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馨
一、免费师范生政策:光环下的“违约”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教育部6所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使得一度中断的免费师范生教育制度得以正式恢复。政策所宣扬的“三个要”一如预期获得社会各界的一片赞好之声:“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1]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所部属师范大学共招收免费师范生7.2万人,考生报考踊跃,生源质量良好;3届3.4万名毕业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1%以上到中西部任教[2]。从具体数据来看,政策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方面所作的努力也得到了印证。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随着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享受着国家得天独厚的政策优惠的免费师范生开始出现违约的倾向。从以免费师范生为对象的调查研究来看,有相当比例的免费师范生表现出“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信念不坚定且对前途感到迷茫、对农村任教尚有顾虑[3],及对应该承担的义务并不赞同,且这一比例在毕业前夕较之入学之初相比上升得非常快[4]。截至目前,已有几届免费师范生走向中西部学校,但如果他们当中存在大量打算违约者,那么其教学效果、教育质量也就难以得到保障,中西部基础教育师资的提高不免堪忧。然而对此,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仅仅概要地规定了违约后必须履行的罚则,除此之外,政策缺乏细则性、操作性条款的说明,进一步导致免费师范生“违约”持续升温。
针对这样的背景,本文以免费师范生政策中6所部属院校之一的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希望了解该校学生群体对于免费师范生违约的态度与看法,并借由违约热的讨论对免费师范生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与反思。
二、“违约”之争:从良性讨论到恶性攻击
免费师范生违约现象逐渐成为当前社会探讨的热点之一,在学生群体中的探讨尤为热烈。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蛋蛋网”这一颇具人气和影响力的学生论坛中能够检索到大量关于免费师范生是否应该违约的讨论贴子。其中既有明确反对违约的态度,也不乏支持违约的观点,还有大量表示理解的“折中派”,可见在大学生群体甚至是免费师范生群体当中,对此的态度也千差万别,很难运用统计手法得出“是否应该违约”的结论。
事实上,无论最终结论为何,身处其中的免费师范生群体已经不可避免地承受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大多是消极的:免费师范生被标签化为贫困生,农村生源的免费师范生自卑情绪愈加浓重,良性自我评价难以确立,很可能导致今后正常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在各方有关免费师范生政策权衡利弊的讨论中,免费师范生原有的功利心态被放大化,成为教师、服务农村的志愿被动摇,因而学习动力与积极性不足;因违约而起的来自诚信与道德的拷问和质疑更是将免费师范生群体推至舆论中央,导致免费师范生自我身份认同出现危机,原本脆弱的群体认同感更显得不堪一击。并且在论坛中,几乎任何关于免费师范生的讨论都会从最开始的理性商讨演变为攻击谩骂,很难有例外。类似“因为他们的某方面的人格或者心智还不成熟,所以当了老师反而危害下一代,相比他们违约所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来说,这样的危害可谓影响深远。”这样的充满攻击、挑衅意味的回应显然并不关心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反而使整个讨论呈现出良性互动缺失的局面。
在这些伴随正常探讨始终的攻击谩骂中,免费师范生明显感到身心俱疲,甚至无奈、绝望。从“身为免费师范生,我想说不要这样歧视我们!”“违约师范生需要你们的支持”,演变为“免费师范生很无奈”、“有一种悲哀叫‘免费师范生”……这样普遍的表达让人不禁为免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感到担忧。正如一位学生在该论坛中所说:“零违约率的光环背后是一个群体学生处境的艰难。”在这样一个经济契约不断被强调的舆论与现实环境中,免费师范生心理契约的发展明显是迟滞的。免费师范生从签订协议到踏上教师工作岗位,经历了一个从静态、稳定的经济契约向动态、变化的心理契约转变的过程:免费师范生或者形成一个稳定的契约内容,实现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或者对契约关系出现不满,产生破裂[5]。当理性价值判断退居其次,因违约讨论而生发或明晰,或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与消极影响走上前台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就成了免费师范生群体的“不可承受之重”。在内心建设不足、群体认同感较弱且得不到同伴群体认同的尴尬境遇中,免费师范生们在诉说的同时实际上也体验着某种程度上的“失语”,他们实则更希望融入到整个师范群体之中,受到平等的对待。
三、“违约”背后的免费师范生政策:目的与措施的错位
关于违约的讨论之所以无解,并且很容易导致学生群体的相互谩骂和攻击,根源并不在于学生,而在于免费师范生政策本身就存在着缺陷,当学生们站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一政策的时候,就很容易在强化某些优点的同时掩盖了一些缺陷,从而导致观点之间难以兼容。
1.免费师范生教育:用一种公平代替另一种公平
在人们心目中,免费师范生政策往往与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等价值追求联系在一起。其中,尤以政策为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而备受关注和推崇,诸如“从2007年到2010年,6所教育部部属师范大学共招录的4.6万名免费师范生中,中西部生源占90%,农村生源占60%”[6]这样的报道也为其提供了数据上的佐证。但是,政策本身的目的并不在于为农村生源提供免除学费等优惠进而促进教育公平,而是在于为中西部农村地区补充优质教师资源。因而,“补充师资”的目的和“免费”的措施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错位。
