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平原地区发展体验式农耕文化旅游模式的思考

2014-08-08 16:13庄应强屠娟丽顾金孚潘雯
绿色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桐乡农耕习俗

+庄应强+屠娟丽+顾金孚+潘雯

作者简介:庄应强(1970—),男,浙江桐乡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湿地农业生态保护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5025703

1引言

浙北平原地区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嘉兴有马家浜文化,桐乡境内有罗家角遗址,特别是罗家角遗址发现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稻谷遗存,被誉为水稻的发源地。桐乡市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腹地中心,农业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之美誉。桐乡还是中国杭白菊之乡,全国蚕茧生产第一大县。近年来,桐乡市提出了积极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大县”的目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桐乡这样一个具有丰富农业资源的地区发展体验式农耕文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前景,对于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大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指通过农业耕种所创造和积累的,与农业社会有关的物质文化精神的总和[1]。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追溯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分子,也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及长期沉淀,形成了文化内涵及外延、各种表现形式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文化类型。

农耕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农耕文化因素,这部分文化因素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当然这些文化因素既包括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如农业耕作的耕地类型,由耕地类型决定的耕作方式,耕作器具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特色服饰、饮食、器皿、交通工具以及民居、庙宇、军营等各种建筑。也包括不具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因素,如农事节日、礼仪、风俗习惯等[3]。正是这些文化因素,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美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了前来旅游观光的动机。

3桐乡农业生产及农耕文化特征

3.1农业资源丰富

桐乡地处浙江省杭嘉湖平原腹地,居沪、杭、苏金三角地带。境内地势平坦,河港密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百花地面之美称。水稻、油菜和大小麦等大田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还有蚕茧、杭白菊、湖羊、晒红烟、榨菜、槜李等著名特产,享誉国内外。其中杭白菊和蚕茧产量均居全国之首,湖羊饲养量占全国的1/3。

3.2农耕文化景观多样

桐乡市境内为长江三角洲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地势低平,无一山丘,大致东南高、西北低,略向太湖倾斜,平均海拔53m。东西宽约36km,南北长约34km,总面积727km2。境内土壤为江、海、湖泊沉积物,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和经济类作物。由于数千年来人类的垦殖开发,平原被纵横交错的塘浦河渠所分割,田、地、水交错分布,形成“六田一水三分地”,旱地栽桑、水田种粮、湖荡养鱼的立体地形结构,人工地貌明显,水乡特色浓郁,这使桐乡具有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文化景观。

(1)遗址遗存遗迹景观。桐乡境内有罗家角遗址,证实那时桐乡地区就萌发原始农业。人们在旅游途中通过对这些遗址遗存的参观,进一步探寻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轨迹。

(2)平原水田景观。桐乡地势低平,平均海拔5.3m。地表河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杭嘉湖平原的组成部分。特别是东北部,水田连片。秧苗成活发棵后,连片的稻田绿油油也是很好的风景。到了秋天,金色的稻浪随风摇曳,显露出一片收获的景象。

(3)特色农业景观。桐乡有种桑养蚕、杭白菊种植加工、榨菜种植腌制等特色农业,成片的桑园、千亩菊花、油菜花、桑基渔塘等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景观。

(4)现代都市农业景观。随着土地流转和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农耕文化也得到不断拓展,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工厂化生产、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规模化种植养殖等新的种、养方式的应用,丰富了现代农业的景观元素,也吸引了大批都市人的旅游兴趣。

3.3农耕习俗丰富

桐乡丰富的农业资源,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孕育了深厚的农耕文化,罗家角遗址证明了这里曾经存在世界上早期的大规模犁耕稻作农业,保留了完整的稻作生产工艺,也形成了与水稻生产相联系的稻作文化习俗和生活民俗。桐乡种桑养蚕历史悠久,形成了蚕桑习俗和蚕桑文化。还有杭白菊种植技艺、生产工艺、品偿习俗等。

4体验式农耕文化旅游发展原则

4.1丰富文化元素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增加,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是潜在人性中的渴求。农耕文化源于自然,丰富的内涵足以满足人们多种心理需求,无论是物质化的农田景观、农耕器具,还是非物质化的农事劳动、农耕习俗,加以适当开发包装,都可以成为农耕文化旅游消费品。因此,开发农耕文化旅游,要注重文化元素的注入,提升农耕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使游客从钢筋水泥丛林里暂时得到摆脱,充分体验纯真的原始农耕生活,这是一种超脱,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层次上的享受和熏陶。

4.2注重体验需求

体验经济是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下,旅游开发也应当有其新的思路,以更好的融入到体验经济之中,实现旅游的持续发展。当前,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观光旅游产品,并且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以体验为目的的旅游模式。在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更要注重人的体验需求。促进体验式旅游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使旅游者进农家、干农活、学农艺,参与农耕习俗活动、品偿农产品,真实体验农村生活。

4.3突出地方特色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遵循特色原则,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开发农耕文化旅游项目时,更要避免雷同。应用该地区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新的农耕文化旅游产品,集中展现当地独特的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农耕习俗,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旅游。

