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连江
1大豆机械化土壤耕作
大豆的整地方法,不外乎以耕翻土层为特征的“平翻法”和不翻转土层的“深松法”这两大类。我省近年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深松法比平翻法优越,扩大了耕层,充分利用了自然水,使大豆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选择适宜大豆播种地块,并经过耕作整地,垄作的地块达到垄型平整,土壤疏松、保墒。平作要达到播种状态。
2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2.1选用品种
优质高油大豆高产栽培的品种选用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2.1.1成熟期保证霜前充分成熟积温、生育日数和与当地主栽品种熟期近似是品种熟期适宜的三项标准。其中以与当地主栽品种熟期近似为标准更为准确可靠,因为积温和生育日数只是平均值,往往因年份、地点而变化。
2.1.2品质含量一般油用品种,含油量最低不低于18 %,否则就不能作为制油用的大豆。东北地区高油大豆生产的大豆含油量应在21 %以上。品种的含油量是变化的,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与地点之间含油量差异可达1~1.5个百分点,品种在地点与年份间的变异程度也有差异。
2.1.3抗病虫高油大豆栽培应强调品种的抗病虫能力。因为病虫为害可以同时降低商品大豆外观品质和含油量。对高油大豆栽培来说,抗病虫品种将是商品大豆是否合格的根本保证。
2.2种子处理
2.2.1种子精选播前进行机械精选,剔除破办、病斑粒、虫蚀粒、青秕粒和其他杂质。精选后的种子应达二级良种以上,纯度98 %,发芽率97 %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3 %。
2.2.2发芽试验一般要进行两次,挑选前试一次;确定有没有选用的价值。如果没有选用价值就重新更换,有价值就选用。选后再搞一次发芽试验,发芽率达到97 %以上方可播种。
2.2.3包衣处理精选后的种子应进行包衣处理,pH在 5.5~6.5的土壤选用:每100 kg大豆种子用25 %适乐时 150 mL+益微100~150 mL(g);在pH大于6.5的土壤选用:每100 kg大豆种子用2.5 %适乐时150 mL+ 35 %金阿普隆40 mL+益微100~150 mL(g);可用包衣机包衣。人工包衣要包全、包匀。
3大豆播种
3.1播种时期
在播种适期内,要因品种类型、土壤墒情等条件确定具体播期。如中晚熟品种应适当早播,以便保证它在霜前成熟;早熟品种就应适当晚播,以便使其发棵壮苗,提高产量。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块,应当抢墒早播,播后及时镇压;对土壤墒情好的地块,应选定最佳播种期。
3.2播种密度
3.2.1因品种而异主要根据植株的繁茂程度来确定,植株高大繁茂、分枝多的品种,适于较小的密度;植株矮小繁茂性差、分枝差的品种适于较大的密度。
3.2.2因肥水条件而异一般情况,同一大豆品种,在肥水条件较好时,植株生育繁茂,密度宜小些;相反,肥水条件差时,密度宜大些。
3.2.3因种植方式而异机械精量点播也有大垄、小垄、双行、单行,窄行密植及“深窄密”等不同种法,为了更好地利用光、热、气等自然资源,随着种法的改变,密度要相应地改变。一般来说,播种单元变小,播种密度加大。一般垄作每公顷密度在28万~33万,而“深窄密”每公顷密度在45万~50万。
3.3播种量
无论哪种播法都可按照每公顷保苗株数要求,根据种子的百粒重、发芽率、净度、田间损失率计算出播种量。
3.4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是根据大豆栽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栽培制度及大豆生态类型确定的。在地温稳定通过7 ℃~8 ℃时开始播种,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4月25日至5月10日,北部和东部地区5月5日至5月15日。
3.5播种质量
播种质量是实现一次播种保全苗的关键,保证播种质量主要做好五个环节。
3.5.1控制播种速度播种时要机不快开,人不离机,挂二挡小油门,机具后边跟着人。做到下籽均匀,不离位,不断条。
3.5.2播种深度根据土壤水分和土壤质地情况确定;以镇压后计算,黑土区播种深度3~5 cm;白浆土及盐碱土区播种深度3~4 cm;风砂土区播种深度5~6 cm。做到播种深浅一致,籽入湿土。
3.5.3镇压 随播种、随复土、随镇压,做到覆土严密,镇压适度,无漏无重,抗旱保墒。
3.5.4播种尺度垄上播种要对准垄顶中心,偏差度不超过土3 cm;随播随起垄,要掌握好方向,垄台间误差不超过土2 cm,50 m长播行直线误差不超过5 cm。
3.5.5播种前后的镇压播前镇压要求地面平整,表土与心土紧密结合,以便保墒和控制播种深度。如土壤墒情良好,土质黏重,也可不进行播前镇压。为了压紧土壤,使土壤与种子紧密接触,以利种子发芽出苗,要进行播后镇压。在干旱地区,播后镇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风蚀严重地区,播后镇压还有防止风蚀的作用。
4收获
大豆机械化收获的时间要求严格,收获过早,子粒尚未充分成熟,百粒重、蛋白质和油分的含量均低;收获太晚,大豆失水过多,会造成大量炸荚掉粒。因此,必须准确掌握大豆适时收获。■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