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当前的道德现状及其路径重构

2014-08-08 16:14倪晓莉曹阳
学理论·下 2014年6期

倪晓莉 曹阳

摘 要:以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中对道德重建的论述为契机,在对我国当前道德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道德重构的路径。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梦”文化之梦,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全方位地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德理论;道德现状;道德重建

中圖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043-0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总体理念,通过“中国梦”这一高度凝练的象征性理念激励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发奋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梦。从文化层面上讲,中国梦是文化中国之梦,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历史性体现,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做出了世界性的新阐释。“中国梦”不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中国文化现在的发展正处于这一现代转换的关键时期。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出现了“道德滑坡”、“道德沦丧”等文化问题,进行道德重建成为当前中国进行文化建设、解决文化问题的基本问题。台湾学者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提出了自己关于“道德重构”的理论,为当代中国道德重建做出了贡献。本文正是在研读这一理论并对中国道德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道德重建的出路进行了探讨。

一、殷海光关于“道德重建”的思想理论

(一)殷海光关于“道德重建”的思想理论

首先,在谈到道德重构的重要性时,殷海光先生认为“道义为之根”,他认为:“人类文化的生活非设准道德不可。如果人类的社会文化的生活没有道德,那么势必归于崩解。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小无道德则小乱,大无道德则大乱,全无道德则全乱。”他认为,道德重建是解决当代中国文化问题的首要问题。由此可见道德重建的重要性。其次,关于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失去作用的原因。殷海光先生认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是儒家道德,而儒家道德具有不可回避的缺陷,即儒门道德的阶层性、重男轻女、愚民政策、独断、泛孝主义及轻视务实等。其中最大的缺陷是:儒家道德自古以来与权势相黏合,使道德变形,缺乏平民色彩。再次,殷海光先生认为:道德需要建构在一定的生物逻辑的基础上,即道德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理想,虽崇高,但不能通过一味地抑制人的自然感情和欲望来实现。最后,关于道德重构的实施建议。他认为道德重整既不是复古,也不是与旧道德一刀两断,而是“调整”。他认为我们在进行道德“调整”时应该考虑三个要素:既有的社会文化场合;既有的社会文化里所含有的道德;民主与科学。他还认为我们“调整”应遵循的顺序和方向是:从自己的文化和道德出发向世界普遍的文化和道德整合。

(二)殷海光“道德重建”的思想理论之我见

首先,浅谈其思想理论对我国道德重建工作的重要价值。殷海光先生主张寻求人类普世道德,相信世界各大宗教道德传统在价值上具有共同性和互鉴性。这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对西方道德伦理观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关于道德原理和道德条目的二分法,为我们处理古代道德遗产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殷海光认为:“道德节目有古今之别,道德原则无古今之别;道德实践有古今之别,道德理想无古今之别。我们在进行道德重建时面临的不是‘古圣先贤,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所以这就启示我们,在道德重建过程中对我国传统道德价值性的判定应以当代人类的发展需要为标准。他科学地提出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与民主、科学并不相悖的观念,为民主与科学同儒家的仁义、基督的博爱、佛教的慈悲的整合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其次,浅谈其思想理论的不足之处。其一是,殷海光先生虽然为我国道德重建和文化发展的方向做出了一定的设想并列出了重建过程中的三因素,但是其始终只是列举了一系列的目标,并未给予道德重建一个系统的描述。其二是,殷海光先生主张理性论证和整合,却忽视了情感论证在道德重建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他认为道德建设不应受民俗感情的牵制,但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理念若与平民的情感相结合则更容易被公民内心接受和认可。

二、市场经济下我国社会的道德现状

殷海光认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技术越来越强,而人们的道道理想却越来越败坏,人的心灵越来越萎缩。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价值理性悄然退隐,工具理性成为理性的全部,但工具理性却不能给人们带来想要的自由,其拒绝一切价值的介入和个体文化取向,工具理性的膨胀使得人们遭遇人格丧失的命运,表现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下就是“道德沦丧”、“道德滑坡”等道德问题的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公德缺失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最起码的公共准则。近几年来,老人跌倒无人问津,被帮人群讹诈帮助自己的好心人,聚众赌博,嫖娼买淫,中国游客在薰衣草庄园大打出手等新闻事件层出不穷。拐卖妇女儿童、色情服务、迷信等邪恶现象泛起。这都反映出我国有少部分公民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义务感、耻辱感的淡化与丧失。进行道德重整成为必要。

(二)职业道德失范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每一行业都有其道德准则。它既是本行业发展的保障,也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几年来在一些行业出现干部失职、企业失信、服务人员失心等问题。如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等现象;一些领导干部利用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以公谋私,假公济私等行为也是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表现;有些从业人员缺乏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不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不履行自己的职业义务,拉帮结派、搞小团体主义。

(三)家庭美德丢失

家庭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家庭美德更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美德是人们在家庭中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对家庭和睦、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传统家庭道德却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主要表现有:一是老人得不到应有的赡养,相反却对孩子过分溺爱。二是离婚率上升,婚姻问题增多即婚外恋、未婚同居、重婚等。三是邻里关系变得疏远、淡漠甚至出现残杀的现象。

三、社会道德重构的路径

(一)完善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

首先,重新审视我国传统道德理论。第一,传统道德内容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分析:我国传统的道德理论以儒家道德理论为核心。就传统道德的具体内容而言,“三纲”必须抛弃,“五常”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体系,可以保留;就其价值而言,儒家法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对于塑造每一个中国人健全的人格仍然有重要价值。仁爱精神能赋予法律人道主义精神,不人道的法律被认为是恶法。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核心,“诚实信用”不仅能全面体现中国人传统美德,而且其为现代世界各国法律所认可并上升为法律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诚信可以有效平衡权利与义务、效率与公平、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等三方面矛盾。诚实信用是现代市民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血液。

其次,传统道德教育的方式在当代的价值分析: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基本是采取政教合一方式进行的,而这种方式容易使公民丧失道德培养的主动性,不利于我国公民对道德理论的接受和内化。而且我国道德教育在灌输善恶观、道德价值观等过程中形式过于僵化、生硬、落后,导致受教育者对道德教育活动产生厌恶感和抵触情绪,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道德教育的效果。第一,应重新审视传统灌输方式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由单一的灌输向灌输与引导相结合转变,发挥道德行为主体的主观自觉性。第二,应将先进教育与广泛教育相结合。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道德教育目标,有针对性地、由浅入深地进行教育。再次,注重渗入教育法的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大众媒体中,如加强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在报纸、电视、网络、微信、微博、手机等媒介的渗入。使广大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正确道德观的引导。第三,道德教育不仅是国家相关部门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义务。所以应注重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生动活泼的现代道德教育模式。

(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协调多方利益

市场机制的引入造成市场主体利益的分化,导致了道德主体轻道德过分注重私人利益,因此,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道德重建的客观基础。合理分配利益首先应使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差距控制在人们能够接受的合理范围。这主要要求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包括财政、税收、信贷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等手段,尊重和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在利益分配中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如殷海光先生指出的:道德要起作用不应压制人们的自然感情和欲望,而应维护个人正当利益、体现和突出个人价值。只有协调好市场经济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才能使人们从内心对道德给予认可。

四、小结

正如殷海光所讲的“道德重建是中国文化的基本问题”,因此,建设中国文化的首要任务是重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和道德评价。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梦”文化之梦,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全方位地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陈吉瑞.略评殷海光的“道德重建”[J].湖北大学学报,1999(26).

[3]李宗桂: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4]张祖华.现代性困境与后现代道德重构[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

[5]郑蕾.殷海光学术思想综述[J].学理论,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