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区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土地利用变化与效率分析

2014-08-08 11:26卞莹莹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农户

卞莹莹

摘要:选取宁夏典型移民示范区银川永宁县的闽宁镇为研究区域,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的方法,在划分农户的生计方式的基础上,对不同生计方式下农户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计方式下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用地效率之间呈显著差异。表现为纯农户种植结构单一,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非农户种植结构单一,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兼业户的种植结构复杂。兼业户和非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高于纯农户。比较3种土地利用方式,发现纯农户所获得的收益最高。农业兼业化现象,使得农户对农业的投入减少和农业管理弱化。

关键词:农户;生计类型;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S15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8-1950-05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of Farmers and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ies in Ecological Migration Area

BIAN Ying-ying

(Agricultural College,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China)

Abstract: Minning town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and the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farmers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and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ure agriculture households planting structure was single. Food crops were mainly planted. The agriculture-dependent households planting structure was single and cash crops were mainly planted. The off-farm dependent households planting structure was complex. The agriculture-dependent household and the off-farm dependent households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ure agriculture households. Comparing three types of land use patterns, the pure agriculture households obtained the highest land revenue. Because of getting continuously involved in non-agricultural sectors, farmers reduced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Key words: farmers; livelihood strategies;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生计多样化与土地利用之间的联系[1-7]。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农户生计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不论是农业活动还是非农活动,都不可避免地会在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上产生竞争,从而影响土地的利用效率。另有些学者认为,非农活动增加了农户的总收入,促使其有足够多的资本和更大的可能性去增加土地投入[8],有助于土地集约利用、技术与品种的采用[9]。因此,研究生态移民区不同生计方式下农户的土地利用变化与效率,有助于揭示农户生计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了解农户如何根据自身土地的现实情况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增加收入。为进一步拓宽该地区移民收入的增收渠道,完善针对移民村制定主要产业的后续配套政策和措施提供重要依据,为移民村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1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位于贺兰山风口地带,这里气候干旱,土层浅,沙质土地,地表干燥[10]。主要居住着从西吉县搬迁移民来的贫困户,全镇国土面积5 600 hm2,其中耕地面积2 446.67 hm2,下辖福宁村、木兰村、武河村、园艺村和玉海村5个行政村,共有68个村民小组,6 583户农户。该镇从吊庄移民村发展成生态移民示范区,该地区农户已初步形成了适合当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1.2研究方法

首先,从永宁县相关部门收集自然、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然后进行农户调查以获取相关数据。样本的选择依据平均分布和具有代表性的原则,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2012年6月、10月,在每个自然村选取10~15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农户家庭67户,收回有效问卷51份,有效问卷率76.1%。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成员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②耕地的投入产出情况(包括耕地面积、类型,作物种类、产量,施肥情况等);③外出务工情况(包括务工地点、职业类型、工作时间、工资收入等)。

1.3数据处理

1.3.1农户生计方式划分按照非农户化程度及农户生计多样化的差异,综合已有农户类型划分的研究成果[11],利用农户兼业程度(非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 对农户进行分类。具体标准是:非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少于10%的农户为纯农户,介于10%~50%的为兼业户,50%以上的为非农户[12]。

1.3.2生计多样化指数生计多样化指数用于描述农户生计多元化程度。根据农户从事生计活动的种类,将农户从事的每种生计活动赋值为1,如果农户从事养殖业、种植业两种生计活动,则其生计多样化指数值赋2[13]。

D=(d1+d2+…+dn)/n

式中,di为第i个农户的生计多样化指数,n为该区的农户个数,D为该地区的生计多样指数。

1.3.3复种指数复种指数是衡量耕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的基础性指标。

MCI=AS/AC×100%

式中,MCI指耕地复种指数(%),AS指全年作物总播种面积(hm2),AC指总耕地面积(hm2)[14]。

2结果与分析

2.1农户的生计方式

根据调查资料,将农户从事的生计活动划分为种植、养殖、打工、运输、经商、在企事业单位任职等,其中种植、养殖属于农业活动,其他为非农业活动。按照农户兼业化程度,划分纯农户15户,非农户15户,兼业户21户。

