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中的教育探索

2014-08-08 03:20沈茂德
创新时代 2014年5期
关键词:伊顿大学孩子

沈茂德,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地理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十一届人大代表。他还是中国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首届感动江苏教育十大人物等。作为教育工作者,“让学校成为学生可以放声歌唱的乐园”是他的教育理想和追求,他执著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文化圣园、生态公园、数字校园、温馨家园”;实践教育多元化理念,创办“国际部”、“少年部”,超常教育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形成影响;他用勤奋、智慧和激情带领教师开拓进取,引导教师确立“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的学生观,实施高层次的素质教育。作为校长,他认为:校长应该永远怀有“书生本色”,学校应该成为师生可以放声歌唱的乐园。

何为中国教育?用两句话来描述它:第一句话,中国教育很伟大,因为偌大一个国家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也走向优质化,高等教育基本普及;但是另一句话是,中国的教育问题很多,最突出的问题是学习负担重、应试倾向明显、千校一面、同时还缺少杰出的人才。

我在2010年曾经写过一本书—《窗内窗外》,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教育带有“大工业生产”的深刻烙印,最大的问题是“一刀切、同步走、标准化”。江苏省每年高考50万人,他们共用一张试卷,然而高校录取又是统一分数线,超过一分即录取,低一分则落选。“中国式考试”正在把一批又一批个性各异的孩子塑造成统一的“合格”产品,没有突出的棱角,没有个性舒展的声音,更没有精彩纷呈的创新思维。2010年,我国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抱病,温家宝总理几次探望他,每次去他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大师?这个就是所谓的“钱学森之问”,这在全国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思考。

某一天的早上,我在学校的湖边巡视,这时草坪上的三个小蘑菇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便用手机把它们拍下来传进电脑里。面对这张照片我思考了很久,最后写出了这样几句话:蘑菇不是选出来,蘑菇也不是种出来,森林中的蘑菇是在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水分、适宜的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我想这其中的意思应该是不明而喻的。

聆听窗外声音

1998年,我参加中国校长代表团访问欧洲,在一所学校里参加孩子们的活动,孩子们问了我们很多问题:中国最大的城市是哪里?首都在哪儿……我们都很轻松地一一作答。但是有一个孩子问道:中国的孩子在学校里有哪些权利?在场的12个校长没有一个人吭声。“中国的孩子在学校里有哪些权利”这句话一直回响在耳边。英国友好学校贝特福德的菲利普校长几次来天一都会问我:“沈先生,你们中国教数学有什么诀窍?”我说:“没有诀窍。”他不信。后来他就把他的数学教研组长、物理教研组长派到天一中学来挂职。一个月后,他们准备回国,我设宴送别他们时,问他们了解到中国教数学、物理的诀窍了吗?他们说:“了解了。课时多、题目多、考试多就是诀窍。”那年,我回访英国,菲利普校长问我这次来英国有什么要求,我说我想看看诺贝尔金牌,在菲利普校长的安排下,过了几天我便在剑桥大学的档案馆里见到了金灿灿的诺贝尔金牌。回国以后我常想:一个小小的英国就有100块诺贝尔科学奖,我们的邻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都有,但中国没有。原因有很多,但可以肯定,我们的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006年5月,我访问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时与招生主管大卫先生有过这样一段对话。我问:“国王学院招生的首要标准是什么?”大卫先生答:“内驱力。”我又问:“如何理解你说的内驱力?”大卫先生又答:“对科学的无限向往。”我久久地默然。大家想一想,你问中国的孩子为什么去清华、去北大,他会告诉你因为分数到了或者是父母的意愿,这与“无限向往”绝对是两个概念。

那年我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我们认真聆听了美国全国资优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州大学J.S. Renzulli 的报告,Renzulli先生42年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可能成为天才。他的结论是优秀孩子的成长必须三个因素叠加,第一个因素:中等以上智力。无锡重点中学孩子的智力一定在中等以上,所以智力这个因素在重点中学并不很重要;第二个因素:大家都认识到阅读很重要,但我们是否看到,现在孩子不喜欢阅读,或者喜欢快餐式的浅阅读。我们可以看到,不管走到哪儿都是人手一个手机,拿着手机大声嚷嚷的、低头在玩手机的都是中国人,学习方法成问题;第三个因素:执著。在无锡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好多孩子非常缺少这样的品质,很多孩子道理都懂,目标也高远:你问他想上什么大学,他会告诉你清华、北大、南大、复旦等,但是孩子们的行动力不够。所以Renzulli的研究告诉我们,倘若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家长需要做的有两项工作:第一,千方百计地优化孩子们的学习方式;第二,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们的这种执著品质。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推进一项名为“名人课堂”的工作,每年都要邀请30个左右的社会各界精英走进天一中学为孩子们举行讲座。这种讲座对孩子们直接提高高考成绩可能意义不大,但是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极为深刻。2013年的11月份,我邀请了2011年的世界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博伊特勒教授走进天一中学,在他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我记下了这样几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兴趣”。博伊特勒教授说,在他7岁时就对动物产生了兴趣,特别是对鸟类特别感兴趣。第二个是“父亲”,博伊特勒有一个做科学家的爸爸,所以他从小经常到爸爸的实验室里去。第三个是“责任”,他大学医学院毕业以后到医院里做医生,看到那么多病人,尤其是肿瘤病人,他就产生了一种责任感,作为一个医生就要拯救他们。那么如何来拯救呢?他开始研究问题。第四个是“问题”,他寻找到了一个方向,凡是肿瘤病人都吃不下东西,他开始研究为什么生肿瘤以后吃不下东西,这个课题他研究了整整13年,在前12年没有写过一篇文章,没有一个星期天,没有外出旅游,直到第13年,他找到了抑制某种基因的某种基因,获得了诺贝尔奖。第五个是“坚持”,博伊特勒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的卓越成长需要什么东西。

