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
摘要:
长期以来艺术批评同艺术史及艺术理论共同发展,然而艺术批评的意图一直被质问,通过从艺术发展的本身出发,阐释了艺术批评在理想状态下所应当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艺术批评;意图
常有人说,我们不需要关注一件作品产生在怎样的年代,环境和政治背景中,我们应当关注的是艺术家以及其作品本身。这样的说法荒谬到如同在说对于某件事情我们永远都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而只需要关注它看上去是什么。也许有人说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很私密的事。艺术家在创作时并不渴望别人去接受它。然而,任何一件艺术品都在向欣赏和批评发出召唤,艺术作品的价值存在于理解和评价之中,它的生命力是由接受来赋予的。
在五彩缤纷的艺术现象和艺术品泛滥的年代,我们不禁想问:处在链接末端的艺术批评充当了怎样的角色。对于艺术批评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批评的理论思路?又或者是批评的写作方法?我认为是批评的意图——传播。
任何批评方法都是人们阐释美术事实及相关视觉文化现象的根据,作用于阐释,结果在阐释,所以人们说阐释学是批评的基础。线条、色彩和形体所表达所创造的生命感觉和情感体验,常常是不可言喻,批评家首先应该警惕的是语言对感觉和体验的破坏。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话是正确的:“对于我们不能说出的,只能保持沉默。” 即使认识到这一点,并不能取消艺术批评。艺术不是孤立精神体验,它是社会交际的活动,是一个人在经历了社会活动之后的精神产物。“批评的使命不在于说出个人的某种体验,而在于通过体验指出那些引起体验的要素和程序,严格地说,批评史对审美发生的揭示,而不是对情感状态的描绘。”[1]人不免有所偏爱,有所倾向,但前提是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批评是一种界定,而批评家都是有偏见的。批评从起点开始,就必然打上了个人的历史的烙印。人们,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观看的人,都需要这其中的偏见,在种种解释中去选择,去沉思。推崇毫无偏见的批评和推崇纯粹的个人印象一样,过于天真。
批评家尽管可能成为创作和欣赏,创作和购藏的联系人,但他的真正出发点不是艺术家,也不是消费者,而是他进行艺术的理论框架和他构造的理论体系,据此为时代和历史挑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批评家不仅在现实中披沙绿金,而且在历史中钩沉。艺术批评需要理论证明判断的合理性和价值。在西方,艺术批评虽然一直是艺术史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已形成相对完备的批评方法和理论体系,如十六世纪瓦萨里的传记型传统批评;十七世纪的贝洛瑞;十八世纪的温克尔曼、狄德罗;十九世纪的罗斯金、左拉、波德莱尔;二十世纪的罗杰·弗莱的形式主义批评、格林伯格的抽象表现主义批评理论等等。而在我们中国,却很难找到这样一种传承和特有的批评方法。我们所看见的艺术批评多是感性的描述,要知道,批评家把描述与判断等同起来的做法有时是自欺欺人的,是对判断的逃避。批评家至少是应该有某种立场的。一个批评家如果失去一以贯之的艺术观念和自成体系的理论思维,失去了恢弘的时代感和庄严的历史性,他也就失去了作为一个批评家存在的意义。
目前艺术批评的处境是:无处不在,无所作为。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从事艺术批评的人的把重心放于推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而非为自己建立更真实的目标准则——那就是历史文化。我们需要的是文化史。大众需要娱乐,是他们的事,有人会去为他们消遣。艺术家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处于封闭跟孤立的状态,记录下历史的状态,无论是有序还是无序,是颓废还是粗陋,需要的不是感性,而是理性。不这样是经不起历史的检验的。艺术家要始终认为自己是个贵族主义者,宁可生活上可能是个乞丐。从事艺术批评的人倘若在这样的条件下挑选艺术作品,是不是有可能为艺术界建立起明晰的准则。让人们在混乱无序的艺术状态中看见一丝丝清泉?
众多从事艺术批评的人把重心置于“批评”上,他们会提出很多问题,并且多数是反问。而后就没有答案,也没有下文了。或许他是想给阅读的人一个空间,自己去思索,去感悟。但是,这样的反问太多了。以致人们已经不关心你的所言所指。一些批评家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很有煽动力,可是却蜻蜓点水,甚至不着边际。以前一直认为批评家应是艺术家真正追慕、巴结、崇敬而惧怕的人。现在觉得不是。评家的作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艺术作品的阐释和评判。正如在《杜尚访谈录》这本书里,有人问杜尚,批评家写你的东西你都看了吗?他答道:“看了,看完就不记得了。”仅此而已,怎样的人才会把批评家的褒贬一次次拿来为自己做代言呢?我想多数应该是以金钱数目来衡量自己作品的画家,是的,仅仅只是画家,如今能被称得上艺术家的人太少太少。或许正因为稀少,我们可以更加容易的辨别出他。记得西川先生在一次讲座上说到:“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一种场合,我们看见你,通过和你交谈或是你自己的表达,你是否是艺术家,我们都可以认出你。”艺术家能让人们感受到的从来不是被金钱捧得高高在上的人,而是他的精神。正如毕加索所言:“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的是热诚,塞尚感动我们的是他的热诚。”在我眼中,能传递情感的作品就是好的艺术。因为好的艺术不仅传递给我情感,还让我重新意识到了很多问题。一个艺术能传递更强的情感、与更多的人建立联系,那它就是更好的艺术。
批评的意图不是推销艺术家,也不仅仅是为了营造纷繁的艺术现象。它的落脚点应该是——传播,是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分享自己的价值判断。批评家应当把自己所做的艺术批评置于历史的洪流中,而不是眼下的艺术市场。
【注释】
[1]王林,美术批评方法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
【参考文献】
[1](法)皮埃尔·卡巴纳,杜尚访谈录[M]王瑞芸,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林,美术批评方法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美)雅克·巴尔赞,我们应有的文化[M],严忠志、马驭骅,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美)雅克·巴尔赞,艺术的用途和滥用[M],严忠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