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心源性猝死及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解放军72433部队门诊部ACS并发SCD患者100例为研究组及同期住院的非SCD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行一般资料统计,统计其危险因素分布,针对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再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危险因素分布结果显示,左室射血分数(EF)<30.00%、脑钠肽(BNP)>30 000 U/L、持续性高血压、持续性心律失常、情绪刺激、过度劳累在两组中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相关因素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低EF值、持续性心律失常、持续性高血压、过度劳累、情绪刺激等对患者有影响(均P < 0.05),尤其是低EF值(OR = 9.07,P < 0.01)、持续性心律失常(OR = 6.12,P < 0.01)对患者的影响更为显著。 结论 针对相关危险因素,早期预防至关重要,应给予及时、有效的相应的护理干预,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症;心源性猝死;相关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5(a)-0045-03
Related factors analysi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ZHANG Ping
Department of Outpatient, the 72433 Troops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50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ed factor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nd improving the success rate of rescue. Methods 100 case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with sudden cardiac death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3 in Department of Outpatient, the 72433 Troops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100 cases without the SCD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chosen as control group. General statistics were done for the study objects, the distribution of risk factors were counted, then Logistic regression method was used on the multi-factor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in view of the related factors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sults The results for risk factors for distribution in two groups of research objects were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ces of distribution in the two groups including EF values < 30.00%, BNP > 30 000 U/L, durative arrhythmia, persistent hypertension, emotional stimuli, overwork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results of associated factors multi-factor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in observation group showed that, in the case of other conditions with equal, low EF value, durative arrhythmia, persistent hypertension, overwork, emotional stimuli we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all P < 0.05), especially the low EF value (OR = 9.07, P < 0.01), and the durative arrhythmia (OR = 6.12, P < 0.01). Conclusion In view of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early prevention is important, and it is right to give timely and effective correspond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reduce mortality.
[Key words]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Sudden cardiac death; Related factors; Analysis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进而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3]。其中在短时间内因心脏原因,如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等引起的自然死亡被称为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猝死往往是由各种心脏病所引起,而心脏病中冠心病所占比例超过一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ACS并发SCD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ACS患者发生SCD的相关因素,为临床上降低SCD发生率及其预防提供参考。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解放军72433部队门诊部ACS并发SCD患者100例为研究组及同期住院的非SCD患者10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有心血管疾病史,其中研究组患者经医生诊断为SCD。观察组男48例,女52例;年龄30~67岁,平均(59.62±10.0)岁;住院时间23~38 d,平均(30.3±7.1)d。对照组男50例,女50例;年龄28~69岁,平均(59.45±8.90)岁;住院时间21~36 d,平均(30.56±8.54)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平均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对象均排除肺栓塞、脑血管意外等非心血管疾病原因死亡。
1.2 纳入标准
1.2.1 研究组①影像学评估: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C)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及溃疡、夹层和血栓;血管内超声(IVUS)显示冠状动脉的结构、血流及病变异常,存在粥样硬化斑块;高分辨核磁共振(MRI)可见显示软性斑块;电子束CT可见定量斑块钙化。②症状:以心脏骤停为基础,出现症状后1 h内未预料的心脏原因死亡。突发意识丧失,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皮肤颜色苍白的或是大片发绀。③所有患者资料的获得均征得家属同意,并经伦理委员会通过。④均排除肺栓塞,脑血管意外等非心血管疾病原因死亡。
1.2.2 对照组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肺栓塞、心智异常等疾病者。
1.3 方法
对研究对象行一般资料统计,统计其危险因素分布,针对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再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其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自变量为临床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筛查的可能和SCD相关的危险因素,统计结果以OR表示其相对危险度。其中相关因素中的持续高血压状态定义为持续1周以上血压>18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室射血分数(EF)<30%定义为低EF,>30 000 U/L定义为高脑钠肽(BNP)。多因素赋值,是=1,否=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0.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EF<30.00%、BNP>30 000 U/L、持续性高血压、持续性心律失常、情绪刺激、过度劳累在两组中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观察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分析
