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去年2月28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重点加强食堂管理,大力倡导吃完食物、不留剩饭剩菜的“光盘行动”。此后,在各地的校园,以此为主题的活动也纷纷走进同学们的生活,海报、倡议书比比皆是。然而不久前,一则“烟台大学餐厅保洁员吃学生剩饭,提醒学生节约粮食”的报道,却格外引人关注。(2013年10月20日《中国广播网》)
7位保洁员以吃学生剩饭的方式提醒学生们节约粮食,其良苦用心令人敬佩。但时间竟然长达5个月之久,却不免耐人寻味。有着与孩子迥然不同生活阅历的“过来人”的“身教”究竟效果几何?在笔者看来,保洁员“吃剩饭”更要学生不剩饭,培育学生“节约粮食”的勤俭意识,还需从转变思想观念和完善制度监管的深层次入手,坚持不懈地开展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光盘行动”。
也许,“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悯农》古诗,早已是当代大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儿时教育。但缺乏亲历亲为的田间劳作,没有计划经济年代缺吃少穿的艰辛阅历,又何尝能够真正体味“悯农”的诗意蕴涵和惜粮的弥足珍贵。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吃学生剩饭的行为引导树立节约理念,其教育效果值得商榷。
矫正陋习还需追根求源。检视学生的剩饭行为,其原因也许不外有三:一是在丰衣足食背景下,孩子们生活上的大手大脚已习惯成自然,他们对粮食浪费压根就不以为然;二是出于爱面子的攀比心理,他们将“光盘”视为寒酸的表现,把“剩饭”看作富有的象征,心态扭曲导致行为走偏;三是学校饭菜的质量、咸淡未必合学生口味,饭菜的分量设置未必合乎学生的饭量需求。
鉴于此,培育学生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还需思想疏导和制度引导的双管齐下。首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保洁员“吃剩饭”无疑是对学校节约粮食教育缺失的侧面提醒。学校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强对学生进行入心入脑的节约粮食教育。这不仅是矯正学生浪费粮食不良行为的需要,也有助于对孩子勤俭节约品格的引导培育。
其次,要破除孩子的攀比炫富的面子心理。尽管学生就餐行为发生在公共场所,但一日三餐毕竟只是司空见惯的生活常态,剩菜剩饭只能表现出学生对农民辛苦和厨师劳动的不尊重,与学生的身份显尊与形象提升无关。要让学生明白,就餐应当按需购买、量力而行,无端浪费粮食不仅不能为自己挣来面子,而且属遭人诟病的败家子行为;如果彰显“大方”,何不用节约下来的餐费,资助那些贫困学生。
其三,改进学生食堂的服务管理。学生食堂工作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摒弃谋利思维。要注重对学生就餐习惯和分量的调查研究,千方百计提高饭菜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尽可能破解众口难调困局;同时,要科学设定饭菜分量,注意提醒学生避免不必要浪费。要提倡引导学生拼饭共餐,相互调剂,互通有无。为了培育孩子的节约习惯,人们期待将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光盘行动”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