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贤
(淮南联合大学基础部,安徽淮南232000)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优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作为提升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亦日益成为高等教育所研究与关注的重要领域.作为推行高校体育教学新思路中相对困难的群体,如何潜移默化的推动高校女生群体体育兴趣逐渐成为高校体育工作应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休闲体育作为近几年兴起的体育新兴热点,日趋成为了促进高校学生树立“健康第一”,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如何促进高校女生在日常生活余暇时间正确选择体育休闲方式亦成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驻淮5所高校女生体育休闲方式.
(1)文献资料法.借助“CNKI”检索方式以“高校女生”、“休闲体育”及“高校体育休闲方式”等为关键词,对本课题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对检索出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类、分析,为本文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
(2)观察法.实地走访淮南地区高校女生体育休闲活动,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访谈法.针对观察现象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论对观察对象及部分休闲体育领域专家学者进行访谈,理清高校女生休闲体育方式选择的主客观因素,为本文的撰写奠定实践基础.
(4)问卷调查法.以实地观察数据为蓝本,结合专家建议确定问卷数据权重.选取淮南联合大学新校区、安徽理工大学北校区、淮南师范学院新校区、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及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进行随机问卷发放,并现场填写回收,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00%,其中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为95.67%.
休闲体育是指在闲暇时间里由人进行自觉选择的,其目的为放松、消遣、愉悦身心和追求生命价值,以参与或观赏身体活动为手段继而产生良好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1].休闲体育的定义种类较多,但无论是从哪个视角对其进行定义,其主要所阐述的观点均大同小异,即进行休闲体育的背景应是一种处于相对自由的状态,在主体处于自由而无约束的状态下,客观上才能达到“休闲”的状态.休闲体育显著区别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其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主体达到放松、消遣的目的,使主体在宽松的坏境中体验到体育的快乐,对其参与的形式并不拘泥于单纯的主体参与,而是倡导主体融入,在观赏他人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亦可以体验体育的欢愉.因此,可以将“高校女生休闲体育方式”界定为特定主体(高校女生)在身心愉悦状态下进行的体育休闲活动的形式.
(1)消除身心疲劳.高校女生群体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主观易疲劳等特点,尤其是在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过分繁重的思想负担使高校学生在选择日常生活方式中逐渐倾向于“学习文化知识”,而忽视日常对于自身的体育锻炼,这就为体育教学目的的达成带来困难,继而形成了教学中“教与学”之间的脱节.而作为休闲体育层面来讲,由于其主观条件的制约,致使其进行的条件首先应是在主体主观自愿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使得主观层面上不会存在精神压力,且选择休闲体育进行锻炼的女生在运动量及运动方式的选择上具有了一定的主观选择性,使其可以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进行有效的休闲体育运动,而其达到的效果又与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有所区别,既可以消除在日常学习中产生的疲劳感,亦可减轻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所产生的精神压抑状态[2].
(2)满足社交需求.作为联接社会的平台,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均具有自身独特的社交需求.作为高校女生,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实际是处于相对劣势的状态,而休闲体育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女生在社交领域中的劣势,其更多的是借助体育手段为女生提供社交领域的平台,满足女生在社交领域的需求.
(3)促进终身体育.将体育与休闲相互结合,可以促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促使学生在愉悦身心的状态下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促使其在无功利的状态下选择和参与体育活动,继而潜移默化的提升其参与运动的主动性.在形成终身体育目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仅仅是一种方式,而高校学生尤其是女生在其特殊的条件下借助休闲体育方式实现“终身体育”目标,是对于体育教学的一种有效的促进方式,也是结合高校特殊性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1)高校女生休闲体育方式选择的原则.高校女生休闲体育方式的选择应遵循体育运动发展的规律,与高校女生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运动形式,采取适合女生独特生理规律和思维模式的方式.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安全第一.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的休闲体育,都应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活动自身的安全性.其次,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群体学生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个体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以期促使学生对于休闲体育模式的自然选择.再次,重视体育技能习得.合理地将竞技体育项目中运动训练的模式引入休闲体育活动之中,注重寓教于乐,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习得,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以期促进“终身体育”目标的达成.
(2)休闲体育开展场所需求.体育活动开展场地是制约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的主要因素,在现场问卷调查中,有87.46%的高校女生选择室内场地开展活动(见表1),远高于选择室外场地和其他特殊场地的人数.由此可见,在高校女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群体样本中,绝大多数是期望参与室内场地活动的,而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室内活动的相对危险性较小,且作为高校女生群体,其对于安全性的要求具有特殊性,高安全性及高层次性的室内活动势必会得到该群体的青睐.
