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从义+李金忠+雷晓中+朱勇夫+李圣华+朱代宏+官章全+郑培昌+
摘要: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毛李镇1.76 hm2的低洼稻田中进行了“再生中稻(Oryza sativa L.)与黄颡鱼(Pseudobagrusfulvidraco Richardson)”耦合养殖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第一茬稻谷和第二茬稻谷总产量19 668 kg,平均产量11 175 kg/hm2,两茬稻谷产量高于普通中稻种植水平,共收获黄颡鱼1 364 kg,平均产量775 kg/hm2,平均纯利润15 265.90元/hm2,投产比达1∶2.6。
关键词:再生中稻(Oryza sativa L.);黄颡鱼(Pseudobagrusfulvidraco Richardson);耦合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8-1854-03
Coupling Aquaculture Technology of the “Middle Season Rice-Yellow Cartfish”
ZHANG Cong-yi1,LI Jin-zhong1,LEI Xiao-zhong1,ZHU Yong-fu1,LI Sheng-hua1,ZHU Dai-hong2,
GUAN Zhang-quan2,ZHENG Pei-chang3
(1. Hubei Institute of Frishery Science,Wuhan 430071,China;2.Jingmen Insitute of Frishery Science in Hubei province,Jingmen 448000, Hubei,China;3.Shayang County Pei-chang Rice Shrimp Aquaculture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n Hubei Province,Shayang 448257,Hubei,China)
Abstract: Middle season rice-Yellow cartfish farming coupling technology was conducted on annular groove along the sides of 1.76 hm2low-lying rice fields in Maoli town, Shayang county, Jingmen city of Hubei province. The total output of the first crop and the second crop was 19 668 kg, with the average of 11 175 kg/hm2. The yield of two crop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iddle season rice. The output of yellow cartfish was 1 364 kg with the average of 775 kg/hm2. The average net income was 15 265.90 yuan/hm2 and the ratio of investment was 1∶2.6.
Key words: middle-season rice; yellow cartfish; coupling aquaculture technology
黄颡鱼(Pseudobagrusfulvidraco Richardson)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川、湖泊、沟渠等水域中,是一种小型优质名贵经济鱼类,在湖北市场深受欢迎。大规格的鲜活黄颡鱼供不应求,人工养殖发展较快,养殖效益也十分显著。湖北省水稻(Oryza sativa L.)耕作面积3 600万hm2,其中中稻面积约1 000万hm2。在不影响中稻种植的前提下,在稻田中进行适当田间改造后,鱼类养殖能增加水产品的收入,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十分明显,是广大稻农致富的一条好途径。