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上进的李克强

2014-08-08 15:29崔鹤同
少年博览·初中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大庙李克强国学

崔鹤同

2013年3月15日就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1955年7月出生在安徽合肥市。父亲李奉三曾任凤阳县县领导,后来任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父亲国学功底深厚,精于诗词,更写得一手好字。母亲勤劳善良,为人敦厚。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李克强影响很大。李克强中学就读于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合肥八中以“完善自我,追求卓越”为校训,校风以“尊师、育才、砺志、求真”而著称,是一所有个性、有特色的中华名校。

然而,李克强步入中学不久,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一时间,学校成了马蜂窝,教学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不久,全国所有的学校进入停课状态,大学入学考试也被取消。从小好学的李克强只好辍学在家。父亲常带着李克强与供职于安徽省文史馆的国学大师李诚谈文论道。父亲与李诚谈诗论文,并相互唱和,两人常从上午一直谈到傍晚,竟不知疲倦。在旁边的李克强常常为他们吟诗时抑扬顿挫、手舞足蹈,完全沉浸在诗的境界之中的情景所感动。少年的李克强聪明好学,天赋过人,使得李诚将其视为门生,向他讲授中国的国学、治学的方法以及古今逸事,有时还认真地给他说文解字,并时常给李克强开读书目录,就文风、为学及至持身应世都给以谆谆教导。他要李克强读《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国史,并给李克强整段整段地背诵《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等古文选。李克强每有看不懂或听不明白的地方,李诚就用平和的语调给他讲解。有时还专门给李克强讲授唐诗,一天讲一首,而每讲一首他可以用一小时的时间来旁征博引,几乎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都使李克强渴望知识的心灵得到一种意外的收获和满足。看到李克强的学业突飞猛进,李诚十分高兴,逢人就说:“此子日后必有出息。”拜李诚为师的5年时光,李克强在“停课闹革命”的日子里不但学业没有荒废,相反学识与日俱增,通晓古今诗书。李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良好品行,浸润了李克强的青少年时代,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4年3月,李克强与其他同学到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插队。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自己住的知青宿舍。李克强领头四处请教学习建房知识,并拿出了方案。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李克强和其他知青一起,建起了自己的宿舍。他们每天要干10个钟头的农活,别人干完活后都抓紧歇着,可他总是放下锄头,又忙起了别的活。

李克强一年到头大都用印有“为人民服务”的挎包,装着干粮和咸菜下地劳动。下乡不久,由于水土不服,他得了严重的皮肤病,身上多处溃烂。然而,他没落下一天的活。那年头劳动强度大,加之缺少油水和蔬菜,他的饭量显得特别大。艰苦的岁月,着实锻炼了李克强的筋骨,磨砺了他的意志。那时,每天从田间披着晚霞归来,心底铭记李诚的教诲,自学从合肥带来的书籍,夜幕降临之后还常常挑灯夜读。他还尝试着把自己的知识用于实践,带领农民科学种田,推广水稻良种,深得农民的拥护和公社党委的赏识。1976年5月,李克强光荣入党,开始在一个红色起点上起跑。不久,他被大庙公社派到大庙大队任党支部书记。当时大庙大队共有7个生产队,李克强坚持每天转一圈,大情小事他都了然于心。他为人正派,工作出色,多次得到公社的表扬。

1977年8月恢复高考。在劳动之余,李克强积极备考,起早贪黑,为的是圆大学梦。

当时,因担心北大录取分数线太高,他的第一志愿是安徽师范学院,第二志愿才是北京大学。经过20多天难熬的等待,高考录取通知终于收到。让李克强倍感兴奋的是,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北京大学法律系。这在凤阳轰动一时。

这也为他今后的从政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庙李克强国学
化身“送药员”,寒冬暖人心
李克强在甘肃考察
“垂”改成“掉”,好不好?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李克强在江西考察
大庙
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观七曲山大庙百尺楼锦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