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类文化发展历程的推进,一个文化的泛视听化、融合化、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时代——视听文化时代已经到来。视听文化以传统广播影视为依托,以视听新媒体为先导,以大数据、大网络、大传播为技术支撑和总体架构,以人性化为价值轴心,日益成为现代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和主力军。建设“视听中国”,走出中华文化复兴的视听之路,关键在于融合与转型:处理好阅读和视听、大众化与精英化、视听泛在和媒介素养,以及人性化与异化的关系。
关键词:融合;转型;视听文化;文化复兴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直接、更深刻、更猛烈。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力推动下,人类文化形态正在向现代电子视听文化(简称视听文化)转向。无论是传统广播影视业,还是传统报刊出版业都在发生革命性的变革。视听文化以传统广播影视为依托,以视听新媒体为先导,以大数据、大网络、大传播为技术支撑和总体架构,以人性化为价值轴心,在当代人类文化时空中展现了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扩张力,日益成为现代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和主力军。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格局已初具轮廓,人类文化的视听时代欣然而至。
一、人类文化纵横捭阖的四个时代
人是文化的存在物。文化的本质是超越个体的精神交往活动,是人们之间精神表达的方式和过程的总和,是主体间精神积淀、创造、传承的纽带。回溯历史长河,我们可以从人类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综合维度,以文化传播介质为基本标志,把人类文化发展历程划分为前语言时代、听说时代、阅读时代和视听时代四个时代。
前语言时代。语言的产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一个分水岭。语言的产生是与人的意识产生乃至人类产生同等复杂的问题。“声音不能固定在发掘出来的或保存在洞穴中的任何遗迹(上)——用碳同位素可以测定年代,但还没有一种方法能测定已经消失的有声语言(或者它还留下什么声迹?)”①“巴黎语言学会曾经在章程里禁止会员讨论语言的起源,把这个问题排除在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之外。”②对于人类远古时代的文化图景,我们只能依赖有限的考古材料、对现存原始部落的考察、对儿童发育的观察、对高等动物行为的分析和一些辅助性的科技测算做出一些大体的判断和想象。总体看来,可以肯定,在人类分音节的有声语言产生之前,存在一个人类文化发展的前语言阶段。在人类产生之后几百万年漫长的岁月里,社会交往结构原始自然,精神文化空间紧紧依附于物质生产活动并与物质活动空间高度重叠,信息表达传递接收机制简单直观,没有产生与动物声音具有本质区别的复杂语言系统。这个时代的文化状况与原始人的生产生活和精神发育程度相协调相适应,人和对象融为一体,没有明晰的主客体界限,也没有过多的中介隔绝。它不但奠定了后来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文化基因,而且曾经把人类的前语言交往能力发挥到极致,人们在那个文化生态中所产生的原始智慧,也许很多方面我们今天也无法达到。
听说时代。狭义的语言不包括体态语言、手势语言、书面语言、画面语言、内部思维语言等,仅指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有声口头语言。口头语言的产生把人类带进了文化的语言时代。分音节的有声口头语言使复杂的信息编码解码成为可能,使人类信息表达、传递和接受的方式真正超越了动物。“动物之间也存在交际活动。但动物之间的交际工具不是语言——没有发现哪一种动物是会讲分音节的有声语言。”③这是人类文化传播的第一次革命,从此听说活动成了人类文化的主导方式,生产生活经验得以积累传承。原始先民以古老的神话传说、英雄史诗和故事歌谣传唱历史,保留部族集体记忆,孕育形成了现代文明的源泉。西方文明滥觞的荷马史诗、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中国古老的说唱艺术奇葩《格萨尔》等都是吟唱者在没有文字记录传承情况下铸造的一座座口语文化的历史丰碑。
阅读时代。虽然口头语言直观,但它必须严格依附听说主体在场,转瞬即逝,不易贮存,不能错时传播、跨越空间传播,不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和复杂交往的需要,于是原始先民便探索在器物、建筑和岩壁上刻画图像来传递信息。图像思维和声音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原初天性。原始语言和原始图像既是阅读时代的文字的前身,又是当代视听时代的原始鼻祖。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化传播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它使大规模跨越社会时空的文化信息积淀、传播、储存成为可能,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又一座分水岭。与听说时代相比,阅读时代文字遍在性的使用,使思想和信息可以跨越时空恒古流传,使人的精神得到超常的延伸,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实践探索在广度和深度上远非听说时代所能企及。人类整合提升了前语言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完善形成了比远古时期更为复杂的口头语言,而且创造了以符号表征抽象思维的文字符号系统,人类文化活动的信息承载、表达和传递能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一个以文字符号系统为主体构成的新型文化空间赫然矗立在人类历史时空中。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认为,“没有文字的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④前语言时代和语言时代的文化成果和历史情境绝大部分湮灭消失了,今天人类文明的大部分资源都保存在这个文字符号时空中。
