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纸一体化共生模式探讨

2014-08-09 05:56杨加猛张智光
中国造纸 2014年7期
关键词:制浆共生供应链

杨加猛 张智光

(1.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37;2.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共生(Symbiosis)”一词首先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 (Anton Debarry)于1879年提出,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的生物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此后,有众多的生物学家对生物间的共生问题进行了研究,使共生理论的内容不断丰富。1989年,Robert Froech和Nicolas Gallopoulos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 “工业共生 (Industrial Symbiosis)”理论被看作是研究工业生态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工具。一直以来,工业共生思想比较强调基于副产品交换为纽带的企业间的物理交换与合作[1-2],事实上,工业共生本质并不仅仅是关于共处的企业之间的废物交换,而是企业间一种长期、全面的合作[3]。众所周知,中国林纸一体化 (forestry-paper integration,FPI)从萌芽阶段至今,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目前已进入关键性的整体推进阶段[4]。因此,基于“共生理论”对林纸一体化模式展开研究,对于解决一些林纸一体化企业或项目中林纸“结”而不“合”,“一体”但不“共生”的问题,提升林纸结合的层次和效果,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林纸一体化共生模式的内涵

一般认为,共生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共生单元、模式和环境[5]。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系统的基本组织单位或能量生产、交换环节。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了共生环境。本课题认为,所谓“林纸一体化共生”,就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共生环境下,林纸企业、农户、政府、行业协会等林纸一体化共生单元之间,基于一定的组织和行为模式形成的共同进化体。在这一共同进化体内,各共生单元通过优化合作,实现林、纸及其相关产业的最佳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1.1 林纸一体化的共生单元

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看,营林业、制浆业、造纸业是相互依存的上下游产业:营林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上游”产业,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其他产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所必需的投入品;制浆和造纸业作为“下游产业”,对林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因此营林业、制浆造纸业、流通服务业等构成了林纸一体化共生的基本单元,这些共生单元相辅相成、共同进化,才能建立起发达的林纸产业体系,并为生态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从微观层面看,林纸企业、农户、行业协会、政府、科研院所等构成了林纸一体化具体运行的共生单元。基于林纸一体化运行模式的实际状况和关键要素,可将围绕原料林基地建设的营林企业、营林农户、制浆企业、造纸企业看成是林纸一体化共生体的基本共生单元。营林、制浆、造纸企业主体之间存在物质、知识技术、人力资源、信息和金融资本等方面的交换,他们在相互交易、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和相互信任中形成了具有共生关系的共同体,见图1。

图1 基于微观层面的林纸一体化共生单元

1.2 林纸一体化的共生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面临的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改善生态状况,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协调好林业产业与其环境系统的有机关联,是林纸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共同环境,它既包括林纸一体化共生单元面临的自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等一般性外部环境和原材料、资金、人才、产品市场、用户、行业竞争者等特定性外部环境,也包括林纸产业和各相关企业内部的资源、文化等内部环境。

1.3 林纸一体化的共生模式

林业发展中的人工速生林培育目标不明确,造纸原料林短缺等问题依然是目前我国制浆和造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拥有原料,谁就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很多林产加工企业和制浆造纸企业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把建设原料林基地纳入了项目建设总体规划,并成立了专门的造林营林机构,实施林浆纸一体化发展战略。但林纸一体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阶段联结过程,也不是单纯的部门管理权限重新划分的问题[6]。由于木材生长周期长,原料林基地占地面积大,投资多,而制浆造纸所需原料数量庞大,制浆造纸企业短期内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原料林基地,还需要其他方式联合解决。所以营林、制浆和造纸企业构成了一个供应链,各方的发展互相促进、紧密关联。这时,制浆造纸企业与营林企业、农户、政府等需要根据行业发展形势和自身实际需求,建立和应用适宜的共生模式。