对农村学生而言,在家庭经济困难的背景下通过接受免费师范生教育,提高了个体的知识、能力、素质和人格,增加个体职业地位获得、社会地位变更、社会阶层流动的机会和可能,可以改变自己与家庭的处境[7]。如果像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教育事业为受教育者打造着独立于起点地位的终点地位,并正在越来越大地发挥为很多人提供流动机会的作用[8],那么来自农村的免费师范生们想必也接受和体验着这样一种教育的公平。但是,这种公平是以牺牲今后的自由升学权和就业选择权威为代价的,政策限制了免费师范生通过高等教育实现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和范围,而中西部和农村的现实状况制约了免费师范生就业后的社会流动及其后代的社会流动[9]。
这样,免费师范生在享受“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必须放弃“公平的自由升学和自由择业”的权利,当前者被极力标榜的时候,后者容易被忽视,甚至认为“放弃公平的自由升学和自由择业”是他们享受到“免费”政策之后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却忘记了当免费师范生选择“违约”的时候,当他们支付了违约金,那就理应换回自己本该享有的“公平的自由升学和自由择业权”。之所以在讨论中很多人对此持反对态度,是因为他们往往站在道德高地的位置指责免费师范生不愿为西部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但却没有意识到,中西部的教育和教师问题不是仅仅靠一批免费师范生就能解决的,提高教师待遇才是问题的关键[10]。因而,免费师范生政策本质上就是用一种不公平代替了另一种不公平,将免费师范生的“出身弱势”置换成了“权利弱势”。
2.衡量标准:无人违约不等于政策成功
反对违约的观点暗含着这样一个假设:不违约的免费师范生就是免费师范生政策所需要的支援农村教育的那一群人,没有人违约,就意味着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成功。但这似乎有些一厢情愿的味道。根据2011年2月人民网所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在181名受调查的首届免费师范生中,63.5%的受调查者来自农村,89.2%的受调查者家庭月收入不足4 000元;6.6%的人选择了“北上广深”作为意向就业地点,58.0%的人选择了“省会级城市”,没有人选择“农村”作为意向工作地点[11]。尽管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提供了不少优厚待遇,但很多学生还是选择了留在城市[12]。与他们的就业意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这批免费师范生就业之后,实际违约的免费师范生比例并没有这么高,按协议返回生源地执教的比例保持在90%以上的水平[13]。因此可以推论出,在很多表面上并未违约的免费师范生当中,依然有不少人在内心深处存在着违约意愿。
在免费师范生的衡量标准上,当长远的且带有计划经济烙印的措施遇上了眼前的且充满行政命令的要求时,相比难以量化的诸如爱教、乐教及善教的师范素质,操作性更强、更简易的“不违约”成为各部分利益相关者默认的共同诉求。但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不高、发展空间小,因而可以预见免费师范生下基层、留农村的意愿必然不会强烈,即便很多免费师范生没有违约,但难以否认他们身上存在着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其教学效果自然不容乐观。提高农村教师的文化程度不能说是一项政策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提高其文化水平来促进其教学质量的进步。因此,当免费师范生无意留在农村时,他们身体上的“不违约”,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心也在农村扎根,因此也难以说这一政策取得了成功。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尴尬局面,是因为这一政策将培养优秀教师的高要求与援助中西部贫困地区缺乏师资的低要求捆绑在一起[14],用落后的待遇来挽留重点大学毕业的师范生,其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一举”无法“多得”。如果国家只是培养出优秀的师范生,但不考虑提高其工作环境的质量,而是试图通过“免学费”的政策让他们能够在农村安心工作,这只能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很难在现实当中实现。
四、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可能转向:重在“以师范吸引人”而非“以免费强迫人”
有学者指出,如此本身充满变数与信息不对称的政策(免费师范生政策)预示了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之间的长久博弈,并为政策相关者种种行为的发生预留了空间[15]。基于前述分析,政策本身就存在着逻辑上的错误:因为免费师范生获得了“免费”的权利,所以必须履行服务中西部农村教育的义务。由于逻辑的误导,“师范”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与重视,而“免费”又透露出了利诱、捆绑,甚至是要挟的意味,免费师范生们须为免费付出代价,同时师范生的培养却又不尽如人意。由此,本文着重关注政策调整的一种可能性,从培养免费师范生最关键的场域——学校出发,坚定“师范”导向,突出“师范”要义,促使“师范”本身而非“免费”成为吸引有志于从教并愿意献身西部农村教育人才的最终原因,真正做到“以师范吸引人”。
首先,明确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规定了培养的方向与培养规格的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具有导向的作用,是课程设置和选择培养方式的依据[16]。与普通师范生不同,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因此免费师范生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更多的意义。师范生免费教育有着更为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具备师范素质且愿意投身农村教育事业的师范人才,国家还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当前,由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没有得到一致的、全面的认识,无论是生源的选拔、培养还是最后的输出都存在着一定的短视行为,实际出现了欲速则不达的局面。因此,对于免费师范生知识、能力、素质与从教信念的综合考量势必成为今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重中之重。