对观察组患者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低EF值、持续性心律失常、持续性高血压、过度劳累、情绪刺激等对患者有显著影响(均P < 0.05),尤其是低EF值(OR = 9.07,P < 0.01)、持续性心律失常(OR = 6.12,P < 0.01)对患者的影响更为显著。见表2。
表2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注:OR<1为有利因素,OR>1为不利因素;BNP:脑钠肽;EF:左室射血分数
3 讨论
成人心脏原因瞬间死亡称SCD或心脏性猝死[4]。各学者对从症状出现至死亡的时间标准意见不一,有主张1、6、24 h以内者,也有报道将原发性心跳骤停者不进行复苏或复苏后未成活者定义为猝死。各种心脏病均可引起猝死,其中以冠心病最为多见[5]。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造成局部心肌电不稳定而产生致命性心律失常足猝死的主要原因。有文献报道,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心电图表现均可作为发生猝死的高危因素[6],且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猝死与非持续性窜性心动过速关系密切。
猝死常发生在凌晨至午间,由于此时段内交感神经活性异常升高,血压升高过快,心律加快,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使得心律失常,严重者进而导致猝死。高血压、吸烟、持续性心律失常、精神过度紧张、饮酒、过度劳累等都可能与猝死的发生有关[7-9]。本研究结果显示,EF<30.00%、BNP>30 000 U/L、持续性高血压、持续性心律失常、情绪刺激、过度劳累在两组中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低EF值、持续性心律失常、持续性高血压、过度劳累、情绪刺激等对患者有影响(均P < 0.05),尤其是低EF值(OR = 9.07,P < 0.01)、持续性心律失常(OR = 6.12,P < 0.01)对患者的影响更为显著,提示针对该类疾病患者的护理应严格观察记录血压、心率等,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尤其是进行过心肺复苏手术的患者。
猝死时间一般在1 h之内,而且猝死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早晨是猝死的高峰期。多数患者在猝死前都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其中以情绪激动触发猝死者较为多见,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切忌大喜、大怒、大悲等,并积极配合治疗可能引起猝死的心脏病[10]。当患者出现先兆症状时,尤其是频发或反复发作性室性早搏、缺血性ST段改变时,应重点观察冠心病以及先兆症状的患者,避免患者接触诱因,在早晨应加强监护,治疗时要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达到最佳诊疗效果。高血压、过度劳累等也是造成心源性猝死的不利因素,此时除了嘱咐患者戒烟、戒酒外,要鼓励患者自身不要过度劳累,以降低猝死的发生率。有学者指出,年龄对SCD的发生关系不大,但多数文献报道显示,猝死者平均年龄偏低,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病年龄在(55±15)岁[11-13]。随着年龄的增长,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的病死率逐步增加。本研究通过多次预回归分析发现,部分猝死者可能与高BNP有关,但差异不显著,且肾功能不全与SCD的发生不具有共性,最终未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中。
针对ACS患者SCD高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应加强基础疾病护理,密切注意患者的生活起居,做好预见性护理,同时控制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稳定血糖、减低血脂,行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另外重视在患者及家属中的健康教育,强调情绪、休息、饮食的重要性,戒烟、戒酒,改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加强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耐受力。针对老年患者,特别是护理心功能不全患者时更要提高警惕,确保各项急救措施顺利进行[14-15]。热情接待每位患者,消除其陌生感,对患者进行周到护理,针对患者情绪的波动,应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细致耐心地解答患者的问题,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照顾及强大的精神支持,稳定患者情绪,减轻患者有精神负担,嘱患者家属保持乐观情绪,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教育,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提高护理的能力。重要的是 告知患者要保持大小便通,一旦发生便秘往往会导致腹胀及直肠充气,反射性影响心率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当患者用力排便时,血压、心率及心脏负荷均升高明显,严重者可诱发急性左心衰竭而猝死[16-17]。饮食上,指导患者定时、定量、少量多餐,忌辛辣,避免暴饮暴食;给予易消化、高蛋白、高营养、高维生素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和粗纤维类。
[参考文献]
[1]宋韵.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5):147-148.
[2]张潇伊,贾三庆,吴永全,等.西拉普利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压力反射敏感性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18(z1):70.
[3]周齐艳,张水娥.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测定的临床意义[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5):768-770.
[4]于汶,温静霞,夏文菁,等.急诊PCI术后患者N-proBNP变化及其同预后关系[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6(6):667-669.
[5]宋维.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七)(急性冠脉综合症急症处置)[J].海南医学,2007,18(7):154-158.
[6]李珂.5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发病特点、危险因素与预防[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1):431-432.
[7]白庆秋.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征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猝死的相关性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3,21(14):46-47.
[8]周芸玲.急性冠脉综合症78例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5(6):78-80.
[9]段惠玲,童超.85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院前急救护理[J].健康必读,2012,11(2):144-145.
[10]邓涛,黄宏耀,谢明水,等.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61-62.
[11]武昊鹏,杨传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治疗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24-24.
[12]黄炫生,张励庭,刘卫其,等.老年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介入治疗远期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01-2303.
[13]刘朝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现代治疗进展[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2,18(2):80-87.