视听时代。电子视听的产生和蓬勃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三次革命,是人类文化的又一个分水岭,它把人类带进了文化的视听时代。19世纪以来,电报、电话、广播、电影、电视的相继诞生,使图像和声音的精确呈现、跨时空再现日益普遍,电子视听活动展现了独特而强大的创造力、传播力和感染力,并逐渐向传统文化领域扩张、渗透与融合。今天,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各类现代电子视听内容、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传统文化形态也以各种方式向当代视听汇聚和接轨,视听生产和传播在整体文化时空与文化市场中的地位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人类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正发生着剧烈转型,甚至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交往方式也因之发生强烈震荡和改变。从历史和文化总体上看,电子视听产生于信息传播领域,之后不断向文化艺术领域拓展以及教育、科研等文化深层领域渗透,视听的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相互交融,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精神成长方式受到深刻影响和极大改变,文化的影响力和主导力越来越强。视听主导的文化格局成为当今人类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文化视听时代的总体特征
面对视听文化对已有文化形态和格局的强烈冲击,人们纷纷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概括和分析,“读图时代”“读屏时代”“电子文化时代”“视觉文化时代”“阅时代”等不绝于耳。我以为,以“视听时代”来概括当今文化生态格局比较全面和准确。广义的视听承载和涵盖了以电子介质作为创造、呈现、传播、接受载体的所有视听活动,既包括传统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和光碟,也包括各类视听网站、智能电视、公共视听载体、移动广播电视、家庭影院、各类便携视听终端等新型视听活动;既包括广播、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传统视听业态,也包括三维动画、游戏、3D电影、3D电视等各类新型业态,甚至包括未来可能出现的融合生物技术、脑神经科学、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于一体的直接读取人脑视听信息的视听活动;既包括各种连续的声音图像,也包括以电子介质呈现的静止图片;既包括单纯的视听创作生产传播活动,也包括以视听为主,融合文字传播、实物传播、人际传播于一体的综合传播活动。传统绘画、舞蹈、音乐、戏剧、演艺、报刊、出版、学术研究等文化活动经过当代视听的重现、转换和传播,也具有了非常广泛的视听文化意义。凡此种种,只要是以电子技术所呈现的图像和声音的文化传播活动都可以统合在视听概念之下。
从总体上看,文化的视听时代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视听时代是文化的泛视听化时代。一方面是视听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扩张与强力渗透,视听活动借助产业化推动,沿着文化传播链条加速扩散,逐渐向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蔓延,日益主导着整个文化格局和发展方向,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认知范式、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影像压倒文字、阅读活动边缘化成了人们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另一方面是各种非视听文化的普遍视听化,各类传统文化形态迅速向现代电子视听汇聚和集中,并借助于视听传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文学、学术、艺术、历史、教育乃至人们整个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视听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文化发展潮流。随着智能终端、宽带传输、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广泛运用,大数据、大网络、大视听即将成为现实,人类海量的文化视听信息以网络传播为基本模式,通过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物联网等各种传输方式在人类活动触角可及的任何角落自由流动,视听无处不在,视听无时不在,视听无所不有。随着一代又一代伴随视听成长的年轻人掌握话语权,随着视听文化对阅读文化优势的深度吸纳与整合,随着公民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以及对视听异化的克服与矫正,视听符号终将成为人们主导性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文化生活方式。
2.视听时代是文化的融合化时代。推动人类走进文化视听时代的根本动力一是人性需求,二是技术创新。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对人性需求的不断发掘和满足史,就是一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史。正是数字技术的产生打破了各类媒介之间的隔绝和界限,使大家找到了可以自由交流和转换的“数字”通用货币;正是宽带网络技术和云计算使大家找到了可以互联互通、融合转换的通道和平台。在这场融合大潮的推动下,文化、传媒、出版、通信、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融合纵横交错,不断衍生出新型文化形态。正是电子信息技术与人类文化融合把人类带进了文化的视听时代。全媒体一体化融合最初从传统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的数字化开始,逐渐拓展到以互联网为基本架构的内容生产、集成播控、传输分发、用户终端等视听传媒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在这种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传统媒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视听形态纷纷涌现并不断向传统媒介体系的核心冲击和扩张。一个统合所有视听领域的“视听传媒”概念呼之欲出,传统广播影视向当代视听传媒转型的帷幕已悄然拉开。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信息的融合应用,实现视听终端由传统广播影视向移动、多屏,跨媒体、跨终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拓展,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正在加速融合和转型,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不断重构再造,并向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各类视听新媒体汇流,当代视听传媒格局和生态日趋形成。同时,当代视听与报刊、出版、艺术、教育等文化相关领域以及更加广泛的社会生产、生活、服务领域的融合也越来越深入。