5桐乡农耕文化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农耕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按照体验的形式不同,可分为科普教育和体验参与两种模式。按照农耕习俗的不同,可以发展稻作习俗、蚕桑习俗、杭白菊习俗等体验参与模式。

5.1科普教育

5.1.1建立江南水乡农耕文化博物馆

按照“江南水乡的微缩景观,农耕主题的文化博览,功能丰富的休闲农庄”的总体设想进行建设。博物馆内展现各种与农耕文化相关的展品,如风车、水车、织布机、犁具、渔网、蚕篇等,在展厅内以实物的形式集中展现从远古至今的过去农具及农村生活用品系列,如犁、耙、铁锹等;粮食加工用的石磨、石碾、石磙、土笼、风车等;农具要力求古朴、真实,让游客获得一种田园诗般的农村生活体验。让游客在观光和参与中体会中国古老悠久的农业文明和当地的习俗。

5.1.2建立现代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园

利用高科技和高资金投入,以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园区内展示的作物和设施,在符合其生长规律和科学规律的前提下,以旅游的角度进行总体规划和修饰,一方面充分展示其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又能增加观赏性,发挥科普作用。具体可以表现在作物栽培设施和栽培技术的先进性,栽种品种的丰富程度以及栽种成果的观赏性,以成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示范。

5.2体验参与模式

体验参与模式是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高级阶段,并且是我国未来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发展方向。游客亲自从事各种农事活动、农业工艺,体验农耕生活,或亲自参与制作手工艺品,或参加各种民俗风情文化活动,可以提高游客的兴趣。

endprint

5.2.1稻作农艺体验活动

桐乡作为水稻生产的重要基地,经历代治水营田,到唐代已基本建成棋盘式的沃壤良田,成为全国知名的粮桑产地、鱼米之乡。桐乡传统的稻作农艺的生产过程大致如下:浸种-催芽-耕田-耖田-播种-插秧-耘田-灌溉-收割-打稻-牵砻-舂碓-上仓。在这个过程中,最吸引人的是插秧、收割、打稻几个环节,登踏板车水、扶木犁耕田、坐秧凳拔秧、拉秧绳插秧,可以使城市游客充分体验到从事农艺活动的乐趣,也可以使从农村走出去的游客重温小时候的场景。稻作农艺还可以拓展到舂米、磨粉、裹粽子、做糕点以及八宝饭等以稻米为材料的美食文化。

5.2.2蚕桑习俗体验活动

千百年来的蚕桑生产不仅形成一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生产技艺与知识,而且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民间信仰、共同的群体情感,继而在社交、风俗礼节以及语言、口头文学等各个方面,对当地蚕农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传承一系列蚕桑生产传统技艺和知识外,种桑技术、养蚕技艺、缫丝、织布、轧蚕花的习俗,与蚕桑文化相关的一些实物、建筑及传统美术、舞蹈如灶头画、皮影戏等也深具地方特色和人文底蕴。蚕桑习俗体验活动不仅能吸引人们的好奇和关注,同时也更能使人乐在其中。

5.2.3杭白菊种植加工体验活动

桐乡是杭白菊的原产地,其种植历史源远流长。全市杭白菊种植面积超过6万亩,在长期的种植和加强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杭白菊生产技艺,栽种-压枝-采摘-小灶蒸花-竹帘凉晒等工艺。杭白菊成片种植,开花期间也能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是农家乐观赏旅游的理想场所,同时还可以结合观赏旅游开展采摘、蒸花、品菊茶等体验活动。

5.2.4水果采摘、品偿体验活动

桐乡特产丰富,“槜李文化”以槜李为媒介,展现了槜李与农业、槜李与文化的关系,让千年名果重新焕发活力。同时,还可以结合蚕桑习俗开展桑葚采摘桑葚活动,体验农家乐趣。另外,近年来桐乡石门的葡萄、猕猴桃、蜜李、草莓等多种水果发展迅速,春采桑葚夏摘瓜,秋尝蜜梨冬草莓,水果采摘、品偿体验活动可以做到一年四季。

2014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6结语

农耕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其自然的生态资源、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活动形式,形成了生产工艺、习俗禁忌、仪式庆典、民间歌舞、淳朴民风等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景观,每一个旅游人通过体验参与,既享受着返朴归真的自然生活,也深切地体验着农耕文化带给他们的美感,同时也传承和发展了农耕文化。

参考文献:

[1] 罗建军,雷锦霞.山西省农耕文化及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浅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11):74~76,82.

[2] 韩荣培.集约农耕——中国文化赖以发展之基础[J].贵州民族研究,1995(4):57~84.

[3] 王丹.杭州农耕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研究[D].

endprint

猜你喜欢
桐乡农耕习俗
家有蚁穴
农耕感怀
农耕园里收获多
而今迈步从头越
桐乡蚕桑文化的民俗学考察
老圃作品
老圃作品
杭州桐乡:菊农抢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