[14]唐黎欣,孙瑜.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42-43.
[15]徐晓义.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院前急救[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6):160.
[16]江汎,张忍发,杨瑞丰,等.中低强度体育锻炼对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2,33(11):77-79.
[17]李富国.院内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8):54-55.
(收稿日期:2014-02-21本文编辑:李继翔)
1.2 纳入标准
1.2.1 研究组①影像学评估: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C)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及溃疡、夹层和血栓;血管内超声(IVUS)显示冠状动脉的结构、血流及病变异常,存在粥样硬化斑块;高分辨核磁共振(MRI)可见显示软性斑块;电子束CT可见定量斑块钙化。②症状:以心脏骤停为基础,出现症状后1 h内未预料的心脏原因死亡。突发意识丧失,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皮肤颜色苍白的或是大片发绀。③所有患者资料的获得均征得家属同意,并经伦理委员会通过。④均排除肺栓塞,脑血管意外等非心血管疾病原因死亡。
1.2.2 对照组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肺栓塞、心智异常等疾病者。
1.3 方法
对研究对象行一般资料统计,统计其危险因素分布,针对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再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其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自变量为临床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筛查的可能和SCD相关的危险因素,统计结果以OR表示其相对危险度。其中相关因素中的持续高血压状态定义为持续1周以上血压>18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室射血分数(EF)<30%定义为低EF,>30 000 U/L定义为高脑钠肽(BNP)。多因素赋值,是=1,否=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0.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EF<30.00%、BNP>30 000 U/L、持续性高血压、持续性心律失常、情绪刺激、过度劳累在两组中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观察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分析
对观察组患者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低EF值、持续性心律失常、持续性高血压、过度劳累、情绪刺激等对患者有显著影响(均P < 0.05),尤其是低EF值(OR = 9.07,P < 0.01)、持续性心律失常(OR = 6.12,P < 0.01)对患者的影响更为显著。见表2。
表2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注:OR<1为有利因素,OR>1为不利因素;BNP:脑钠肽;EF:左室射血分数
3 讨论
成人心脏原因瞬间死亡称SCD或心脏性猝死[4]。各学者对从症状出现至死亡的时间标准意见不一,有主张1、6、24 h以内者,也有报道将原发性心跳骤停者不进行复苏或复苏后未成活者定义为猝死。各种心脏病均可引起猝死,其中以冠心病最为多见[5]。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造成局部心肌电不稳定而产生致命性心律失常足猝死的主要原因。有文献报道,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心电图表现均可作为发生猝死的高危因素[6],且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猝死与非持续性窜性心动过速关系密切。
猝死常发生在凌晨至午间,由于此时段内交感神经活性异常升高,血压升高过快,心律加快,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使得心律失常,严重者进而导致猝死。高血压、吸烟、持续性心律失常、精神过度紧张、饮酒、过度劳累等都可能与猝死的发生有关[7-9]。本研究结果显示,EF<30.00%、BNP>30 000 U/L、持续性高血压、持续性心律失常、情绪刺激、过度劳累在两组中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低EF值、持续性心律失常、持续性高血压、过度劳累、情绪刺激等对患者有影响(均P < 0.05),尤其是低EF值(OR = 9.07,P < 0.01)、持续性心律失常(OR = 6.12,P < 0.01)对患者的影响更为显著,提示针对该类疾病患者的护理应严格观察记录血压、心率等,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尤其是进行过心肺复苏手术的患者。
猝死时间一般在1 h之内,而且猝死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早晨是猝死的高峰期。多数患者在猝死前都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其中以情绪激动触发猝死者较为多见,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切忌大喜、大怒、大悲等,并积极配合治疗可能引起猝死的心脏病[10]。当患者出现先兆症状时,尤其是频发或反复发作性室性早搏、缺血性ST段改变时,应重点观察冠心病以及先兆症状的患者,避免患者接触诱因,在早晨应加强监护,治疗时要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达到最佳诊疗效果。高血压、过度劳累等也是造成心源性猝死的不利因素,此时除了嘱咐患者戒烟、戒酒外,要鼓励患者自身不要过度劳累,以降低猝死的发生率。有学者指出,年龄对SCD的发生关系不大,但多数文献报道显示,猝死者平均年龄偏低,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病年龄在(55±15)岁[11-13]。随着年龄的增长,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的病死率逐步增加。本研究通过多次预回归分析发现,部分猝死者可能与高BNP有关,但差异不显著,且肾功能不全与SCD的发生不具有共性,最终未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中。
针对ACS患者SCD高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应加强基础疾病护理,密切注意患者的生活起居,做好预见性护理,同时控制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稳定血糖、减低血脂,行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另外重视在患者及家属中的健康教育,强调情绪、休息、饮食的重要性,戒烟、戒酒,改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加强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耐受力。针对老年患者,特别是护理心功能不全患者时更要提高警惕,确保各项急救措施顺利进行[14-15]。热情接待每位患者,消除其陌生感,对患者进行周到护理,针对患者情绪的波动,应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细致耐心地解答患者的问题,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照顾及强大的精神支持,稳定患者情绪,减轻患者有精神负担,嘱患者家属保持乐观情绪,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教育,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提高护理的能力。重要的是 告知患者要保持大小便通,一旦发生便秘往往会导致腹胀及直肠充气,反射性影响心率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当患者用力排便时,血压、心率及心脏负荷均升高明显,严重者可诱发急性左心衰竭而猝死[16-17]。饮食上,指导患者定时、定量、少量多餐,忌辛辣,避免暴饮暴食;给予易消化、高蛋白、高营养、高维生素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和粗纤维类。
[参考文献]
[1]宋韵.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5):147-148.