2013年,课题组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毛李镇高兴村1.76 hm2的低洼稻田中进行了“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技术试验,共产稻谷19 668 kg,平均产量11 175 kg/hm2;共产黄颡鱼1 364 kg,黄颡鱼平均增收775 kg/hm2,种养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十分明显,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试验黄颡鱼购自于荆门市漳和水产繁育中心,苗种规格为12.5~16.7 g/尾。栽种稻谷品种为丰两香Ⅰ号再生中稻,该品种茎秆较粗、再生能力强、生育期适中、产量稳定、品质优良,是湖北省荆州和荆门地区再生稻种植的主要品种。“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技术试验稻田面积1.76 hm2,稻田地势较低,每年只种一季中稻后即被雨水自行浸泡,当地称之为冬泡田[1-4]。
1.2试验方法
1.2.1稻田工程建设沿稻田四周开挖环形沟,环形沟宽2.0 m、深1.5 m,沟壁与沟底面呈60°倾斜,所挖土方用以加高、加固稻田田埂。在靠近主干道的环形沟一边预埋上水泥函管,方便农业机械进出和操作。在稻田进水口渠首安装有双层过滤网,第一道网目20目,第二道网目40目,防止野杂鱼、敌害生物和杂物进入稻田;排水函口安装有铁丝防逃网,防止黄颡鱼顺水流逃逸[5-9]。
1.2.2黄颡鱼苗种投放试验黄颡鱼为购自荆门市漳和水产繁育中心的大规格越冬苗种[5,9],苗种规格为12.5~16.7 g/尾,2013年3月12日一次性投放黄颡鱼187 kg,平均106.25 kg/hm2。黄颡鱼苗种在装运前2 d开始停食,进行了拉网集中锻炼两次。苗种体形匀称,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没有伤病。苗种供应单位离试验稻田约50 km,运输时间1.5 h,运输采用活鱼车加气泵曝气增氧,投放时死亡不足20尾,运输成活率接近100%。
黄颡鱼苗种在运抵试验稻田后,先把彩条布沉入稻田环形沟中,形成一个临时的“容器”,在计算了彩条布中的水体体积,测量稻田水温19 ℃后,将鱼苗放入,再加入NaCl,制成3%的NaCl溶液浸泡6 min后,撤除彩条布。
1.2.3稻谷栽插2013年6月5日开始整田,6月7日插秧工作完成。稻谷在种植之前,先缓缓降低稻田中的水位,使黄颡鱼全部进入环形沟中后,再将田面与环形沟交界处人工垒起一道小埂,防止机械整田时泥浆进入环形沟,影响黄颡鱼的成活[2,3,5,8,9]。种植的稻谷品种为丰两香Ⅰ号再生中稻,栽插的原则是宽行窄株、沟边密植,株行距为16.7 cm×26.7 cm,每穴插2~3粒谷苗;在靠近环形沟的边界区,可充分利用边界效应的边行优势,适当密植,株行距为16.7 cm×20.0 cm。
1.2.4日常管理
1)田间管理。稻田在秧苗栽插前要施足基肥,以农家肥为主。在秧苗正桩后要及时人工铲去田块与环形沟之间的小埂,并适时加注田水,让黄颡鱼进入稻田活动和觅食。晒田时要注意每天适当向环形沟中补充新水;追肥时采用分片施肥的方法;在2013年7月8日和7月20日共用药两次,喷施药物为“康宽”。稻谷喷药时了加深稻田水位,喷药均在晴天上午进行,喷施时喷嘴向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与普通中稻管理相同[4,5,10,11]。
2)黄颡鱼的管理。黄颡鱼的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稻田水质管理和饲料投喂管理两方面。秧苗插完后,需1周左右才能加深水位,这期间要注意防止环形沟中的黄颡鱼缺氧死亡,采用向环形沟中边排边灌的方法,保持每天加注新水一次,在稻谷晒田时也同样操作;稻谷喷施药物时适当加深水位。黄颡鱼苗下田后,于2013年3月24日水温达到22 ℃时开始投喂黄颡鱼专用膨化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3%,从5月开始夹杂投喂豆粕,一旦发现有剩饵,第二天即减少投喂量,投饲点分设在稻田南北两条沟中间处。整个养殖期共投喂配合饲料240 kg,豆粕322 kg[1,3,5,8,9]。
2结果与分析
2013年8月19日收割第一茬稻谷,共产稻谷16 209.6 kg,平均产量9 210 kg/hm2;10月27日收割第二茬稻谷,共产稻谷3 458.4 kg,平均产量1 965 kg/hm2; 8月28日,抽查测量黄颡鱼平均规格达到60 g/尾;9月19日,抽查测量黄颡鱼平均规格为62 g/尾,个体增重不明显;9月21日,将水排干,共收货黄颡鱼1 364 kg,平均产量775 kg/hm2,最大个体97 g/尾,最小个体39 g/尾。黄颡鱼与稻谷的收获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技术再生两茬稻谷总量19 668 kg,平均产量11 175 kg/hm2,单产高于普通中稻种植产量;第二茬稻谷的售价也较第一茬稻谷的售价高,虽然产量只占全年度的17.58%,但在稻谷全年度的收益中即占到了总收益的24.39%。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黄颡鱼平均单产达到775 kg/hm2,总利润26 868.00元,平均纯利润为15 265.91元/hm2(总收入43 648.00元减总成本16 780.00元,除以总面积1.76 hm2),投产比达1∶2.6。
