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本科毕业生旅游行业就业率低的成因分析

2014-08-08 03:34王亚辉王亚力
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危害成因对策

王亚辉++王亚力

作者简介:王亚辉(1981-),男,湖南益阳人,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高等教育。王亚力(1965-),男,湖南吉首人,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旅游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文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ZC1205)。

【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全国旅游高等院校数与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历经数年持续递增后,旅游高等院校数基本稳定在1000所左右,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基本保持在57万左右。然而,与此相矛盾的是旅游就业问题突出,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旅游行业就业率(ERTI)不足30%。一方面旅游高等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旅游人才,另一方面这些人才中的大部分却未留在旅游行业,倘若这种“怪现象”长期持续下去将十分不利于旅游高等教育和旅游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本文通过湖南三所本科院校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证研究剖析了这一“怪现象”的危害及其成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旅游行业就业率;危害;成因;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4.02.011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业因对国民经济的巨大贡献被冠以无烟产业、朝阳产业等美誉,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产业中的地位随之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旅游教育和旅游人才培养蓬勃发展。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公布的《2012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设旅游相关院系或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2236所,其中高等院校1097所,中等职业学校1139所。与2004年相比,旅游高等院校增加了603所,中等职业学校增加了426所。2012年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相关专业在校生共计107.34万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数57.62万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49.72万人。2012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数9.26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7.05%,其中研究生2452人,占2.65%,本科生3.38万人,占36.50%,专科生5.63万人,占60.80%[1]。

旅游人才的大量供给是旅游人才需求旺盛的体现,我国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理应是旅游人才的主要去处,但事实并非如此,据笔者2013年8月就湖南某二本院校2010~2013年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旅游行业就业率的调查发现,该校2010年92名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中,仅11人继续留在旅游行业工作,旅游行业就业率(ERTI)为11.9%;2011年103名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中,仅29人继续留在旅游行业,ERTI值为28.2%;2012年173名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中,仅39人继续留在旅游行业(不含考上研究生的4名毕业生),ERTI值为23.1%;2013年该校160名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中,仅40人继续留在旅游行业(不含考上研究生的1名毕业生),ERTI值为25%。(注:以上数据统计时间截止到2013年8月12日)。很显然这所高校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ERTI很低,为了解这种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笔者接连调查了湖南另外两所二本院校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于是笔者认为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平均行业就业率低是一种普遍现象。

二、旅游本科毕业生旅游行业就业率低的危害及成因

(一)旅游本科毕业生旅游行业就业率低的危害

旅游院校开办旅游专业的初衷本是向旅游业输送人才,但旅游高等院校培养的本科层次旅游人才却选择离开旅游行业,至少产生以下几点危害:(1)浪费国家用于旅游人才培养所投入的资源。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金钱和设备用于旅游人才培养,假设国家每年用于本科旅游人才培养所投入的经费是1000万元人民币,年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人数31.93万,根据推算因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不留在旅游行业就业而浪费的年总金额将达到294万元。(2)使旅游企业陷入人力资源得不到补充的恶性循环。旅游企业经常招不到优秀本科旅游人才,即使招到又因种种原因离开,他们不得不重新招聘,于是陷入“招了离,离了招”的恶性循环,从短期看仅增加了旅游企业的招聘成本,但从长远看因难以招到优秀旅游人才则不利于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3)极大地损害旅游本科人才在旅游企业心目中的形象。由于难以留住旅游本科人才,旅游企业尤其是酒店业渐渐对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失去信心,致使他们宁可放低标准招聘专科生或中专生,也不愿意招聘旅游专业本科生。

