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亚 君
(重庆工商大学 体育学院,重庆 400067)
社会心理学家亨利·泰弗尔于1978年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1]。基于对这个概念核心的理解,泰弗尔区分出了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影响区分的变量因素,并认为社会认同是群体间冲突和歧视的根源。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们根据自己所在领域及其视角,对社会认同的含义提出不同侧重度的理解。郑杭生以社会互动为视角对个人和群体身份与角色受到自我和他人认可的定义。李友梅认为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2]。
社会认同的研究背景被人们认为始于用来解释群体间行为的种族中心主义。随后谢里夫根据儿童夏令营实地实验提出一个群体和其他群体之间的客观利益可以通过群体间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反应。认同这一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所提出,属心理学范畴,而现今主要运用于社会学领域。由认同引起的关于身份的知觉,被认为是社会认同的缘起,却也是当今心理学所深研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不管认同还是社会认同,都是社会学和心理学从理论研究、运用、开发中的重点议题。特别在由两者交叉形成的社会心理学中,各自又将认同或社会认同作为着力点。
综观国际上对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对比,符号互动论和欧洲社会心理学分别作为社会学、心理学这两大领域的典型代表。虽都强调自我、认同的内化,受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的差异影响,两者在认同对象、所侧重的认知过程、动力特征等方面有所不同。大致说来,社会学中的社会认同强调微观的自我角色关注,由此引申出的角色的构建、角色间关系、不同角色间互动影响。而后者更多注重社会类别身份,突出认同的过程,群体内外评价及形成的认知机制[3]。出于此种比较,也导致近几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两者的概念与定义常起矛盾与纠纷。
研究旨在了解基本现状并关注研究成果,梳理出有关“社会认同”的本土化发展要点。特别从体育领域进行总结探讨,透视出边缘学科或除心理学、社会学以外专业介入时的要点,从而扩大此理论本土化的研究视野与运用范围。
如今,与认同或社会认同有关的理论开发、实证分析等研究被诸多领域如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政治学、医学、教育学等引用或借鉴。重点在于围绕“社会认同”这一固定词语进行。
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及筛选法、数理统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其研究思路主要以重庆图书馆与万方数据库为数据资源,以“社会认同”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而按照分类整理出相关数据,对当前国内有关“社会认同”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发展现状做一定了解与分析。同时通过查询阅读、筛选统计、归纳整理与“社会认同”有关的各类文献,了解研究者们在对其本土化发展中的研究对象、理论运用与开发。其中,特别以体育为重点领域进行筛查并借鉴国外趋势研究,发现当前有关“社会认同”的研究独到与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提出展望。
以进入重庆图书馆进行“统一资源检索”为数据查询起点,输入“社会认同”这一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出如下分析(截止时间为2013-06-11)。
关于“社会认同”的知识,进行粗略搜索后总共有约50 037条。略去词条(4条)、课程课件(3篇)、考试辅导(22篇)、视频(6部)等其他相关信息,对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进行再次搜索并得出总体情况表1:
表1 总体情况
为了缩小范围并确保准确,对“社会认同”的五个类别的3个字段均采取“精确”的匹配方式。如将“图书”类的主题词的匹配方式改为“模糊”时,有3本。
表1中显示,图书类中对“书名”进行“精确”搜索出的图书总共20本,排除重复收录或书名差异等因素,实则12本,其中2本为翻译的国外图书,分别名为《社会认同》、《社会认同过程》。1991年3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所出版的对全国七省(区)后备干部制度建设社会认同情况而进行研究分析的《后备干部制度建设社会认同研究》,是国内关于“社会认同”最早的图书。由于收藏有限,表2中所列举的“期刊”类搜索中对“全部字段”、“标题”、“关键词”这3项的查询总结果分别为2 175、358、733篇。均小于表1中“期刊”类的数字。从表面上看,国内对“社会认同”的研究学科分布较广。但对表2中分属学科的期刊进行点击发现,从题目到刊名与所在归属差异非常大。如在“数理科学和化学”中“数学”下的“代数、数论、组合理论”的“群论”里所显示的期刊却为《当代中国青年的社会建设和社会认同构建》。另外,从重庆图书馆中所收藏的资料中显示,我国最早关于“社会认同”的期刊是由《领导科学杂志》1986年所出版的《论青年干部被社会认同的问题》。