3小结与讨论
1)黄颡鱼苗种运输投放技术处理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本研究购买黄颡鱼苗种的地点离试验稻田约50 km的路程,交通便利,缩短了运输时间在苗种运输时,在试验田备好了用于鱼体消毒的彩条布捆箱,装水后的体积也一并计算清楚,在鱼苗运到后,直接按事先计算好的鱼体消毒剂量进行操作,这也保障了在接下来的整个养殖过程中没有发生病害[1,2,6,7]。
2)水稻田间日常管理。在机械整田插秧时,要在田面与环形沟之间人工垒起一道小埂,防止田面的泥浆进入环形沟而引起黄颡鱼死亡。2012年进行“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试验时,曾因机械整田时泥浆水进入环形沟中,结果造成黄颡鱼大量死亡。2013年在机械整田时,也曾同样出现一处小范围的泥浆外溢情况,由于及时停止机械整田,在处理完溢泥浆区域后,同时向环形沟中加注新水,避免了试验失败。在秧苗正桩后再去除环形沟小埂,方便排灌水及黄颡鱼自由进入田面活动摄食[2,5,7]。另外,在整个试验生产期,除采取缓放水晒田、分区域追肥、生态制剂防治病虫害外,其他管理与普通水稻种植管理相同。
3)稻谷单产。整个试验田总面积为1.76 hm2,田间工程环形沟面积0.14 hm2,占整个稻田面积的8%。如果除去环形沟的面积,稻谷种植的实际面积为1.62 hm2,第一茬稻谷平均单产10 005.9 kg/hm2;第一茬稻谷平均单产2 134.8 kg/hm2。第一茬与当地常规中稻种植产量基本持平,而两茬稻谷的平均产量则明显高于当地常规中稻的种植产量水平,说明“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技术开挖的环形沟,虽然占用了稻谷的种植面积,但稻田边界效应的优势得以凸显,开展“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使水稻和黄颡鱼共生互利,起到生态增效的作用,既增加了优质黄颡鱼的产量,同时又不会影响粮食生产[1,2,6-8]。
参考文献:
[1] 周兵飞.浙江省稻田养鱼技术研究[J].河北渔业,2013(5):22-23.
[2] 黄洪政,黄小柱.稻田养鱼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8):337.
[3] 周鑫.克氏原螯虾与水稻连作高产技术[J].当代水产,2011(12):13.
[4] 吕耀平.稻田养虾技术初探[J].北京水产,2001(3):18.
[5] 苏靖,梁秀杰.淮北地区稻田养鱼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279-280.
[6] 王学成.新型稻田养鱼技术[J].云南农业,2011(12):16.
[7] 徐振宝,郭永庆,薄月玲,等.稻田养鱼技术研究[J].北方水稻,2011,41(4):50-51.
[8] 赵君.丘陵区稻田养鱼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0(5):41.
[9] 舒新亚.淡水小龙虾与中稻轮作[J].养殖与饲料,2011(9): 21.
[10] 许幼青,寿绍贤,谢金木,等.“稻-虾”作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稻米,2012(6):17.
[11] 杜业金,姚述坤,陶忠虎,等.普通中稻田和低洼冷浸中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试验[J].渔业致富指南,2007(7):48-50.
2)黄颡鱼的管理。黄颡鱼的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稻田水质管理和饲料投喂管理两方面。秧苗插完后,需1周左右才能加深水位,这期间要注意防止环形沟中的黄颡鱼缺氧死亡,采用向环形沟中边排边灌的方法,保持每天加注新水一次,在稻谷晒田时也同样操作;稻谷喷施药物时适当加深水位。黄颡鱼苗下田后,于2013年3月24日水温达到22 ℃时开始投喂黄颡鱼专用膨化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3%,从5月开始夹杂投喂豆粕,一旦发现有剩饵,第二天即减少投喂量,投饲点分设在稻田南北两条沟中间处。整个养殖期共投喂配合饲料240 kg,豆粕322 kg[1,3,5,8,9]。
2结果与分析