(二)旅游本科毕业生旅游行业就业率低的成因分析

国内早有学者关注到了大学生流出旅游业的现象,并指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诸多原因。吴巧红(2004)在文中指出旅游院校培养的大量人才在择业时转行,或到旅游企业后不久因升迁无望或不能适应企业需要,眼高手低等种种原因纷纷流出旅游行业[2]。肖潜辉(2004)在文中提到大学生逃离旅游业有多种原因,有的是高不成低不就,有的是缺乏耐性,但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就是相当一部分旅游单位对大学生有所排斥[3]。凌茜和陈茂钦(2013)在文中提到酒店基层员工的工作厌倦程度是导致他们离职的一个主要原因[4]。从这些原因来看既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旅游企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导致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ERTI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具体探究这些原因,笔者对湖南省某二本院校2010~2013年离开旅游行业就业的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发现他们离开旅游行业就业的原因集中在以下方面:工作机械、枯燥无味;不喜欢酒店业上夜班;经常要加班、缺少休息时间;工资低;升迁太慢;部分旅游企业排斥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酒店基层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低。这些原因当中的一部分无法进行界限分明的划分,比如“工作机械、枯燥无味”既可以说是工作本身的原因,也可以说是学生的主观意识。所以本文对这些原因不予归类,仅对其作出解释。

首先,本文所指的三大旅游产业酒店业、餐饮业、旅行社业的基层工作岗位基本都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尤其是餐饮和客房基层岗位,这对于那些不喜欢从事机械性劳动的学生来讲,确实难以长期坚持,但这又偏偏是这些岗位的特点。

其次,酒店业很多基层岗位需要晚上工作,部分学生对此不喜欢导致他们也难以继续留在酒店业。另外餐饮业加班的情况普遍,且难以预测何时要加班,员工加班加点成家常便饭,这也导致他们不愿意从事餐饮业。

再者,旅游行业工资低是一种普遍现象。目前国内旅游行业基层从业人员的月工资基本在2000左右,部分内陆城市还达不到这么高。至于“升迁太慢”也是事实,据与笔者工作院校合作的多家酒店提供的情况,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要做到部门经理位置至少要7年时间,如果确实优秀尚可做到总监位置,但国有旅游企业普通员工的升迁时间就要长得多,这也导致了毕业生不愿意留在旅游企业工作。部分旅游企业更愿意雇佣专科生,导致希望留在旅游行业的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与大专生在普通岗位上同台竞技时处于劣势。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中高层岗位无法胜任、基层岗位不愿意去的人确实大有存在,这些人最终也只好选择离开旅游业,以上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ERTI低。

最后,笔者以湖南常德市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现场问卷形式征询被调查者对旅游职业的社会认同感。此次调查严格遵循科学的调查方法,确保问卷调查具有空间代表性、时间代表性和人群代表性。挑选常德市居民常去的休闲地滨湖公园、白马湖公园等作为问卷发放地,问卷发放时间尽可能同时覆盖工作日和双休日且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在获得的371 份有效问卷中借助SPSS软件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酒店基层服务人员的社会认可度最低,旅行社基层服务人员次之,酒店与旅行社管理人员的认可度处于一般水平。

endprint

三、旅游本科毕业生旅游行业就业率低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旅游专业本科生管理能力。

我国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涉及到教育部门、培养高校、旅游企业及学生,这些利益相关者应携手共同提高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教育主管机构和高校应共同加大对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将酒店管理纳入,这对各高校的招生与专业设置具有非常重要的宏观指导意义,对社会亦产生导向作用,但这种导向作用日前还不明显,从2013年我校新招收的100多名酒店管理本科生的情况看,他们对今后干什么以及是否能考研等诸多问题存有疑虑,在开学之初,有相当部分学生提出要转专业,在班主任老师的解释下一些学生打消了转专业的念头,但仍然有5位同学坚持要转到其他专业。

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参与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安排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很关键,它关系到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应用型还是科研型,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应根据学校在整个旅游高等院校系统内的地位及未来目标确定,切勿盲目跟风。

(二)强化实训设施建设

除少部分高校的酒店管理本科稍长一点,大多数院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均最近几年才办起来。专业积累不深、用于学生实训的设施设备不全是新办酒店管理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酒店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酒店管理有着更强的实践性和就业指向性,虽部分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起一定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但很多院校至今仍缺乏校内实训基地,这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故当务之急是教育主管机构与高校应联手加大对此类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三)改革学生培养模式

