013年累计亏损182万元,2013年亏损达231.84万元,综合平均每生产1盒蚕种亏损5元以上。

2.3 “带毒”合格蚕种逐年上升

近年来,重庆市一代杂交种微粒子病“超毒率”逐年下降,2013年全市“超毒”蚕种仅有1个批次(1 176盒),“超毒率”0.48%,为近5年来最低。但与“超毒率”相反,“带毒”合格蚕种却逐年上升。2013年全市共繁育一代杂交种168个批次,24.25万盒蚕种,“带毒”合格蚕种达到104个批次,15.94万盒,占65.76%。

2.4 蚕种需求对外依赖度增大

蚕种生产有其独有的特殊性,生产周期长、超前生产、用途唯一、不能长期储存、合同履行困难等等。良性的蚕种供求模式是以自产为主,少量余缺调剂。重庆市虽然蚕种生产数量逐年减少,但全市发种量仍维持在50万盒,近几年从山东、浙江、四川、陕西等省调进的蚕种比例逐年增加,从2009年的2%增加到2013年的45.5%(图3)。过多地依赖外调蚕种埋下了临时缺种、质量监管难、运输成本大等诸多隐患,对全市蚕种平衡供应、蚕业健康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和谐造成不利影响。

图3 2009—2013年重庆市外调蚕种比例

3 原因分析

3.1 生产成本倒挂经营风险大

蚕种生产成本太高,生产蚕种倒亏,加之销售难以预测,加大了经营风险,蚕种生产单位“宁少勿多”。据重庆市蚕业科学研究院和江津荞杨蚕业公司2013年测算(按照单张原种繁育一代杂交种50盒,每公斤种茧制种3.3盒,种茧均价42元/kg,削口茧82元/kg),每盒一代杂交种的生产成本:种茧9元,原种款及小蚕共育补贴2元,消毒及添食药物1.5元,低耗物资1.5元,水电及运输1.5元,临时工工资4.0元,一线职工工资10.0元(人均年制种3 000盒),管理费用5.0元(质检人员、后勤管理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差旅费、职工5险单位承担部分),冷藏、浸酸、保护、蚕连纸、散卵盒等后处理费用4.0元,合计38.5元/盒,目前重庆蚕种的销售价为37.0元/盒,生产销售倒挂。况且这还是在所繁育蚕种无一“超毒”烧种、完全销售无库余的情况下的测算结果;如加上设备折旧等费用,亏损就更大。

重庆市蚕种经营模式为“合同订购,划片供应”,但在生产实际中,这种“合同”是没有约束力的,蚕种经营单位往往在出库前几天才把本区域蚕农饲养的“定案数”报来,定案数是基于蚕农的饲养热情、天气、农时、茧价等多种因素临时决定的,超前生产、别无他用的蚕种如有剩余,只有蚕种生产单位承担。为了降低经营风险,蚕种场宁愿少生产蚕种。

3.2 原蚕基地脆弱从业人员年龄老化

重庆市原蚕基地制种占70%以上,原蚕基地的不稳定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全市的蚕种生产。原蚕基地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一是受城市化、公路、铁路建设占地的影响,原蚕基地不断萎缩。如重庆市蚕业科学研究院在2001—2005年投巨资建设的北碚蔡家、施家、澄江基地,高峰时可繁育16万盒一代杂交种,2008年春季繁育10万盒一代杂交种,到2013年春季只繁育1.9万盒一代杂交种,下降了81.0%。二是基地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参与蚕种繁育的人员年龄在60~70岁及70岁以上的占80%(表2)。有桑不管、有桑不养的现象突出。如重庆市蚕业科学研究院云门基地,2008年春季繁育3.2万盒一代杂交种,2013年春季只繁育1.1万盒一代杂交种,下降了65.6%。2011年全市原蚕基地饲养原蚕的桑园减少了17.0%,蚕农户数减少22.3%,饲养蚁量减少26.3%,一代杂交种繁育数量减少25%,仅仅1年,原蚕基地产能下降1/4。三是与丝茧育比较,原蚕饲养要求更严,病害风险更大,基地蚕农宁愿养丝茧育而不愿养种茧育[2]。

表22013年重庆市蚕业科学研究院官渡基地从业人员年龄结构

年龄(岁)人数(人)比例(%)<450045~5034 6251~5546 1556~6069 2361~704670 77>7069 23合计65100

3.3 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老化陈旧

由于制种效益差,蚕种生产单位更多的是在谋饭碗,求生存。除了行业主管部门有少数项目资金外,自己基本无力改善和添置必要的设备设施,制种环境和条件差,设备老化陈旧,蚕室、蚕架、蚕箔、空调等许多设施都还是20世纪的产物,抵御高温、多湿、阴雨等自然灾害能力差,生产能力弱。如遭遇像2013年春季的高温少雨和2014年5、6月连续2个多月的低温阴雨等恶劣气候,繁育成绩更差。如重庆市宝玉蚕业公司,2014年春季第1批两广二号出库原种95张,生产种茧1 300 kg,生产一代杂交种2 600盒,平均公斤茧制种才2盒。目前全市原蚕基地种茧单产平均不足30kg(折合丝茧)、公斤茧制种量平均不到3盒。