3.视听时代是文化的社会化时代。当代视听文化与人类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时代大潮相伴而生,天然具有开放性、大众性、竞争性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性。现代市场经济充分发育所形成的多元主体社会结构,又为全社会参与视听文化建设塑造了主体条件和能力。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当代视听传媒为主导的全媒体融合大潮不但进一步打破了阅读时代的文化平衡,也逐渐打破了传统媒体封闭垄断、一元化、线性发展格局。在新型社交媒体的助推下,当代视听传媒已经成了人们一种新型的文化创造方式和文化生活方式,并深刻地影响和重塑深层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多向互动的网络传播模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导。点对点、点对面、面对点等多种传播形式优势互补、融为一体。点点皆中心,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再是旧格局下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网络传播格局中不可忽视的信息选择主体、内容创造主体、传播发布主体。与此相关联,当代视听创意、生产、集成、传输、接受等产业链各个环节日益大众化、开放化、竞争化和社会化。视听内容制作、播发已不再是媒体的专利,几乎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文化的创造主体、传播主体、消费主体和发展主体,一个全民广泛参与文化发展创造的时代真正到来了。
4.视听文化时代是文化的个性化时代。人对自我个性的追求是人性的根本需求,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失去了个性,也就丧失了人的尊严和价值。随着宽带技术、大数据计算存储技术、移动互联技术、视听搜索技术、新型成像技术、社交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在实现“视听无处不在”的同时,当代视听个性化发展的趋向和路径也十分明显。每一个人都可以营造自己个性化的视听文化空间,都可以形成和加入个性化的兴趣共同体,都可以与整个人类的文化空间进行交流互动。随着图像和声音搜索技术的成熟,每一个人个性化的视听选择、视听创造、视听表达、视听接收将越来越便捷和普及,视听文化的积淀和创造、沉浸和交往、分享和体验将营造出无数个性化的精神空间和新型人际交往空间,这些空间的互动融合、重叠流变构成了人类视听文化的海洋,马克思所设想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理想有可能得到当代视听文化的表达和实现。
三、视听时代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几个关系
正如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不可避免地带来巨大的社会震荡一样,视听时代既是人类文化发展繁荣的新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文化危机、文化风险和文化异化的时代。视听文化自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对它的负面价值的批判便不绝如缕。20年前英国著名哲学家波普指出,“有一个带着祝福诞生,但是现在却极端恐怖的发明是电视。”⑤他本人一直不买电视机,认为电视加速了人类道德的没落,会带我们冲下文明的斜坡。⑥吊诡的是,波普极力拒斥的东西不单是一个令人喜欢或不喜欢的新事物,而是迎面涌来的一个新世界,正在以强大的力量冲击着他所建构的“三个世界”。这就是世界4,当今广义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世界4的轮廓和特征越来越清晰。无论我们对当代视听文化有怎样的争论和非议,都无法阻止人性的需求、技术的冲动和人类文化转型的脚步。事实上,人类文化每一次革命性的变革都没有把上一个时代的文化样态消灭掉,过去一切符合人性的文化表达、一切有生命力的文化样态都会重新转换、整合、汇聚在一个新的文化格局与生态环境中,前语言文化、语言文化、阅读文化将在视听文化时代找到新的定位和价值。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新的文化关系、解决新的文化矛盾。
一是阅读和视听的关系。在视听文化时代,传统文本阅读模式日渐衰微,视听冲击甚至损害阅读已成为一种普遍隐忧。伴随视听文化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人类精神的高度和深度受到削蚀、想象力匮乏、历史观被蒙蔽等一系列问题。关于文字符号和视听符号与人的认知心理和文化心理的关系,孰优孰劣,不单纯是一个静止的学理问题,也是一个动态的文化选择和历史选择问题。视听文化并不是要一意孤行地背弃阅读文化。问题的实质一方面在于不适应,一方面在于转换中的断裂和冲突。前一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进和人类代际的演进会逐渐消失。后一个问题却需要通过对两种文化的融合与整合来解决。
卡西尔说人是符号存在物,符号改变意味着人的存在方式改变了。电子出版对纸质出版不一定是革命性的变革,但电子图像传播对文字传播却一定是革命性的,因为符号改变了。现代视听文化走的是图像、文字、声音、符号甚至实物相结合的道路,有技术的支撑和人性需求的推动,未来视听与阅读的结合的前景无限广阔。文字阅读一定会转换介质和表现方式,并与视听深度融合,但人类文字阅读活动不会消失,正如即使进入了阅读时代,人类远古形成的体态语言、口头语言、实物传播等仍然很有生命力和存在价值一样。