按照兼业户、非农户、纯农户的顺序,生计多样化指数逐渐减小。纯农户主要从事建筑业,非农户主要打零工,兼业户打零工、做生意的较多(表1)。

调查分析,随着年龄的增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会逐渐增多。非农户家庭成员受教育的时间最短,月收入最高、工作时间最短。兼业户受教育时间最长,工作时间多于非农户,打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65.24%。纯农户,每户有1.71人外出打工,工作的时间最长,但是打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不足50%,受教育时间介于非农户和兼业户之间(图1)。

2.2农户种植结构的变化

近年来,纯农户的种植结构变化明显,种植枸杞的比例不断升高,种植玉米比例维持稳定。枸杞采摘期长,农户将晾晒后的果实分成不同等级,价格最高可卖80元/kg,经济收益较高。2010年该类农户多采用小麦套种玉米的方式,但2012年已基本不采用该种种植方式(图2)。纯农户一般维持稳定的粮食作物比例,只在短期内适当种植可取得较高经济收益的作物,种植结构较单一。但会伴随着某种经济作物收益的增加,逐渐加大该种作物的种植比例。

而兼业户种植结构较复杂,除种植小麦、玉米、枸杞外,还有的种了酿酒葡萄、胡麻和油葵等。该类农户的玉米种植比例始终保持在种植面积的50%以上。枸杞比例在增加,2012年为19.35%。由于政策影响,2012年酿酒葡萄种植比例增加到0.27%(图3)。兼业户种植结构复杂,他们愿意尝试种植从未种过的经济作物。

非农户种植结构简单,酿酒葡萄是主要种植的作物。2010年种植比例为72%,到2012年为100%(图4)。非农户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增加了农作物生产的机会成本。

2.3农户对土地的物资投入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投入主要包括种子、肥料、农药、地膜、农业机械以及农业技术等,将这些物资投入转化成货币的形式以便于比较。

从2010年到2012年,纯农户和非农户对土地的物资投入在逐年下降,一方面是由于种子、肥料、农药等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由于酿酒葡萄遭遇病虫害侵袭,非农户停止了对其的物质投入。兼业户由于增加了枸杞和酿酒葡萄的种植面积而增加了物资投入(表2)。由于兼业户的家庭收入是3种农户中最高的,因此他们会加大对土地的投入,以获得更多的产出。

2.4农户对土地的劳动力投入

被调查的农户家庭中,所有的男性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因为农业生产效率相对低下,故妇女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老人和孩子作为补充劳动力。农户更多的是采用雇佣机械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农业生产机械化使农户对土地的劳动力投入逐年在减少。2012年各种生计方式下农户对土地的劳动力投入只相当于2010年的1/4。耕地相邻的农户一起雇佣拖拉机播种和收割,来分摊雇佣的费用,较大程度地降低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成本投入。

2.5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纯农户的复种指数在下降,而兼业户的复种指数在上升,这些农户不但将自家的耕地全部种满,往往还租种他人的土地。非农户的复种指数在一度上升后又下降到2012年的1.00(表3)。

纯农户的土地经营面积相对稳定,该类农户的家庭收入主要是来源于农业生产,他们只有在保证土地经营规模的前提下才有稳定的家庭收入。非农户的土地经营面积增加,他们愿意把大量资金投入到高产作物上。而兼业户的种植规模变化较大,主要是因为该类农户会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配置土地资源,调整种植结构。研究区内土地流转现象虽已发生,但流转的规模和数量都不大,致使不同生计方式下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动。

2.6农户的土地收益分析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其投入指标可以用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数量来表征[15]。用“农户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量”来表示劳动力投入,包括在翻地、播种、施肥和农药以及收获和其他田间管理任务上花费的时间;用农户拥有的耕地数量表示土地投入;用农业支出表示对土地的资本投入,主要包括农药、化肥、种子、农业机械支出、灌溉以及其他日常的服务等;产出指标用农业总产出表示。

经过总结比较发现,纯农户2011年的土地产出最高;兼业型农户的土地产出逐年升高;非农户的土地产出逐年下降。2010-2012年随时间的推移农户土地的平均收益在增加。非农户成亏损的状态,只是亏损的程度在逐渐减轻;而兼业户在由亏损转为盈利;纯农户一直成盈利(表4)。