3.4 消毒不严淘汰不彻底

原蚕基地的养蚕人员年龄大、素质差,常规技术和消毒措施贯彻不彻底;由于对经济指标考核越来越严厉,弱小蚕、劣茧舍不得淘汰,“五选”不力;职工待遇差,积极性不高,生产、管理上思想消极、麻痹等因素造成“带毒”蚕种比例逐年增高。

4 稳定重庆市蚕种业对策

4.1 加强对蚕种场的扶持力度

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作为全市的蚕业主管部门,历来重视蚕种生产。近年来,通过农业部原种良繁基地建设项目、商务部“东桑西移”配套项目、重庆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良繁体系建设项目和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的旱灾补贴、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项目等,筹措了不少资金,为改善蚕种生产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相对于全市而言,这些资金仍是杯水车薪。建议国家、市级主管部门继续加大对各蚕种场原蚕基地建设、桑园道路、蓄水池及管网沟渠等排灌设施、桑树剪伐、治虫机具、切桑机、雄蛾低温保护室、自动控温设备的扶持力度,推进蚕种生产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对蚕种生产实行良种补贴或生产专项补贴[1]。各级蚕业行政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原蚕基地建设,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明确划定适宜蚕桑区域作为辖区蚕种生产单位的原蚕基地,切实给予政策保护和资金扶持,支持和帮助蚕种生产单位建立“稳定、安全、优质、高产”的原蚕基地[2]。蚕种生产单位自身也应加强对职工的教育,提高蚕种对于茧丝绸行业的稳定发展、对于16万户蚕农增收致富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国家财政保证了职工的基本工资和部分绩效工资,更应承担起公益、服务的职能职责,担当全市蚕种生产的主力军,多生产优质“无毒”蚕种。

4.2 适时调整蚕种价格

从2006年起,重庆市蚕种价格由原来的政府定价改为行业协会定价,一代杂交种的出厂价2006年为23元/盒,2007年为26元/盒,2010年为30元/盒,最近一次调价是2011年5月,调整为37元/盒。近年来,蚕种生产用工成本、消毒药物、消耗物资等费用都上涨许多,2013年每生产1盒一代杂交种亏损5元。为适应市场变化,及时客观反映蚕种价值,重庆市茧丝绸行业协会应加强调研,充分论证,积极协调,择时调高蚕种价格[3]。

4.3 开展多批次制种和多种经营

蚕种生产亏损亦有自身问题。一是蚕种繁育布局不合理。6家制种单位中有3家仅春季生产蚕种,房屋、人工、物资、设备、设施利用率极低。二是业务单一。除了蚕种,别无他业,空余场地、房屋和时间白白浪费。建议开展多季繁育蚕种,每季又可分几批次滚动养蚕、制种,改集中、短期、大量聘请临时工为少量、长期聘请工人,这样用工易于保障,同时也提高了设备设施的利用率。制种后有大量闲暇时间和闲置房屋,可开展房屋场地出租、种菇等综合利用,桑园也可间作蔬菜等,提高综合收益,降低生产成本,弥补经营亏损[4]。

4.4 加大蚕种调剂

全市6家蚕种生产单位中,重庆市蚕业科学研究院的蚕种生产量约占1/2以上,其余5家单位生产规模小,供应范围受局限,要充分依靠重庆市蚕业科学研究院生产量大、调剂能力强的优势,抱团发展,互补有无,减少库余损失。

4.5 加快省力化技术、设备的推广应用

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年龄结构老化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蚕种制造业科技进步少,绝大部分工序仍然依靠手工作业,劳动密集型的现状在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且多数只能依靠60、70岁的老年妇女完成。所以要加快斑纹限性或色泽限性等双限性新蚕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高制种效率;加快切桑机、轻便式喷雾器等先进设备、实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5]。

[1] 封槐松,李建琴.蚕种场建设与改造的成效、问题与措施[J].中国蚕业,2013,34(3):1-6.

[2] 苏政荣,郭明武,余华献.重庆市蚕种产能现状与对策探讨[J].蚕学通讯,2011,31(1):50-52.

[3] 吴怀明,钱文春,楼黎静,等.湖州市蚕种产销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蚕学通报,2014,45(1):6-11.

[4] 蒋贵兵.重庆蚕种业的发展与改革[J].蚕学通讯,2000,20(1):45-47.

[5] 郭铭建,肖志洪.加强蚕种管理确保用种安全[J].蚕学通讯,2014,30(2):39-42.

2014-07-28;

:2014-09-29

肖志洪(1964—),男,重庆江北,大专,高级农艺师。 Tel:13399866366,E-mail:979575928@qq.com

[S88-9]

C

1007-0982(2014)04-0046-04

猜你喜欢
蚕种蚕业杂交种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多举措促玉米杂交种制提质增产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粗皮桉杂交种无性系在雷州半岛的生长特点
《四川蚕业》稿约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