了解真实的美国高等教育和大学招生

天一中学开设的是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一般翻译为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美国大学预修课程),其主要升学方向是美国,所以这几年我对美国的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好多人只知道美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我一定要告诉大家,经济大国的背后是教育大国,美国有近4000多所大学,几乎集中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世界前10名及前50名的大学,真正的一类大学几乎都在美国,比如大家熟知的哈佛、斯坦福、伯克利、麻省理工等,作为美国非常著名的大学,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美国大学的特点:多元化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是世界上最具多元性的。院校之间在教学规模和教学宗旨方面都有区别。一些学院只招本科生,另一些既招本科又招研究生,一些专供工程建筑领域,另一些专攻文理科学领域,一些是州立,一些是私立,还有一些是有宗教背景的大学。

美国的教育家们认为,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信仰的人之间产生的思想碰撞可以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各院校都尽力招收课内课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文化背景丰富的学生。美国的大学在招收学生时,并不仅仅只是在寻找考试成绩高分的,或在校学习最好的学生,这些东西固然重要,但对顶尖的院校来说,仅有高分并不能保证录取。大学不仅要招有优秀学业的学生,还需要那些有音乐才能、体育才能,或在某方面能为集体做贡献的学生。因此美国大学不想招收同一类型的学生,要招收对“多元化”有贡献的成员。

哈佛大学350年校庆之际,有人问校长:“学校最值得夸耀的是什么?”校长回答说:“不是哈佛出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让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

院校类型

美国的大学院校,第一种叫私立大学,比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莱斯大学、范德堡大学等。还有就是公立大学,排名第一位的是加州伯克利大学,还有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密西根大学等。美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学校叫文理学院,有明德学院、卡尔顿学院、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等。

美国杰出大学录取介绍

首先美国招生官有一个概念叫做高选择性录取。什么叫高选择性录取呢?用伯克利大学招生官的话说,就像选择一个交响乐队,需要各种选手,以不同文化的背景产生相互影响。在美国高选择性学校录取中没有某一个因素是最重要的,也没有某一个数据决定你是否录取,完全出于综合考虑。例如有一个美国顶尖大学今年录取了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每天都吃方便面,但这个男孩子对吃方便面也要研究,他几乎把全世界所有方便面都吃遍了,然后写这方面的文章,这所大学一看这个孩子有个性便录取了他,吃方便面也可以被美国大学录取,这就是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

全面认识西方教育

教育是未来的金钥匙

1997年1月20日,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克林顿在其就职演说中最先谈的就是教育问题。他说:“教育是每一位公民最珍贵的财富,学校要建立世界上最高的质量标准,信息高速公路要通向每一间教室、每一个图书馆和每一个儿童。”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先生关于教育的论述则更深刻地诠释了教育的本义:“教育不仅是让人们掌握谋生技能,同时也是为下一代创造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机会。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新一代人的内心里点燃起求知的火焰。”

有位学者曾经这样提过,评判某个社会或某个国家对一件事是否重视,可以凭这个社会或国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判断。虽然这样的说法并不完全,但是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实情。

核心课程不能考试

在新加坡的课程设置中,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初级学院,位于核心位置的都是LIFE SKILLS(生活技能),包括CCA(课程辅助活动)、CME(公民与道德教育)、PCCG(心理与职业辅导)、NE(国民教育)、PE(体育)、PW(专题作业)。这些课程被称之为核心课程,但我们要知道,这些课程是不考试的。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先生的一段话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得少教一些,让学生多学一点。成绩纵然重要,但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在学校里,还有许多生活上的事物,值得我们学习。”

在法国、德国考察时,我们发现,德、法两国的中小学都有一种称之为“项目研究”的课程,甚至幼儿园也有类似的课程。

在巴黎久负盛名的圣·路易中学,我们较深入地了解了“项目研究”的开设情况。校长拉菲先生介绍了他们的“个人智能启蒙工程”(即项目研究)。1998年,项目的主题是“宇宙与空间”,在该主题下学生选择小的课题进行探索性研究。大致做法为:找资料-做实验-咨询专家(电话、访问、因特网联系等)-产生创造性(学生意义上的创造)。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知识的学习,更有公民意识、集体意识、科学意识的培养。