2013年8月19日收割第一茬稻谷,共产稻谷16 209.6 kg,平均产量9 210 kg/hm2;10月27日收割第二茬稻谷,共产稻谷3 458.4 kg,平均产量1 965 kg/hm2; 8月28日,抽查测量黄颡鱼平均规格达到60 g/尾;9月19日,抽查测量黄颡鱼平均规格为62 g/尾,个体增重不明显;9月21日,将水排干,共收货黄颡鱼1 364 kg,平均产量775 kg/hm2,最大个体97 g/尾,最小个体39 g/尾。黄颡鱼与稻谷的收获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技术再生两茬稻谷总量19 668 kg,平均产量11 175 kg/hm2,单产高于普通中稻种植产量;第二茬稻谷的售价也较第一茬稻谷的售价高,虽然产量只占全年度的17.58%,但在稻谷全年度的收益中即占到了总收益的24.39%。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黄颡鱼平均单产达到775 kg/hm2,总利润26 868.00元,平均纯利润为15 265.91元/hm2(总收入43 648.00元减总成本16 780.00元,除以总面积1.76 hm2),投产比达1∶2.6。
3小结与讨论
1)黄颡鱼苗种运输投放技术处理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本研究购买黄颡鱼苗种的地点离试验稻田约50 km的路程,交通便利,缩短了运输时间在苗种运输时,在试验田备好了用于鱼体消毒的彩条布捆箱,装水后的体积也一并计算清楚,在鱼苗运到后,直接按事先计算好的鱼体消毒剂量进行操作,这也保障了在接下来的整个养殖过程中没有发生病害[1,2,6,7]。
2)水稻田间日常管理。在机械整田插秧时,要在田面与环形沟之间人工垒起一道小埂,防止田面的泥浆进入环形沟而引起黄颡鱼死亡。2012年进行“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试验时,曾因机械整田时泥浆水进入环形沟中,结果造成黄颡鱼大量死亡。2013年在机械整田时,也曾同样出现一处小范围的泥浆外溢情况,由于及时停止机械整田,在处理完溢泥浆区域后,同时向环形沟中加注新水,避免了试验失败。在秧苗正桩后再去除环形沟小埂,方便排灌水及黄颡鱼自由进入田面活动摄食[2,5,7]。另外,在整个试验生产期,除采取缓放水晒田、分区域追肥、生态制剂防治病虫害外,其他管理与普通水稻种植管理相同。
3)稻谷单产。整个试验田总面积为1.76 hm2,田间工程环形沟面积0.14 hm2,占整个稻田面积的8%。如果除去环形沟的面积,稻谷种植的实际面积为1.62 hm2,第一茬稻谷平均单产10 005.9 kg/hm2;第一茬稻谷平均单产2 134.8 kg/hm2。第一茬与当地常规中稻种植产量基本持平,而两茬稻谷的平均产量则明显高于当地常规中稻的种植产量水平,说明“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技术开挖的环形沟,虽然占用了稻谷的种植面积,但稻田边界效应的优势得以凸显,开展“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使水稻和黄颡鱼共生互利,起到生态增效的作用,既增加了优质黄颡鱼的产量,同时又不会影响粮食生产[1,2,6-8]。
参考文献:
[1] 周兵飞.浙江省稻田养鱼技术研究[J].河北渔业,2013(5):22-23.
[2] 黄洪政,黄小柱.稻田养鱼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8):337.
[3] 周鑫.克氏原螯虾与水稻连作高产技术[J].当代水产,2011(12):13.
[4] 吕耀平.稻田养虾技术初探[J].北京水产,2001(3):18.
[5] 苏靖,梁秀杰.淮北地区稻田养鱼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279-280.
[6] 王学成.新型稻田养鱼技术[J].云南农业,2011(12):16.
[7] 徐振宝,郭永庆,薄月玲,等.稻田养鱼技术研究[J].北方水稻,2011,41(4):50-51.
[8] 赵君.丘陵区稻田养鱼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0(5):41.
[9] 舒新亚.淡水小龙虾与中稻轮作[J].养殖与饲料,2011(9): 21.
[10] 许幼青,寿绍贤,谢金木,等.“稻-虾”作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稻米,2012(6):17.
[11] 杜业金,姚述坤,陶忠虎,等.普通中稻田和低洼冷浸中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试验[J].渔业致富指南,2007(7):48-50.