2 基于共生理论的林纸一体化模式分类

从垂直一体化、森林资源类型、合作形式、产业链构成等不同角度,可以对国内外的林纸一体化模式进行不同的分类[7]。从共生视角来看,在林纸一体化的共生要素中,中观层面的林业产业、林业生态和微观层面的林纸企业、农户等共生单元是共生体形成的基础,政策、市场竞争、消费者需求等共生环境是重要的外部条件,而反映共生单元相互作用方式和强度的共生关系是关键所在,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共生模式。基于多维视角,本课题对林纸一体化的共生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见图2。

2.1 按共生单元的利益分配情况分类

从利益分配角度看,共生单元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行为方式,反映在共生关系上,表现为寄生性共生、偏利性共生、互惠性共生等不同模式。其中,互惠性共生又可以分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两种模式。

2.1.1 寄生性共生模式

在林纸一体化供应链中,这种模式就是以原生天然林作为林业加工和造纸工业的原料来源,林业产业寄生于生态系统。随着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失衡,林业产业也会失去生存条件,所以这种模式的稳定性极低,目前已基本不复存在。从微观层面看,也不会有企业愿意长期为另一企业提供对自己没有回报的服务,寄生方式在现实中很少存在。

2.1.2 偏利性共生模式

作为从寄生向互惠共生转换的中间类型,偏利性共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在封闭系统中,偏利共生关系通常对获利方的进化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对非获利方的进化基本没有影响;在开放系统中,如果环境里存在着对非获利方的补偿机制,则非获利方会因此而得益。具体到林纸一体化供应链中,表现为对林业产业有利,对生态环境无害。微观层面上,如果营林和造纸同时属于一个集团,那么对造纸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不属于一个集团,则需要设计一些补偿机制对营林业进行补偿,以保证该模式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

2.1.3 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其一,形成共生关系的共生企业以分工为基础进行合作,产生新的价值增值活动;其二,这类共生关系所产生的新价值往往由于契约、信誉等共生介质的作用而形成非对称性分配;其三,多个共生企业间存在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多边交流机制[8]。在林纸一体化供应链中,这种模式对双方均有利,但林业产业获利要大于生态环境,其稳定性取决于非对称性分配的程度、范围以及共生媒介的稳定性,即如果非对称性程度越低、范围越小、共生媒介的功能越全,则对共生单元的稳定性作用越明显。

2.1.4 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对称性互惠共生的特点包括:①通过共生单元的分工与合作,实现更高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生产和交换效率;②共生媒介能保证系统价值在所有共生单元间实现对称分配;③共生过程中存在广泛的多边交流机制,从而可以大幅提高共生能量和降低共生成本。在林纸一体化供应链中,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对林业产业和生态都有利,而且得利相当。林业产业系统输入的原始资源与能量最小,向外排放的废弃物也达到最小,从而减少对林业生态系统的破坏[9]。该模式下,整个林业产业系统形成了一个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体,并且保持着最为稳定的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

2.2 按共生单元的紧密程度分类

从共生单元之间的紧密程度 (交易频率)看,共生模式可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单体共生等多种形态。

2.2.1 点共生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供应链联盟尚未建立之时,供应链上的企业为了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与不同的供应商、制造商等进行一次次的偶然性的合作。这种点共生关系具体在林业供应链中来说,就是一种松散型的共生模式,合作关系具有一次性和偶然性。营林企业或者林农散户拥有木材资源,会按照市场价出售;而制浆造纸、木材加工等则按照市场价采购,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交易买卖。

2.2.2 间歇共生模式

供应链节点企业因为各自业务需要,或从企业发展角度出发,两者形成较为松散的合作关系,在双方都需要的时候进行合作,在一次合作结束、而下一次合作尚未形成之前,双方对合作对象都不存在权利和义务关系。不过,不同于点共生关系的是:间歇共生的对象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和相当的稳定性。该模式具体到林业供应链来说,主要指边界模糊的动态的林纸企业联盟、虚拟企业等网络化林纸企业组织。一般是由多个拥有不同关键技术与资源的林、纸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式的联合体。