3结论与讨论

3.1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

纯农户很少转让、转租自己的土地,他们对土地投入的劳动力最多。对土地的物资投入力度介于兼业户和非农户之间。这类农户通常种植收成较稳定的作物,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超过土地面积的50%;非农户会包租他人的土地,以提高土地的经济收益。由于家中劳动力缺乏,他们对土地的劳动力投入最少。但他们会根据收入多少,不断地调整对土地的物资投入额度。这些农户选择种植经济作物的面积往往超过耕地总面积的50%,种植结构较单一;而兼业户则会根据家庭的需要不断改变种植作物的种类,一般不轻易尝试新的作物,以种植稳定收成的传统作物为主,这类农户获得的土地收益最多。比较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地收益发现,纯农户所获得的净收益最高。

3.2农户兼业化与土地利用效率

随着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兼业收入已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地稀缺而劳动力富余的情况下,农户会通过加大化肥投入量等方式来弥补土地资源的不足,而当农户非农工作时间提高时,就会出现农户降低生产资料投入的现象[16]。农户兼业化对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选择影响较为显著,不同类型农户对土地的投入行为、施肥行为、土地利用程度、土地经营规模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上说,农户的兼业行为会对土地的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施肥数量、土地利用程度等产生负面的影响,其中非农户的表现最为明显。

3.3土地利用行为与土地利用效率

不同的土地利用行为导致土地的利用效率存在着差异,从差异大小来讲,兼业农户略大于纯农户,并且二者都远远大于非农户。这说明农户适当进行兼业经营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当兼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土地的利用效率。从土地利用效率来看,兼业户在土地利用效率方面远远高于其他两种类型的农户。因此,在广大农村地区应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将闲置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转移到专业农户手中,实现规模经营,尽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通过研究还发现,不同生计方式下农户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用地效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非农化程度最低”的纯农户和“非农化程度最高”的非农户的种植结构单一,兼业户和非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高于纯农户。由于距离城市较近,乡镇经济重心向非农产业转移,对农业的投入减少,农业管理弱化,并出现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等现象。政府的强制性种植措施未能与农户的经济利益相挂钩,使务农效率降低,部分农民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在土地利用方面,耕地面积减少甚至严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因农业生产的经济收益低也导致存在对土地“圈而不用”浪费闲置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BARROW C J, HICHAM H. Two complimentary and integrated land uses of the western High Atlas Mountains, Morocco: The potential for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J]. Applied Geography, 2000, 20∶369-394.

[2] ELLIS F, MODE N. Livelihoods and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in Tanzania [J]. World Development, 2003, 31(8):1367-1384.

[3] HOLDEN S, SHIFERAW B, PENDER J. Non-farm income, household welfare, and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in a less-favoured area in the Ethiopian highlands[J]. Food Policy, 2004, 29:369-392.

[4] EIJA SOINI. Land use change patterns and livelihood dynamics on the slopes of Mt. Kilimanjaro, Tanzania [J]. Agricultural Systems,2005,85:306-323.

[5] GINA KOCZBERSKI, GEORGE N C. Making a living: Land pressures and changing livelihood strategies among oil palmsettlers in Papua New Guinea [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5, 85:324-339.

[6] MCCUSKER B, CARR E R. The co-production of livelihoods and land use change [J]. Geoforum,2006,37(5):790-804.

[7] BRADSTOCK A. Land reform and livelihoods in South Africa's Northern Cape Province[J]. Land Use Policy,2006,23(3):247-259.

[8] PENDER J. Development pathways for hillsides and highlands: Some lessons from Central America and East Africa [J]. Food Policy,2004,29:339-367.

[9] RANSOM J K, PAUDYAL K, ADHIKARI K. Adoption of improved maize varieties in the hills of Nepal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29(3):299-305.

[10] 刘秉儒,宋乃平,杨新国.荒漠草原区农户和社区自愿参与土地退化防治行动机制构建——以贺兰山东麓生态移民村为例[J]. 生态经济,2011(3):34-36.

[11] 阎建忠,卓仁贵,谢德体,等.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三峡库区典型村的实证研究[J].地理学报,2009,6(2):221-223.

[12] 陈晓红.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兼业及其因素分析[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0):90-94.

[13] 阎建忠,吴莹莹,张镱锂,等.青藏高原东部样带农牧民生计的多样化[J].地理学报,2009,6(2):221-223.

[14] 金姝兰,徐彩球,潘华华.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4):201-204.

[15] 赵芝俊,张杜梅.近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6(3):4-12.

[16] 李庆,林光华,何军.农民兼业化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数据的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27-32.