这种带着问题去进行学习、探索的“项目研究”,刻意培养的就是一种方法与能力,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又渗透着许多素质目标的达成,如团队意识、科学态度、信息处理能力、关注自然的态度、关注社会的责任感等。从小进行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无疑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德国考察期间,我们多次在德国同行的介绍中听到了“关键能力”、“民族能力”的提法。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一等秘书对我们介绍说,德国教育既强调基础的东西,但同时更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关键能力”包含团队精神、交际能力、跨文化的交往能力、宽容能力等等。德国的总统赫尔佐克就认为:中小学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基础阶段,它对塑造人格起决定性作用,它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方向。他强调基础教育要注意“宽基础、责任心和培养冒险精神”,“要改革教学计划、课堂教育形式、特别是改革教科书和校外教育活动,以此鼓励青少年的幻想、创造性、主动性、独立和冒险精神,鼓励他们乐于超越常规。”

西方的孩子学习负担都很轻?

对于“西方的孩子学习负担都很轻”这个大众的印象,有几个例子可以充分驳倒这个谬论。上海两位专家在考察美国伊利诺伊数理高中(lllinois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cademy)后曾有过这样的感触:

美国伊利诺伊数理高中的学生作业特多,许多学生晚上要十二点甚至凌晨一点才睡,可不见有怨言。(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杨连明)

这所以数学和科学命名的高中,可以说是一所精英学校,每一年有近千名学生来应考,结果只录取250名学生,学生的学习任务是重的。这里的学生晚上十二点或凌晨一点睡觉是常有的事情,不适应的学生纷纷转学退出,每年最后坚持到毕业的大概有200名左右的学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这里绝没有通过各种关系、不惜一切代价想钻进来的,绝没有进来之后即使很不适应也绝不肯离开的学生。鞋穿在自己脚上,只有合脚的才是好的,天下之大,鞋子很多,总有适合自己的鞋子,不合适,换一双就是了;天下之大,学校很多,总有适合自己的学校。(上海浦东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红兵)

伊顿中学是英国最著名的中学。伊顿学生在校五年,一共要通过七次“伊顿考核”,这是伊顿在“统考”之外的“秘密武器”。作为考题,“伊顿考核”比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普通中等教育证书,是英国学生完成第一阶段中等教育所参加的主要会考)难得多,因此可以说,它不仅是GCSE的“模拟战争”,更是比GCSE激烈得多的真正“战役”。相比之下,GCSE反倒成了“小菜一碟”。伊顿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不通过GCSE的,但他们并不能保证一定能通过“伊顿考核”,而如果几次不幸没有通过“伊顿考核”成绩,通知你的父母,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对不起,你们的儿子不适合伊顿……”无论父母咆哮和眼泪都帮不了忙,你下一步的命运只能是转学。

我在去年走访了美国5所大学、10所中小学以后,有了这样的感觉,美国教育成功之处在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你有多少兴趣(个性)的方向,你就选择你感兴趣的课程;你有多少可发展的潜能,你就选择适合你程度的课程水平(不同程度的课程学习难度、压力完全不同)。教育专家吕型伟先生对中国教育提出了这样的批评:“一刀切、标准化、齐步走”。过度的标准化这个问题确实是需要改变的最大问题。美国的高中学生,有了自由的课程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自己的兴趣来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与学习程度,因而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幸福的。

真正的大学,还应该有宁静,有学术,有校园特有的氛围。走进占地有86个天安门广场大的杜克大学,随处可见的是读书的学生。椅子上坐着的,草坪上躺着的,大树下靠着的,边走边阅读的都是在看书的学生。在杜克如此,普林斯顿如此,北卡也如此。我由衷地感叹,以前我们道听途说,完全误解了美国大学的情况。中国很多孩子以为美国的大学“学习轻松,到处是娱乐,到处是自由”。看着与国内众多大学完全不同的校园氛围,我真的晕了,我甚至想,美国大学不准谈恋爱?美国大学生不会娱乐?因为在几所大学,我都没有看到国内校园内,触目可及的那种卿卿我我的休闲景象,我更没有看到花花绿绿的娱乐性活动广告。究其原因发现,高水平大学有浓郁的文化氛围,浸润在这种文化中,学生就有了追求,有了专注,有了学习与探索的自觉。

真诚的提醒

建议一

学生出国一定要有一个缓冲阶段。中国人应在国内打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后,再到西方国家学习,把中国基础教育和西方创新能力融合在一起。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个性发展全面、有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能独立探求知识的国际化人才。

建议二

学生出国的目的不是因为在国内学不好,更不是为了拿一个洋文凭,而是为了学习中国缺乏的文化,追求国外高品质的名校留学,培养思考及实践能力,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

建议三

要认识到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极有优势的。国内教育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培养和训练,因此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要扎实一些。西方教育强调个人的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在个性化才能和创造力方面可能略胜一筹。

一些在国内完成基础教育的出国留学生,到了国外后,如果能够很快适应西方的学习方式,吸收西方教育的创新优势,就有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优秀人才。

(本文根据作者在2014年无锡市出国留学与国际教育专家介绍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猜你喜欢
伊顿大学孩子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伊顿花园别墅设计
伊顿花园别墅设计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伊顿成功举办伊顿—长城车辆解决方案技术日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