2)黄颡鱼的管理。黄颡鱼的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稻田水质管理和饲料投喂管理两方面。秧苗插完后,需1周左右才能加深水位,这期间要注意防止环形沟中的黄颡鱼缺氧死亡,采用向环形沟中边排边灌的方法,保持每天加注新水一次,在稻谷晒田时也同样操作;稻谷喷施药物时适当加深水位。黄颡鱼苗下田后,于2013年3月24日水温达到22 ℃时开始投喂黄颡鱼专用膨化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3%,从5月开始夹杂投喂豆粕,一旦发现有剩饵,第二天即减少投喂量,投饲点分设在稻田南北两条沟中间处。整个养殖期共投喂配合饲料240 kg,豆粕322 kg[1,3,5,8,9]。
2结果与分析
2013年8月19日收割第一茬稻谷,共产稻谷16 209.6 kg,平均产量9 210 kg/hm2;10月27日收割第二茬稻谷,共产稻谷3 458.4 kg,平均产量1 965 kg/hm2; 8月28日,抽查测量黄颡鱼平均规格达到60 g/尾;9月19日,抽查测量黄颡鱼平均规格为62 g/尾,个体增重不明显;9月21日,将水排干,共收货黄颡鱼1 364 kg,平均产量775 kg/hm2,最大个体97 g/尾,最小个体39 g/尾。黄颡鱼与稻谷的收获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技术再生两茬稻谷总量19 668 kg,平均产量11 175 kg/hm2,单产高于普通中稻种植产量;第二茬稻谷的售价也较第一茬稻谷的售价高,虽然产量只占全年度的17.58%,但在稻谷全年度的收益中即占到了总收益的24.39%。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黄颡鱼平均单产达到775 kg/hm2,总利润26 868.00元,平均纯利润为15 265.91元/hm2(总收入43 648.00元减总成本16 780.00元,除以总面积1.76 hm2),投产比达1∶2.6。
3小结与讨论
1)黄颡鱼苗种运输投放技术处理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本研究购买黄颡鱼苗种的地点离试验稻田约50 km的路程,交通便利,缩短了运输时间在苗种运输时,在试验田备好了用于鱼体消毒的彩条布捆箱,装水后的体积也一并计算清楚,在鱼苗运到后,直接按事先计算好的鱼体消毒剂量进行操作,这也保障了在接下来的整个养殖过程中没有发生病害[1,2,6,7]。
2)水稻田间日常管理。在机械整田插秧时,要在田面与环形沟之间人工垒起一道小埂,防止田面的泥浆进入环形沟而引起黄颡鱼死亡。2012年进行“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试验时,曾因机械整田时泥浆水进入环形沟中,结果造成黄颡鱼大量死亡。2013年在机械整田时,也曾同样出现一处小范围的泥浆外溢情况,由于及时停止机械整田,在处理完溢泥浆区域后,同时向环形沟中加注新水,避免了试验失败。在秧苗正桩后再去除环形沟小埂,方便排灌水及黄颡鱼自由进入田面活动摄食[2,5,7]。另外,在整个试验生产期,除采取缓放水晒田、分区域追肥、生态制剂防治病虫害外,其他管理与普通水稻种植管理相同。
3)稻谷单产。整个试验田总面积为1.76 hm2,田间工程环形沟面积0.14 hm2,占整个稻田面积的8%。如果除去环形沟的面积,稻谷种植的实际面积为1.62 hm2,第一茬稻谷平均单产10 005.9 kg/hm2;第一茬稻谷平均单产2 134.8 kg/hm2。第一茬与当地常规中稻种植产量基本持平,而两茬稻谷的平均产量则明显高于当地常规中稻的种植产量水平,说明“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技术开挖的环形沟,虽然占用了稻谷的种植面积,但稻田边界效应的优势得以凸显,开展“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使水稻和黄颡鱼共生互利,起到生态增效的作用,既增加了优质黄颡鱼的产量,同时又不会影响粮食生产[1,2,6-8]。
参考文献:
[1] 周兵飞.浙江省稻田养鱼技术研究[J].河北渔业,2013(5):22-23.
[2] 黄洪政,黄小柱.稻田养鱼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8):337.
[3] 周鑫.克氏原螯虾与水稻连作高产技术[J].当代水产,2011(12):13.
[4] 吕耀平.稻田养虾技术初探[J].北京水产,2001(3):18.
[5] 苏靖,梁秀杰.淮北地区稻田养鱼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279-280.
[6] 王学成.新型稻田养鱼技术[J].云南农业,2011(12):16.
[7] 徐振宝,郭永庆,薄月玲,等.稻田养鱼技术研究[J].北方水稻,2011,41(4):50-51.
[8] 赵君.丘陵区稻田养鱼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0(5):41.
[9] 舒新亚.淡水小龙虾与中稻轮作[J].养殖与饲料,2011(9): 21.
[10] 许幼青,寿绍贤,谢金木,等.“稻-虾”作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稻米,2012(6):17.
[11] 杜业金,姚述坤,陶忠虎,等.普通中稻田和低洼冷浸中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试验[J].渔业致富指南,2007(7):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