(责任编辑罗亚军)

[2] ELLIS F, MODE N. Livelihoods and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in Tanzania [J]. World Development, 2003, 31(8):1367-1384.

[3] HOLDEN S, SHIFERAW B, PENDER J. Non-farm income, household welfare, and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in a less-favoured area in the Ethiopian highlands[J]. Food Policy, 2004, 29:369-392.

[4] EIJA SOINI. Land use change patterns and livelihood dynamics on the slopes of Mt. Kilimanjaro, Tanzania [J]. Agricultural Systems,2005,85:306-323.

[5] GINA KOCZBERSKI, GEORGE N C. Making a living: Land pressures and changing livelihood strategies among oil palmsettlers in Papua New Guinea [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5, 85:324-339.

[6] MCCUSKER B, CARR E R. The co-production of livelihoods and land use change [J]. Geoforum,2006,37(5):790-804.

[7] BRADSTOCK A. Land reform and livelihoods in South Africa's Northern Cape Province[J]. Land Use Policy,2006,23(3):247-259.

[8] PENDER J. Development pathways for hillsides and highlands: Some lessons from Central America and East Africa [J]. Food Policy,2004,29:339-367.

[9] RANSOM J K, PAUDYAL K, ADHIKARI K. Adoption of improved maize varieties in the hills of Nepal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29(3):299-305.

[10] 刘秉儒,宋乃平,杨新国.荒漠草原区农户和社区自愿参与土地退化防治行动机制构建——以贺兰山东麓生态移民村为例[J]. 生态经济,2011(3):34-36.

[11] 阎建忠,卓仁贵,谢德体,等.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三峡库区典型村的实证研究[J].地理学报,2009,6(2):221-223.

[12] 陈晓红.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兼业及其因素分析[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0):90-94.

[13] 阎建忠,吴莹莹,张镱锂,等.青藏高原东部样带农牧民生计的多样化[J].地理学报,2009,6(2):221-223.

[14] 金姝兰,徐彩球,潘华华.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4):201-204.

[15] 赵芝俊,张杜梅.近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6(3):4-12.

[16] 李庆,林光华,何军.农民兼业化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数据的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27-32.

(责任编辑罗亚军)

[2] ELLIS F, MODE N. Livelihoods and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in Tanzania [J]. World Development, 2003, 31(8):1367-1384.

[3] HOLDEN S, SHIFERAW B, PENDER J. Non-farm income, household welfare, and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in a less-favoured area in the Ethiopian highlands[J]. Food Policy, 2004, 29:369-392.

[4] EIJA SOINI. Land use change patterns and livelihood dynamics on the slopes of Mt. Kilimanjaro, Tanzania [J]. Agricultural Systems,2005,85:306-323.

[5] GINA KOCZBERSKI, GEORGE N C. Making a living: Land pressures and changing livelihood strategies among oil palmsettlers in Papua New Guinea [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5, 85:324-339.

[6] MCCUSKER B, CARR E R. The co-production of livelihoods and land use change [J]. Geoforum,2006,37(5):790-804.

[7] BRADSTOCK A. Land reform and livelihoods in South Africa's Northern Cape Province[J]. Land Use Policy,2006,23(3):247-259.

[8] PENDER J. Development pathways for hillsides and highlands: Some lessons from Central America and East Africa [J]. Food Policy,2004,29:339-367.

[9] RANSOM J K, PAUDYAL K, ADHIKARI K. Adoption of improved maize varieties in the hills of Nepal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29(3):299-305.

[10] 刘秉儒,宋乃平,杨新国.荒漠草原区农户和社区自愿参与土地退化防治行动机制构建——以贺兰山东麓生态移民村为例[J]. 生态经济,2011(3):34-36.

[11] 阎建忠,卓仁贵,谢德体,等.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三峡库区典型村的实证研究[J].地理学报,2009,6(2):221-223.

[12] 陈晓红.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兼业及其因素分析[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0):90-94.

[13] 阎建忠,吴莹莹,张镱锂,等.青藏高原东部样带农牧民生计的多样化[J].地理学报,2009,6(2):221-223.

[14] 金姝兰,徐彩球,潘华华.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4):201-204.

[15] 赵芝俊,张杜梅.近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6(3):4-12.

[16] 李庆,林光华,何军.农民兼业化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数据的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27-32.

(责任编辑罗亚军)

猜你喜欢
土地利用变化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