二是大众化与精英化的关系。视听时代的文化创造主体和目标受众由文化精英向普通大众的过渡已日益明显。低门槛、批量生产、利益驱动、迎合大众、媚俗心理与视听文化大众化相伴而来,这是视听文化建设必须克服的文化弊端。但是大众化并不等于去精英化,精英文化也离不开大众文化土壤。阅读时代的文化发展逻辑一定会在视听时代延续。视听时代在满足大众一般性文化需求的同时,的确需要更多的文化精品和文化精英来提升人类的精神品质,这是视听文化建设在解决了海量内容、传输快捷、接受方便问题之后的主要用力方向。事实上,视听文化建设以广泛的社会性和强大的产业性调动了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主体创造性,重塑了整个民众的文化素养,拓展了文化创造金字塔的“塔基”,提升了文化评价的价值尺度,为文化精品的涌现和文化精英的育成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阅读时代产生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视听时代一样有人们耳熟能详的视听精品,如纪录片《迁徙的鸟》《微观世界》,电影《燃情岁月》《阿凡达》等。
三是视听泛在和媒介素养的关系。在视听时代,大量的视听信息充斥我们的生活。海量的视听信息,在给我们带来丰富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时间荒废、思想匮乏、精神缺失和人格畸变。一些低劣节目泛滥对青少年心灵成长和道德发育造成的损害更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应该清醒地看到,暴力、色情、淫秽等不良内容借助视听传播具有比阅读时代强千百倍的放大效应,对人类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在于加强监管监督和媒体自律,另一方面在于广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国民媒介素养教育,培育全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鉴别、选择、运用和监督各类视听媒介的能力,以规避和消除其负面影响。应尽快将提高公民媒介素养纳入国家政策话语体系,应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四是人性化与异化的关系。从理论上说,人的任何一种创造及其产品,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如果运用不当都会反过来对人的发展产生异化。可以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新文化并不断纠正其异化现象的历史。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也都已经深深感受到了视听文化的负价值。比如,思想和时间是每一个生命最宝贵也是最匮乏的价值,我们固然需要接受信息、交流信息、传播信息,同时我们也需要闲暇、宁静、沉思、遐想甚至孤独,这毕竟也是人生幸福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许还会出现超越今天电子视听传媒的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比如人脑可以不依赖于视听等感官系统直接与外界信息源融通。它在给人类带来新的文化享受的同时,也会带来无法预料的风险和危机,新的异化问题会更加突出。克服视听文化带来的异化,关键在于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尺度建构新的文化模式和做出科学的制度安排。很少有人再幻想扭转人类文化视听化的发展方向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由阅读文化到视听文化是一场世界范围的巨大文化转型,也是每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一次历史机遇。中华民族在文化的阅读时代曾经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文化视听时代,我们同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具有世界上绵延不绝、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个以文字和实物为基本载体的文化宝库,经过当代视听化转换一定会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潜力;1840年以来,我们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社会转型,在这个巨大复杂的社会历史时空中,政治改革、经济转轨、心理变迁、文化重构强烈地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也深深地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它们既需要视听文化的表达,同时也为视听文化建设提供了时代的题材和时空舞台。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文化的视听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心就在视听文化建设上。我们应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视听时代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各种矛盾和各种关系,从国家战略高度部署视听文化发展规划,建设“视听中国”,走出一条中华文化复兴的视听之路。
(庞井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注释:
① 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47.
② 马学良.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1:2.
③ 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31.
④ 摩尔根.古代社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2.
⑤ 波普尔.二十世纪的教训[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年:58.
⑥ 波普尔.二十世纪的教训[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年: 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