其次,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课程设置。目前,师范生免费教育主要包含以下三种类型的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以及教师教育课程。其中以后两者为重,后两类课程旨在提高免费师范生所修习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教学实践能力。在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设置纲要基础上,6所部属师范院校根据学校自身特色进行了改革与完善,如北京师范大学突出了教师教育课程;西南大学构建了一个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自主创新学习六类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17]。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课程表中却鲜有发现与农村教育相关的课程,免费师范生的“趋农”特点被忽视了。政策一方面要求免费师范生投身农村教育,另一方面却没有提供对口的、带有指向性的教育,这不仅会影响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还可能会引发免费师范生的违约行为。因此,增加与农村教育相适应的课程,完善课程设置,提高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指向性,才能使免费师范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最后,加强免费师范生的教育信仰。教育信仰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是其教育信念的根源和教育工作的动力[18],而免费师范生教育信仰的培育则进一步涵盖了支援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热情与信念。教育部文件曾指出:各校要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具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鼓励学生不怕吃苦受累,不怕挫折,敢于经风雨、见世面,敢于到基层、到落后地区、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成长;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增强大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大学生到基层锻炼成长的良好氛围。除了国家、社会、学校各方面所做的鼓励免费师范生积极投身农村教育的努力,最终还是应该将关注回归到免费师范生自身的教育信仰上,只有免费师范生爱教乐教并自觉自愿选择献身农村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才有可能走得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07-05/14/content_614039.html.
[2]奠基教育强国梦[EB/OL].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3-09/07/content_172621.htm?div=-1,中国教育报.
[3]王庭照.免费师范生从教信念及农村任教意愿调查[J].当代教师教育, 2011(2):62.
[4]姚云.师范生免费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基于首届免费师范生的入学与毕业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 2012(2):66.
[5]邹玉梅.免费师范生心理契约破裂的后果及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研究, 2010(6): 75.
[6]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之路[EB/OL]. http://paper.people.com.cn/mszk/html/2011-07/27/content_881835.htm?div=-1.
[7][9]崔波.免费师范生就业为何偏离政策初衷——基于社会流动的视角[J]. 现代教育管理, 2012(9): 36-37、37-38.
[8]Daniel, U. L.,Rayna, F. L.郭锋,黄雯,郭菲译.教育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97.
[10][14]黄忠敏,蔡珍.“一举”能否“多得”——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评析[J].基础教育,2011 (1): 38.
[11]首届免费师范生去了哪里?[EB/OL]. http://edu.people.com.cn/GB/15770949.html.
[12]免费师范生找工作不愁[EB/OL].http://zzwb.zynews.com/html/2012-02/20/content_346757.htm.
[13]免费师范生政策调查:50%的学生后悔报考[EB/OL]. http://learning.sohu.com/20130902/n385663675.shtml.
[15]贺武华,陈学飞.主持人言[J].高校教育管理,2009(5):18.
[16]靳瑞彬.六所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4):17.
[17]陈凡,吴跃文.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培养特色分析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8:1.
[18]武玉红,张萌.学校教育对免费师范生教育信仰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2007、2008级免费师范生为例[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7):36.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林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