表2 “期刊”类查询结果
从重庆图书馆进入万方数据库对“社会认同”,首先进行“学术论文”搜索(截止到2013年6月11日),显示共有2 765篇期刊文献。为便于统计分析,减去2013年至今所发的85篇文章,以数据库中“年份”项所提供的1996-2012年总共17年中关于“社会认同”的总共2 678篇“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得出图1所示的统计分析。但也发现,从万方数据库中所提供“年份”类的论文数目比总数目少2篇。
图1 1996-2012年关于“社会认同”的“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继续对万方数据库中期刊进行“主题词”搜索,发现数据库中显示第一篇有关“社会认同”的期刊是来自《Brain Research》于1996年所刊的《The Role of Limbic Vasopressin and Oxytocin in Social Recognition》。对比现今国际社会中常用的“Social Identification”或者“Social Identity”,再结合这篇文章内容来看,可以认为“Social Recognition”在此处的意译不应为“社会认同”。就其原因是在于中文翻译过程中出现笔误。其次,在对“关键词”搜索中,发现国内最早关于“社会认同”的期刊出现在2000年1月。
对万方数据库中系统生成关于“社会认同”时间跨度为2006~2012年共7年的10篇经典文献与10篇前沿文献进行分析,属于社会科学类共8篇,心理学刊物5篇。
从研究对象来看,对理论本身与本土化理论研究共8篇,其他主要集中在流动农民工、流动儿童、高学历流动人口、外来工子女等我国社会转型期中流动人口这一类社会典型群体,还包括中学生、同性恋、公务员、中产阶级等这些社会特殊或一般群体。
从研究领域来看,值得肯定的是,社会学和心理学是“社会认同”本土化研究中的两大绝对势力。他们的注意力又相对集中在我国现目前特有的流动群体上。在上文所提到万方数据库所产生的总共20篇经典和前沿文献中,就有4篇对流动群体进行了关注与调研。
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有关“社会认同”的研究除了流动群体、弱势群体、特殊群体,还有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社会问题的解决机制与动力建设等。这类本土化研究与我国多民族政治、文化、宗教等现实情况紧密联系,也与国内和谐社会大背景与前提下所进行的转型和改革要求所贴合。其中,李培林、王春光、郭星华集中于流动人群与城市社会融入方面的社会认同实证研究。郭星华,刑照国通过“社会认同链”的分析,将“制度安排社会设置(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北漂”群体遭受多重排斥,在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上对城市的社会认同低,导致此群体与本地居民之间出现“社区隔离现象”[4]。还以对北京市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研究为例,提出“社会认同的二维模式”,将社会认同以韦伯理想类型意义为基础从4个维度进行分析。分别描述出个体所产生的多矛盾和多样性特点而形成差异性社会认同的态度与行动,获得对相关脉络多元化联系下农民工群体的认同理解[5]。这类研究对特定人群“社会认同”现状、影响因素、相关利弊做了很好的实证分析,并形成有效的应对机制,对我国现今社会流动与融入、社会问题解决、阶层矛盾优化有着非同一般的借鉴意义。
相对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绝对力量,其他专业关于“社会认同”的介入与结合同样值得关注,且具有空间来探讨并发展的。故接下来集中从体育领域出发,籍以了解其本土化发展状况并借鉴国外研究探讨思路。
通过对“万方数据库”中“学科分类”下“体育”类的搜索,总共有58篇文章,相对于信息与知识138篇、教育类133篇绝对较少。通过相关搜索,得出相关数据(表3)。
表3 “体育”类中的“社会认同”一
继续对表3中“标题”与“关键词”所出现的条目进行整合可得到相关信息(表4)。表4是在表3基础上进行较为精确地再次搜索并一一确认后的结果。可以看出,有3篇是基于社会学理论与视角而围绕具体“体育”所深入的分析。从对象来看,具体涉及到运动员与球迷,运动项目与运动技术,体育强国与体育消费等。从数量上来看,体育类关于“社会认同”的文章研究相对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较少,这和当前国内体育研究的重点与发展是相关的。另外,对比此表中的论文题目与万方数据库中的其他期刊,可以肯定的是,“社会认同”理论在体育领域中的介入定是空间无限的,与其他领域如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结合也是值得期待的。这既是当今学科边缘化发展进程中交叉学科形成的重要趋势,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深入学科认识与研究的必要之路。