2.2.3 连续共生模式

该模式中的共生单元表现出对相互合作关系能够长期、持续、稳固保持下去的较强意愿,从而促使整个供应链节点企业形成较为稳定的联盟关系,形成具有内在凝聚力的整体。具体到林业供应链中,就是由若干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以不同形式组成的林纸企业集团,该集团的核心企业通常为造纸集团公司,紧密层是由集团公司控股的子公司组成,半紧密层是由集团公司参股的企业组成。企业集团是以产权为纽带的多层法人联合体,其本身不具法人资格。林纸企业集团有时还包含以契约为纽带的松散层组织。

2.2.4 单体共生模式

单体共生与前述3种共生模式的根本不同在于:成员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唯一的共生界面。供应链上形成连续共生关系的企业已接近于另一方的从属企业,是供应链联盟网络组织关系中最为稳定的组织间关系。具体到林业供应链中,可以是高度一体化的单体型林纸一体化公司或企业,也可以是以集团公司的形式组成,主要通过重组、并购、股份制改造等形式组建的大型林纸集团公司,公司拥有多个包括营林公司在内的控股子公司,集团公司内部实行资产一体化,各子公司之间紧密联合。随着共生企业间合作关系稳固性的不断增强,共生系统的管理成本不断降低;但当单体共生的组织规模过于庞大时,共生系统的管理成本反而会有所上升。

2.3 按共生组织制度分类

前述划分的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单体共生四种模式,是市场化程度不断降低,一体化程度逐渐增加的过程,反映了共生单元在组织制度上从市场制向科层制的转化。其中,点共生是林纸一体化共生单元之间发生的随机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市场交易,是一种近乎完全市场的组织类型;间歇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发生的不确定的间歇性市场交易,二者都属于市场制共生模式。科层制共生表现为共生系统内的所有共生单元都内化为一个企业,原有的交易都发展在企业内部。单体共生模式就是一种近乎企业科层制的组织类型。当内部组织一项交易的边际成本大于通过市场进行同样交易的边际成本时,共生系统的新收益就会减少,共生体的运行效率将会下降。

网络经济条件下,基于中间体制的企业共生模式倍受各界关注。20世纪末以来,以企业集团、战略联盟、日本的“下包制”和美国硅谷的“模块化”为代表,中间性体制呈现出由纵向一体化向纵向分离或分解演变的总趋势[10]。在这种形式下,企业之间的关系是连续的、长期的和稳定的,有效地避免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市场交易情形下的高交易成本。同时,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林纸一体化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又能够避免科层制单体模式下过高的内部管理成本,从而保证整个供应链的良好绩效。

2.4 按共生媒介分类

共生媒介是共生体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所建立起的一种联系方式和制度安排,如信誉、股权、契约、行政命令、行业规则等。共生媒介不同,共生单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能量传输与交换、分工与协作方式等也会有所差异。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共生媒介,并就其对应的共生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信誉性共生模式得以存在的前提是共生体中的企业都具有良好的信用度,某一企业一旦信用缺失,将难以参加后续的共生体内的交易。因此,完全基于信誉的林纸一体化共生模式往往可能出现在市场初期阶段的偶然性交易或者是高度成熟阶段的连续性交易,共生单元之间因缺少了解而没有建立起正式的契约关系,或者因为非常了解而无需建立正式的契约关系。