表1 驻淮高校女生开展休闲体育活动场地选择(n=287)
由此可知,在日常组织休闲体育活动和进行休闲体育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高校女生群体的室内活动诉求,这既可以提升高校女生群体的学习及参与兴趣,亦可在一定层面上促进其借助休闲体育活动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但在现阶段,高校体育场馆的应用情况较为尴尬,有体育院系的院校,其体育场馆主要用于满足体育院系的教学与训练,很难满足日常的公共体育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日常活动的诉求更是无法顾及;对于无体育院系的院校由于其自身的体育设施专业性不足,亦不可能满足多数人的运动需求,而在高校女生群体,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实现其心理对于活动场地的需求目标,由此,造成了在现阶段高校女生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对于场地需求的现实与心理目标之间的差异.
(3)休闲体育开展项目选择需求.高校女生对休闲体育的诉求主要体现在其参与项目的选择上,在参与调查的驻淮高校女生中,对项目的选择依据主观参与动机可以分为常用日常健身运动项目及非常用余暇项目两大类[3].
在第一类常用日常健身运动项目的调查中(见表2),使用首选项目对驻淮高校女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驻淮高校女生在常用的日常健身的休闲体育活动形式的选择中,多数倾向于对形体塑造具有一定作用的项目,且多选择伴以音乐的运动形式,尤其以形体训练、健美操及瑜伽等社会发展较为良好的项目为主,而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高校女生自身对于美的追求,这是出于女生日常的生活本性,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质,但这又是高校女生在休闲体育方式选择中的主导因素,因而在高校女生群体的休闲体育兴趣培养过程中应重点结合其“爱美”的特点[4].其次,在于高校在体育课教学中的引导.形体练习和瑜伽课程是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的相对盲点,高校女生群体对于其具有需求而又在实际的课程学习中无法实现,使得对于该项目的需求量大大提升.
表2 驻淮高校女生常用日常健身休闲体育首选项目选择(n=287)
而在第二类非常用余暇休闲项目的选择中(见表3),高校女生群体对于非常用余暇类休闲项目的选择中以棋牌类项目为首选,其次以新异项目为主(轮滑、野外生存、登山攀岩),而在新异项目的选择中又基于其安全性及开展场地的因素,因而对民族传统项目(如风筝运动等)的选择率较低.
表3 驻淮高校女生非常用余暇休闲项目首选项目选择(n=287)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女生对于休闲体育活动的主体选择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而主导其选择的主体原因在于其对于运动项目安全性及适用性的分析,在驻淮高校随机询问的女生中,其对于休闲体育项目的选择基于“安全”和“有趣”的基础上,还要求其应具有一定的“经济适用性”,即活动的成本不宜过高,占用的课余时间不宜过长.
(1)依据高校女生休闲体育方式选择的原则,突出活动重点.对于高校女生群体的休闲体育方式的引导中应注意其项目选择的原则.首先,要把握项目的安全性.在选择休闲的项目与方式中应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安全性摆在首要的位置,突出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杜绝一切不安全因素;其次,注意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的凸显.即在组织教学和活动的过程中根据高校女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效引导”,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升华,保证其个体的独特性能够彰显;第三,依据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活动中心,要在活动中提倡学生技能的习得,寓教于乐、寓教于思、寓教于行,不能单纯地抛开教师的引导,亦不能抛开学生有效的身体活动.
(2)根据高校体育场馆的现实情况,加大开放力度.依据高校女生参与休闲体育动机的分析,该群体对于“室内运动”的参与度极高,这就要求高校主体依据自身体育场馆的情况加大其对学生群体的开放力度,增强其场馆的使用率,客观上为高校女生参与休闲体育运动提供条件.
(3)依据高校女生休闲体育项目参与情况,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在休闲项目的选择和参与上,应使余暇体育参与积极的和大学体育课程相结合,既保证教师的有效引导,又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在组织教学和活动中应注意提升高校女生群体在其参与项目上兴趣的培养,抛弃以往的“目的性”和“灌输性”思维,增强目标群体在活动过程中的兴趣培养,采用多维的评价方式,促使高校女生提高其对于体育项目的主观接受性;同时,在项目的选择上应着重引导学生参与一些具有传统意义的活动项目,如风筝、空竹及气功等项目,以期起到一定的文化传承作用.此外,在对高校女生群体的引导中,教师还要注意集合“终身体育”概念的意义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灌输,使学生提升对于体育、尤其是余暇时间对于开展体育项目的选择上的主动性,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期促进高校女生群体对于休闲体育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1]郝光安.休闲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华筠.对高校女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3]张宏伟,沈辉.江苏省高校女生余暇体育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
[4]史燕,马云,罗建萍,等.高校女生体育意识及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