表4 “体育”类中的“社会认同”二
谢里夫于1961年进行的儿童夏令营实地实验,是公认的较早关于群体间行为的研究,更是说明体育及体育运动团队在社会认同研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从体育原理、运用实践、多元交叉等来看,此理论及运用在体育及其有关的管理、经济等领域肯定是大有作为。诸如对各类运动团队的定位、包装、营销与互动、反思、优化、成熟等,不仅能体现出社会或个体对于这支队伍的社会心理变化过程,也进一步反应出运动团队的管理和发展策略、核心人物的挖掘与推广等[6]。另外,围绕体育俱乐部、明星、运动项目、各类赛事能够引起人们对地区、城市、国家形成社会认同,而被人们纳入策略管理、市场培育等。
通过对以体育为基础的社会认同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对体育专业与职业化发展有着促进作业,如体育明星、团队领袖的打造、职业体育经纪人的工作开展、俱乐部市场化深化等。还可以扩展到其他领域诸如体育粉丝管理、消费行为预测与分析、社会化过程的媒介因素等。而这些无疑都是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或可介入之处[7]。
对于未来有关社会认同在体育领域的研究,可侧重于原理开发、模型构架、工具测量等角度进行开发,这不仅可以完善和充实对社会认同理论的探究,且能够为其本土化的应用与发展构建出一套有效而符合国情的系统,更可对现今国内群体性事件、体育迷个人与群体、体育专业队伍发展、俱乐部与球迷、社会环境关系、体育消费心理过程等具体人群或现实问题进行干预。尤其十八大后国家体育领域所进行改革涉及各个层面利益,需兼顾有效的措施与手段来引起对转型势在必行的认同,进而破除障碍推进职能转变。
(1) 整体来看,社会认同的相关研究所涉及领域与理论面较广,它可以作为诸多专业的基础理论来看待。但除去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的现有研究较为深刻外,大多不够深入且定性研究较多;特别是对理论的研究与运用停留在单一使用、套用阶段;由于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关系复杂,一些文章在运用有关概念时存有混淆或引用错误。
(2) 社会认同的理论开发与实践研究不止停留在社会学理论中诸如探讨社会结构、社会冲突的优化认知从而加强国家宏观政策回应与管理模式调整,不仅只有在社会学、心理学专业中活跃。它对于国民生产生活诸多领域中可以作为基本理论进入介入讨论:医患关系、员工关系与团队管理、市场开发等都是可以研究窥视的群体空间。
(3) 认识到社会认同的属性后,需要以一套严密而实证的研究过程与工具设计。在此基础上所更需深入的是运用原理和分析成果,寻求积极而有效地应对措施,降低社会或群体刻板效应、消除矛盾误会与隔离。
(4) 在当前有关“社会认同”理论的运用与开发中,专家们将其与社会转型、社会问题、和谐社会发展等特殊群体、重大问题、民族认同等联系起来。在积极发现弱势或特殊群体在国内趋渐呈固化的社会分层中所面临的矛盾与困惑以及个人内在知情意行后,可深入探讨出影响他们社会认同的理论模型,进一步提出对策与解决方式,从而减少改革阻力、稳定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 TAJFEI H.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chapters1~3.London:Academic Press[M].
[2] 李友梅.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M].北京世纪出版集团,2007
[3] 周晓红.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J]. 社会科学,2008(4):23-27
[4] 郭星华,刑照国.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中州学刊,2009(6):103-108
[5] 郭星华,刑照国.社会认同的内在二维图式——以北京市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研究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9(4):54-60
[6] DANIELl L,TRACY T,DANIEL F, et al.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am Identification[J].J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12,26:283-294
[7] HEERE B,JAMES J,YOSHIDA M,et al.The Effect of Associated Group Identities on Team Identity[J].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11,25:606-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