契约不论是对于点共生、间歇共生,还是连续共生,都是一种有效的实现交易的介质,但对应的交易成本有所不同。例如,点共生模式中随机交易因一次性契约而产生较高的搜寻和谈判成本。随着共生模式从点共生到间歇共生再到连续共生的转变,林纸一体化供应链上共生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也将从单一的买卖关系向长期的合同契约关系转变。例如,造纸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木材交易,会从初期的市场随机收购,转为部分签订短期合同,再到签订长期合同,交易关系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基于股权介质的共生模式,因其体现出的公平性和利益对称性而在促进浆纸企业与农户的互惠共生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层面看,在构建林纸一体化共生机制的过程中,股份合作制都是一种很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在以政策为介质的共生模式中,政府会起到一个平衡利益的作用。一方面有政府的参与,在规划上会统筹考虑一个地区的林纸行业分布特点,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另一方面,政府会出台一些措施保证公司、农户等共生单元的利益。一般而言,这种模式仅限于制浆造纸原料林基地的建设初期,政府起到统筹规划和平衡利益的作用;一旦公司和基地、农户等按照原有机制运行以后,政府就只是起到监督作用,不适合再参与到具体的经营管理之中。

2.5 按共生体的空间布局分类

卫星式共生模式 (又称“单中心式企业共生模式”),是在某一地域空间里存在一个发展到较大规模的主导企业,或由于规模不经济,导致将原来企业中的某些部门进行拆分,独立出去成为新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同原来的企业保持着一种良好的柔性联系,或由于经营上的成功吸引了其他同行业的小企业以及相关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加入。

集聚式共生模式是指由一定数量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相同产品类别的大量林业企业集聚在某一区域,扩大了区域的市场规模和要素供给,吸引了相关供应商、中间商、服务代理商的进入,从而可以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11]。集聚企业获得了原先独立经营时所不能获得的外部经济和公共资源,创造出比集群外的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

事实上,目前国内不少产业集聚区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廉价的劳动力、靠近原材料产地等带来的低成本等优势,在创新要求较高的增值环节实力有限。一个地区的资源供应能力、区域配套能力、技术能力等将成为吸引那些实力雄厚的制浆、造纸、木材加工等林产工业企业进入的长久优势。因此,随着集聚区生产经营竞争程度的更加激烈,促使企业间生产交易的刚性分工与柔性协作开始有机结合,产业发展进入集成化的集群阶段,形成真正实现专业化分工经济的产业生态群落。群落内的企业必然与自然资源、上下游企业、本土技术、人文、当地的政策环境融为一体,是一种互惠共生、资源共享、竞争协同、互为供给、不向外界排放大量废弃物的产业集群。

产业网络化共生模式是以产业集成化、模块化为契机的产业中生产交易企业的全球化重组,是超越了以系列产品供给公司的产业生产交易体系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模块化网络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兴起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它为知识流动和技术创新提供了网络平台,同时它的组织特性又有利于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创新。知识流动和技术创新能够提升模块化分工水平,带动网络组织升级,化解模块化风险,从而增强模块化网络组织的竞争优势。

2.6 按共生体的产权关系分类

根据共生单元间的所有权关系不同,共生模式可划分为自主实体共生和复合实体共生两类[12],它们是目前生态工业园共生联合体中最为普遍的两种形式。

所谓自主实体共生,是指参与的企业都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各方不具有所有权上的隶属关系。共生单元的合作关系是基于利益机制的驱动,而不是依靠上级公司的行政命令[13]。利益得不到满足时,共生单元可以选择结束这种合作关系。当然,随着业务的扩展,共生体也可能会寻找更多的参与者加入到这一“共生系统”中。

复合实体共生是指共生企业同属于一家大型公司,它们是这一大型公司的分公司或某一生产车间。从组织制度视角看,复合实体共生对应的是科层制共生模式;从紧密程度上看,复合实体共生属于单体共生模式。这种共生模式的分与合,取决于集团公司的战略意图,或者是集团公司资源优化和业务整合的需要,各个共生单元实体本身不具备自主权。