[2]张潇伊,贾三庆,吴永全,等.西拉普利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压力反射敏感性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18(z1):70.
[3]周齐艳,张水娥.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测定的临床意义[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5):768-770.
[4]于汶,温静霞,夏文菁,等.急诊PCI术后患者N-proBNP变化及其同预后关系[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6(6):667-669.
[5]宋维.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七)(急性冠脉综合症急症处置)[J].海南医学,2007,18(7):154-158.
[6]李珂.5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发病特点、危险因素与预防[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1):431-432.
[7]白庆秋.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征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猝死的相关性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3,21(14):46-47.
[8]周芸玲.急性冠脉综合症78例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5(6):78-80.
[9]段惠玲,童超.85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院前急救护理[J].健康必读,2012,11(2):144-145.
[10]邓涛,黄宏耀,谢明水,等.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61-62.
[11]武昊鹏,杨传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治疗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24-24.
[12]黄炫生,张励庭,刘卫其,等.老年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介入治疗远期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01-2303.
[13]刘朝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现代治疗进展[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2,18(2):80-87.
[14]唐黎欣,孙瑜.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42-43.
[15]徐晓义.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院前急救[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6):160.
[16]江汎,张忍发,杨瑞丰,等.中低强度体育锻炼对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2,33(11):77-79.
[17]李富国.院内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8):54-55.
(收稿日期:2014-02-21本文编辑:李继翔)
1.2 纳入标准
1.2.1 研究组①影像学评估: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C)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及溃疡、夹层和血栓;血管内超声(IVUS)显示冠状动脉的结构、血流及病变异常,存在粥样硬化斑块;高分辨核磁共振(MRI)可见显示软性斑块;电子束CT可见定量斑块钙化。②症状:以心脏骤停为基础,出现症状后1 h内未预料的心脏原因死亡。突发意识丧失,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皮肤颜色苍白的或是大片发绀。③所有患者资料的获得均征得家属同意,并经伦理委员会通过。④均排除肺栓塞,脑血管意外等非心血管疾病原因死亡。
1.2.2 对照组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肺栓塞、心智异常等疾病者。
1.3 方法
对研究对象行一般资料统计,统计其危险因素分布,针对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再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其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自变量为临床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筛查的可能和SCD相关的危险因素,统计结果以OR表示其相对危险度。其中相关因素中的持续高血压状态定义为持续1周以上血压>18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室射血分数(EF)<30%定义为低EF,>30 000 U/L定义为高脑钠肽(BNP)。多因素赋值,是=1,否=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0.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EF<30.00%、BNP>30 000 U/L、持续性高血压、持续性心律失常、情绪刺激、过度劳累在两组中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观察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分析
对观察组患者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低EF值、持续性心律失常、持续性高血压、过度劳累、情绪刺激等对患者有显著影响(均P < 0.05),尤其是低EF值(OR = 9.07,P < 0.01)、持续性心律失常(OR = 6.12,P < 0.01)对患者的影响更为显著。见表2。
表2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注:OR<1为有利因素,OR>1为不利因素;BNP:脑钠肽;EF:左室射血分数
3 讨论
成人心脏原因瞬间死亡称SCD或心脏性猝死[4]。各学者对从症状出现至死亡的时间标准意见不一,有主张1、6、24 h以内者,也有报道将原发性心跳骤停者不进行复苏或复苏后未成活者定义为猝死。各种心脏病均可引起猝死,其中以冠心病最为多见[5]。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造成局部心肌电不稳定而产生致命性心律失常足猝死的主要原因。有文献报道,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心电图表现均可作为发生猝死的高危因素[6],且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猝死与非持续性窜性心动过速关系密切。
猝死常发生在凌晨至午间,由于此时段内交感神经活性异常升高,血压升高过快,心律加快,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使得心律失常,严重者进而导致猝死。高血压、吸烟、持续性心律失常、精神过度紧张、饮酒、过度劳累等都可能与猝死的发生有关[7-9]。本研究结果显示,EF<30.00%、BNP>30 000 U/L、持续性高血压、持续性心律失常、情绪刺激、过度劳累在两组中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低EF值、持续性心律失常、持续性高血压、过度劳累、情绪刺激等对患者有影响(均P < 0.05),尤其是低EF值(OR = 9.07,P < 0.01)、持续性心律失常(OR = 6.12,P < 0.01)对患者的影响更为显著,提示针对该类疾病患者的护理应严格观察记录血压、心率等,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尤其是进行过心肺复苏手术的患者。
