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帆
“文科贻害社会”的舆论重现江湖,争议接踵而至。这是一个老问题了,许多人读过斯诺的名著《两种文化》。然而,《两种文化》出版迄今的半个多世纪,人们的共识似乎没有增加。晚清的一些士大夫曾经将理工科知识形容为“奇技淫巧”;现今许多人文知识分子更乐于仿制海德格尔的时髦观点:技术的统治正在成为存在的遮蔽。来自理工科的辩解与驳斥首先是雄辩的数据和事实:数百年来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理工科知识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从汽车、空调、洗衣机到电话、电视、互联网,那些貌似迂呆的冬烘先生不是也离不开这些科学产品吗?喋喋不休地复述那些文科——尤其是文史哲——所罗列的经典,这种人多半敌视“科学”,而敌视“科学”的结局通常是遭到科学时代的抛弃。两种观念的交锋时起时伏,彼此之间的调侃、挖苦、嘲讽乃至谩骂时常充当了交锋的伴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文科贻害社会”这种舆论即是一种文科知识。人们无法在标准的化学、生物学或者物理学教科书之中查到这种观点,这种观点的支持证据亦非来自某一个实验室或者精确的计量。阐述某种知识的社会意义,阐述之中包含了若干思辨和价值评判的成分,不同的历史语境可能影响阐述的可信程度——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文科知识的特征。哲学史表明,这方面的阐述通常称之为“知识论”,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事实的确有些难堪:如此厌恶文科的观点不得不借助文科设置的框架给予表述。这再度证明,世界无法甩开文科知识而自以为是地运行。如果仅仅把这个世界托付给理工科知识,人们会遇到哪些情景?时髦的等离子电视不会演播任何艺术节目,空荡荡的互联网上没有新闻或者小说;建筑美学的阙如产生无数火柴盒一般的楼房;伦理道德删除殆尽之后,所有的社会成员开始了尔虞我诈的竞赛……的确,化学正在演示物质结构的组成,生物学描述了各种生物的发生与繁殖,物理学负责解释物质如何在时空之中运动,一个真实的世界徐徐展开。然而,这个世界又有什么意义?没有名山大川的壮阔,没有花鸟鱼虫的情趣,也没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欣喜或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一切无不简化为分子式与数学公式,这就是人们的企盼吗?这时,我相信许多人很快会想到《黑客帝国》的一句台词:“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
显而易见,理工科知识力图完整地考察人类栖身的自然。可是,这种雄心无法阻挡一个明显的历史事实:大多数时候,人们生活在自然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人类组成了社会。古往今来,人类社会愈来愈庞大,社会组织愈来愈严密;同时,影响社会内部构造的多种因素愈来愈多地进入了人们的视域,例如政治,经济,语言,宗教,艺术,法律,风俗,道德伦理,如此等等。这时,理工科知识多半束手无策,接手处理这些因素的社会科学从属于文科。“文科贻害社会”的舆论是否陷入某种盲区?许多人似乎没有意识到社会的存在,没有意识到人与人的关系正在各个方面覆盖或者挤占人与自然的关系。
厨艺与地理知识孰优孰劣?一个天文学教授重要还是一个语法学家重要?诸如此类的抽象比较不可能产生可靠的答案。在我看来,各种门类的知识之间不存在固定的等级秩序。不论是屠龙之技还是鸡鸣狗盗,人们只能根据历史语境的期待评估某种知识的价值。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如下判断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所栖身的蒙昧氛围,拯救国民的灵魂远比拯救身体重要。那么,如何评估现今文科知识的社会贡献率?我相信人们已经察觉,目前业已进入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科学的薄弱至少是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社会学、经济学或者法学未能及时地预测和协助清除这些社会问题。轻视文科的代价正在许多方面陆续显现,甚至某种程度地形成理工科持续发展的瓶颈。人们可以察觉,许多科学家聚会的重要话题无不涉及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盟,科研经费的评审与分配,教育环境与创新型人才的关系,科研方向的决策与咨询,科研团队的相互协作,科学家享有的经济份额,如此等等。事实证明,科研机制与科研组织的各种障碍可能极大地窒息科学家的后续动力。
无论如何评估理工科或者文科知识,一些次要的表象并非褒贬的主要依据。某一个专业的就业率与工资收入说明的問题相当有限,索卡尔的著名恶作剧亦非摧毁文科知识的有力证明。相同的理由,一个捏造实验数据的物理学家并不能证明物理学的荒谬,种种餐桌污染也不能归咎为化学的罪过。某一个社会可能需要五十万个工程师和二十个哲学家,这并不意味了后者不如前者重要。一个人拥有十多万根的头发而只有一个心脏,数量的多寡不一定可能有效地论证价值的高下。
当然,人们的评估不可避免地与自己的专业联系起来。敬业的标志之一即是,热爱自己的专业与工作岗位。然而,当这种热爱的多余能量转换为诋毁另一些专业的激情时,某种危险的认识倾向开始酝酿。如果手中的权柄足够操纵更具社会影响的事务,这种危险就会充分暴露出来。例如,热爱自己的民族从而诋毁他人的民族,或者,热爱自己的宗教信仰从而诋毁他人的宗教信仰,类似的言行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置身于多元的社会,坚持独立的思想主张与宽容异见之间的张力始终是社会科学之中的一个难题。当“文科贻害社会”的舆论成为理工科霸权的工具时,我恰好看到了事实的背面:独断、排斥异己的文化性格与文科知识的匮乏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理工科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发大自然的巨大力量。蒸汽机、电、核能、计算机,理工科知识的每一次突破都带来了世界的巨变。然而,大自然的巨大力量是否必然造福于人类?理工科知识并不自动提供价值判断。火药可以用于放焰火也可以用于制造炸弹,指南针可以用于航海也可以用于看风水,核电站与核弹头预示了核能的迥异用途,生化武器、生物医学或者植物培育的生物技术表明了生物学的各种不同远景,互联网既可能是文化空间、娱乐空间,也可能是赌博空间乃至战争空间。每一种理工科知识的评价、掌控以及如何利用必须与人类社会的各种意愿联系起来,例如公平,正义,和平,安全的生态环境,善与美,如此等等。不言而喻,这已经进入文科知识擅长的领域。现在,可以简洁地陈述一个决非危言耸听的结论:低估乃至取缔文科知识,理工科知识可能因为失控而产生莫大的威胁——足以摧毁人类和地球的威胁。
(选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