3 林纸一体化的基本共生模式构建及应用

在林纸一体化供应链的基本共生单元中,营林企业、制浆企业、造纸企业和农户等基本共生单元间的共生关系都会涉及两个核心机制:一个是共生媒介的畅通机制,另一个是共生收益分配机制,前者反映共生单元的直接参与程度,体现的是共生单元之间通过参与、接触、互动而增进认同的一种过程性公平;后者是共生关系发展的核心动力,反映的是共生单元利益诉求的结果性公平。基于这两项林纸一体化共生的核心机制,可以构建出能涵盖前述各类共生形式,并反映出林纸一体化共生单元间优化共生关系的基本共生模式,见图3。

图3 林纸一体化基本共生模式矩阵

3.1 原始型共生模式

图3 中,当共生收益的共享程度和共生媒介的畅通程度都较低时,制浆、造纸企业与农户等林纸一体化共生单元之间基于自身发展现状和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单一的市场媒介为主,表现出随机性的不连续性共生关系。从共生单元的紧密程度上看,原始型共生关系包含点共生和间歇共生;就共生体的空间布局看,原始型共生多为卫星式共生关系;就产权关系看,该类型共生模式具有自主实体共生的特点。

从应用层面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制浆、造纸企业平均规模偏小、小型制浆造纸厂污染较为严重、APP等大型跨国制浆造纸企业进入中国投资造林的背景下,原始型共生成为国内的森工和造纸企业开展原料林基地建设的主要模式。“十五”期间,随着《关于加快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林业局关于完善人工商品林采伐管理的意见》、《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等国家政策的出台,我国林纸一体化进入一个整体推进的发展阶段,运作模式上也相应地由原始型共生模式向结果驱动型或过程先导型这两类共生模式转变。

3.2 结果驱动型共生模式

当共生媒介畅通程度低而共生收益共享程度较高时,表明共生单元之间以利益共享结果作为彼此认可的条件(“既利己又利他”的互惠共生),共生各方意识到相互合作 (不止一次)的重要性而采取半紧密的合作方式 (间歇共生),以收益结果的公平性弥补界面畅通过程的不公平。此时,共生单元之间表现出的是一种收益结果驱动型的共生关系。

虽然结果驱动型共生关系 (间歇互惠共生)的共生系统比较松散,但共生单元间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柔性化特征,合作各方可以通过定期互访和交流,增加彼此的信息共享程度,增强合作尤其是某些关键部位合作的信心。而且,为了维持林纸企业与农户之间共生关系的持续稳定,结果驱动型共生模式必然要求共生单元各方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在林纸一体化供应链的总体绩效增大的前提下,相对于加入供应链共生体时间较短的成员而言,某一方加入的时间越长,获得的收益越多 (尤其是针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林农户而言)。

在实践层面,“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扶持营林大户,通过订单收购、契约合作等媒介形成的“公司+农户”等形式,成为山东华泰、湖南泰格林纸、湛江晨鸣、安徽安庆、河南濮阳等许多大型造纸企业推进林纸一体化项目的典型模式,不过这并非是完整意义上的基于供应链合作的林纸一体化共生模式。在共生单元间歇式的相互作用中,彼此都会获得以收益提高为内涵的进化提升,并且主要表现为林纸企业的进化提升带动林农的进化提升[8]。这一结果正是对供应链上成员企业之间继续合作和保持稳定的回报。

3.3 过程先导型共生模式

当共生收益共享程度低而共生媒介的畅通程度较高时,为保持良好的共生关系,共生各方一般需要以媒介畅通的过程性公平弥补收益分配结果的不公平,属于一种“过程先导型”共生。例如,林纸企业以具有优势的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现场指导、资金注入等为介质,林农以具有优势的劳动力、林地使用权等为介质,借助契约或股权等畅通的媒介形式建立起互动的信任关系。基于彼此的信任和对未来回报的乐观预期,在收益分配时,造纸龙头企业等综合实力较强的一方会表现出更强的利他倾向:在木材市场波动或遭受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下,为保证合作林农的收益,即便企业眼前没有收益,也会按保护价收购林农手中的木材,以赢得林农的信任和后续合作,从而出现有利于林农的偏利性共生结果。