国内已有相关文献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阐述,如李力等(2011)[5]总结了过去几年各本科院校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订单式”、“双证式”和“中外合作式”,但这些模式在实践中亦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任何一种模式都未很好地平衡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利益诉求,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重技能、轻理论”的倾向。行业认为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如专科生和中专生,所以教育部提出了本科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导向,但很多本科院校在理解时有偏差,实践中过分强调技能,忽视了本科教育应以学位教育为本,使培养过程与专科生、中专生的培养没有差别。

本科人才与专科人才应该有所差异,而且差异应体现在管理能力方面。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教学安排应围绕“以学位教育为主职业教育为辅”的原则。一是根据专业学位教育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设置课程,规定学生应修满的理论学分,强化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征询行业专家对课程体系设置及实践教学安排的建议。二是探索兼顾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利益诉求的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作者认为“一专多证+工学结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可探索。一专多证的前提是“一专”,即通过扎实的课堂学习掌握好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取得专业领域内的相应资格证书,这就既坚持了以学位教育为主,又兼顾了职业教育;另外鼓励学生在取得专业领域资格证的同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取得其他领域的资格证,并且对取得这种资格证的学生予以相应的奖励,这样做就很好地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最后通过工学结合可以检验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

工学结合的具体途径可以借鉴高职院校的做法,采取“0.5+3+0.5”的教学模式,即将学生一学年的酒店实习时间分解成两个学期,第一个学期就定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让学生完成校内军训后直接到合作酒店锻炼,使之全面了解专业对应的行业实际,认识到知识对于就业者的重要性,感受企业化管理的规范与严格,必能使其返校后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通过在校两年学习后,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再次返回对应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其实习质量必然大为提高。

(四)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亦不容忽视。

酒店管理师资队伍的现状是严重缺乏行业工作经验,这也是我国酒店管理师资队伍和国外酒店管理师资队伍最大的区别[6]。虽各大高校都在努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并采取了一定的形式如教师去企业顶岗[7][8],但从实践看教师去企业顶岗基本上流于形式,事实上教师并未承担相应的服务或管理职能,仅仅吃住在企业而已,教师顶岗结束后仍未获得相应的服务技能或管理经验。故当务之急是深化校企合作力促教师顶岗具有实质性。在具体实践时应打消企业对顶岗教师无法胜任所顶岗位的顾虑,解决办法是适当延长教师顶岗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行业经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五)提高旅游专业本科生对旅游行业的认识。

很大一部分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离开酒店再择业的原因是对旅游行业固有的、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的认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校与企业从学生入学开始要向学生介绍行业特点,让他们有思想上的准备;另一方面,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尝试“0.5+3+0.5”的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尽早进入企业了解行业与岗位特点及升迁路径,这需要学校就业负责人及班主任老师做好就业意识的宣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在本科生管理能力具有优势的基础上加上正确的就业观念,将大大降低旅游企业对本科生的排斥。

(六)提高社会人员对旅游职业的认同感。

社会对旅游职业尤其是旅游基层职业存有偏见,使旅游基层从业人员背负相当大的压力,提高社会对旅游职业的认同感势在必行。一方面学校应联合企业共同宣传各个岗位都有技术含量;另一方面社会媒体也应该对旅游职业工作性质做积极的宣传,让更多人正确认识旅游职业的工作性质,消除社会对基层旅游从业人员的偏见,以此提高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旅游行业就业率,实现旅游产业与旅游高等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

四、结论与讨论

在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之时,旅游本科就业却不容乐观,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ERTI普遍偏低,本研究虽探讨了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ERTI低的危害和成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但本文仅获取了2010~2013年湖南三所本科院校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ERTI数据,未来研究有待使用时间跨度更长、院校数目更多的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ERTI数据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教育司.2012年全国旅游教育统计情况[Z].

[2]吴巧红.从供需错位看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4(S1):22-25.

[3]肖潜辉.从大学生流出旅游业谈起[J].旅游学刊,2004,19(4):6.

[4]凌茜,陈茂钦.基于工作厌倦的酒店员工职业生命周期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47-54.

[5]李力,沈雅雯.我国旅游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J].旅游论坛,2011(1):120-126.

[6]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9(2):87-91.

[7]潘冬南.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2(11):8-11.

[8]孟秋莉.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酒店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J].

endprint

猜你喜欢
危害成因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喝饮料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