猝死时间一般在1 h之内,而且猝死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早晨是猝死的高峰期。多数患者在猝死前都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其中以情绪激动触发猝死者较为多见,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切忌大喜、大怒、大悲等,并积极配合治疗可能引起猝死的心脏病[10]。当患者出现先兆症状时,尤其是频发或反复发作性室性早搏、缺血性ST段改变时,应重点观察冠心病以及先兆症状的患者,避免患者接触诱因,在早晨应加强监护,治疗时要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达到最佳诊疗效果。高血压、过度劳累等也是造成心源性猝死的不利因素,此时除了嘱咐患者戒烟、戒酒外,要鼓励患者自身不要过度劳累,以降低猝死的发生率。有学者指出,年龄对SCD的发生关系不大,但多数文献报道显示,猝死者平均年龄偏低,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病年龄在(55±15)岁[11-13]。随着年龄的增长,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的病死率逐步增加。本研究通过多次预回归分析发现,部分猝死者可能与高BNP有关,但差异不显著,且肾功能不全与SCD的发生不具有共性,最终未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中。
针对ACS患者SCD高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应加强基础疾病护理,密切注意患者的生活起居,做好预见性护理,同时控制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稳定血糖、减低血脂,行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另外重视在患者及家属中的健康教育,强调情绪、休息、饮食的重要性,戒烟、戒酒,改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加强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耐受力。针对老年患者,特别是护理心功能不全患者时更要提高警惕,确保各项急救措施顺利进行[14-15]。热情接待每位患者,消除其陌生感,对患者进行周到护理,针对患者情绪的波动,应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细致耐心地解答患者的问题,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照顾及强大的精神支持,稳定患者情绪,减轻患者有精神负担,嘱患者家属保持乐观情绪,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教育,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提高护理的能力。重要的是 告知患者要保持大小便通,一旦发生便秘往往会导致腹胀及直肠充气,反射性影响心率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当患者用力排便时,血压、心率及心脏负荷均升高明显,严重者可诱发急性左心衰竭而猝死[16-17]。饮食上,指导患者定时、定量、少量多餐,忌辛辣,避免暴饮暴食;给予易消化、高蛋白、高营养、高维生素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和粗纤维类。
[参考文献]
[1]宋韵.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5):147-148.
[2]张潇伊,贾三庆,吴永全,等.西拉普利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压力反射敏感性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18(z1):70.
[3]周齐艳,张水娥.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测定的临床意义[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5):768-770.
[4]于汶,温静霞,夏文菁,等.急诊PCI术后患者N-proBNP变化及其同预后关系[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6(6):667-669.
[5]宋维.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七)(急性冠脉综合症急症处置)[J].海南医学,2007,18(7):154-158.
[6]李珂.5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发病特点、危险因素与预防[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1):431-432.
[7]白庆秋.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征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猝死的相关性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3,21(14):46-47.
[8]周芸玲.急性冠脉综合症78例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5(6):78-80.
[9]段惠玲,童超.85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院前急救护理[J].健康必读,2012,11(2):144-145.
[10]邓涛,黄宏耀,谢明水,等.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61-62.
[11]武昊鹏,杨传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治疗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24-24.
[12]黄炫生,张励庭,刘卫其,等.老年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介入治疗远期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01-2303.
[13]刘朝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现代治疗进展[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2,18(2):80-87.
[14]唐黎欣,孙瑜.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42-43.
[15]徐晓义.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院前急救[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6):160.
[16]江汎,张忍发,杨瑞丰,等.中低强度体育锻炼对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2,33(11):77-79.
[17]李富国.院内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8):54-55.
(收稿日期:2014-02-21本文编辑:李继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