这一模式通常出现在林纸一体化供应链构建之初,或造纸企业与具备一定专长、互补性较好的林农进行示范性合作之时。例如,受2008年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影响,湖南、贵州等地林农的木材普遍受损,尤其是林农大户损失惨重。作为地方重点龙头企业,湖南泰格林纸集团按照“优先收购、优先付款、优先卸载、优先服务”原则,敞开收购林区雪压材,以最大限度降低林农损失[14]。在此过程中,制浆造纸企业的这一利他倾向,使其与林农的良好共生关系得以保持和加强。而基于龙头企业利他行为的榜样和受益林农的口碑效应,将有更多符合共生条件的新林农和配套企业加入共生体系,形成基于契约合作、股份合作、租地造林、承包土地等多种媒介的共生关系。

3.4 成熟型共生模式

在供应链联盟成员企业共生关系中,连续互惠共生模式是一种理想的目标取向。因为该模式下,制浆造纸企业与林农等共生单元之间都可以从合作中获得益处,彼此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增加专用性资产投资的意愿增强,生产安全优质产品的行为更趋协同。

当共生媒介畅通程度和共生收益共享程度都高时,共生单元之间以增进互信、长期稳定、互利共赢为原则,过程性公平和结果性公平得以统一,表现为连续互惠的成熟型共生关系。如前所述,互惠共生有价值分配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之别。其中,对称性互惠共生使共生单元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生产与交换都达到最高效率,共生单元处于最为理想的共生状态中,是所有共生形态的目标类型和目标状态,但在实际运行中实现这一绝对的对称性互惠共生比较困难。因此,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就成为影响最广、最为常见和成熟的一种目标模式。在应用层面,一方面随着“十二五”期间国家对造纸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造纸行业的集中度和技术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制浆造纸企业具备了与林纸供应链上其他单元实现连续互惠共生的意愿与能力;另一方面受国内适宜的速生原料林土地资源总体短缺,集体林权改革后林地资源相对分散化等客观条件所限,制浆造纸企业逐步从原先与分散林农合作向更多地与林业合作社合作转变,由国内投资造林不断向国外适宜地区投资造林拓展,由此倒逼造纸龙头企业采取成熟的连续互惠共生模式,以适应环保和市场的多重要求,谋求企业与其共生单元的互利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共生环境下,林纸供应链上的制浆造纸企业、营林企业、农户、政府、行业协会等共生单元基于适宜的组织和行为模式而结成共生体,是对林纸一体化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科学优化,有助于解决传统林纸一体化运行模式中的“结”而不“合”,“一体”但不“共生”问题。本文从共生单元的利益分配、共生单元之间的紧密程度、共生组织制度、共生媒介、共生空间布局和共生体的产权关系等6个方面对林纸一体化的合作模式进行了分类,总结、提炼出21种林纸一体化共生模式类型,为提升我国林纸一体化的运行实效提供了备选方案和理论参考。

考虑共生媒介的畅通与否以及共生收益分配的高低,本文构建了用以衡量林纸一体化共生单元间优化共生关系的共生矩阵,包括原始型共生、结果驱动型共生、过程先导型共生和成熟型共生4类基本模式,其表现特征、适用场合以及对应的林纸一体化阶段等均有所不同。其中,原始型共生主要表现为收益共享程度和共生媒介畅通程度“双低”特征,共生单元间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表现出随机性的不连续性共生关系,该模式主要对应的是国家“十五”计划之前森工和制浆造纸企业开展原料林基地建设的这一发展阶段;结果驱动型共生的特征是收益共享程度低而媒介畅通程度高,共生单元间以利益共享结果作为彼此认可的前提,以林纸龙头企业的进化提升带动林农的进化提升,是“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国内许多大型造纸企业推进林纸一体化项目的典型模式;过程先导型共生的特征是收益共享程度低而媒介畅通程度高,共生单元间为保持良好的共生关系,以媒介畅通的过程性公平来弥补收益分配上的不公平,该模式一般出现在林纸一体化供应链构建初期,或造纸企业与林农大户等进行示范性合作之时;成熟型共生表现出的是收益共享和媒介畅通的“双高”特征,共生单元间兼具过程性公平和结果性公平,随着我国林纸一体化进入整体、有序推进的新阶段,该模式将成为我国林纸产业现代化建设的可行范式。

[1] Ehrenfeld J,Chertow M.Industrial Symbiosis:the Legacy of Kalundborg[M].A Handbook of Industrial Ecology.UK:Edward Elgar,2002.

[2] Wang Zhao-hua,Wu Chun-you.Comparative Study on Industrial Symbiosis Model Based on Industrial Ecology[J].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T.,2002(2):67.王兆华,武春友.基于工业生态学的工业共生模式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67.

[3] Miratam E T.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s and the Contribution to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the Case of the Landskrona Industrial Symbiosis Programme[J]. 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 2005(13):993.

[4] Zhang Zhi-guang,Yang Jia-meng,Xie Yu,et al.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orest-Paper Integration in China:Practice,Research and Policy[J]. Transactions of China Pulp and Paper,2010,25(3):64.张智光,杨加猛,谢 煜,等.中国林纸一体化进程:实施、研究与政策[J].中国造纸学报,2010,25(3):64.

[5] Yuan Chun-qing.Study on the Symbiosis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mall Economy[J].Reform,1998(2):101.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J].改革,1998(2):101.

[6] ZHANG Zhi-guang.Research on the architectures of forestry-paper integration from several angles of view[J].China Pulp & Paper,2008,27(1):67.张智光.多视角下的林纸一体化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造纸,2008,27(1):67.

[7] ZOU Yi-shi,DU Shan-shan,ZHANG Zhi-guang.Study on the Modes of Forest-Paper Integration in China and Abroad[J].China Pulp &Paper,2006,25(7):60.邹毅实,杜姗姗,张智光.林纸一体化模式分析与探讨[J].中国造纸,2006,25(7):60.

[8] Peng Jian-fang.Study on Symbiosis Optimization between leading enterprise and farmer in the Environment of SCM——View of Symbiosis Model and Evolution Mechanism[J].Economic Reform,2010(3):93.彭建仿.供应链环境下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优化研究——共生模式及演进机理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0(3):93.

[9] Korhonen J.Regional industrial ecology:examples from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s of forest industry and energy supply in Finland[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63(4):367.

[10] Zhu Yu-qiang,Qi Zhen-hong,Fang Li-li.Review of Studies on Industrial Symbiosis Theory[J].Industrial Technology & Economy,2007,26(12):91.朱玉强,齐振宏,方丽丽.工业共生理论的研究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2):91.

[11] Sun Li-jun,Fang Qi-yun,Zheng Xiao-jun.Exten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Industry Chain[J].Economic Management,2006(1):14.孙理军,方齐云,郑晓军.传统行业产业链的延伸发展[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6(1):14.

[12] Feng De-lian.An Analysis on the Symbiosis Models of small& Medium Enterprises and Larges Ones[J].The Stud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0(6):35.冯德连.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0(6):35.

[13] Luo Hong,Meng Wei,Ran Sheng-hong.Eco-Industrial Park:Theory and Case[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4.罗 宏,孟 伟,冉圣宏.生态工业园区:理论与实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4] Liu Zhi-jian.Tiger Forest& Paper Group Purchased the Damaged Timber Under the Principle of Giving Priority to Farmers[J].China Paper Newsletter,2008(4):28.刘志坚.扶助林农“四优先”泰格林纸敞开收购雪压材[J].造纸信息,2008(4):28. CPP

猜你喜欢
制浆共生供应链
凯登制浆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运达废纸制浆技术与装备
国产制浆造纸装备华章解决方案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