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伟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08-01本学期我听了我市一名特级老师的市公开课,是一堂期中考试试卷讲评课,以下是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师:期中考试是对上半学期学习的一个总结,目的是诊断、评价,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个阶段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请同学们在试卷分析的过程中关注三个问题:正确答案是什么?我为什么错误?今后学习中应该注意什么?第1题是关于汶川地震的题目,得分率仅73%。李俊杰同学你说说看,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李:地震是发生在岩石圈中,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但是我忽略了题干中的"浅源"两字,误认为B选项正确。师:看来审题要细心,另外在B选项的后半段叙述也是有错误的,地震不仅仅产生纵波,横波对地面建筑的破坏力更强。李:是的,我应该把每个选项看完整再选择。
师:刘昊同学,我注意到你选择了D,想听听你的想法。盛:我认为人类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但不能防止地震的发生,因而不能减轻地震对人类的危害。师:那么你认为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盛:使建筑物倒塌、桥梁断裂、溃坝等。
师: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人们最关注的是什么?盛:是救援。哦!我忽略了地震预报可以减少人员伤亡,从而减轻地震对人类的危害。师:很好。——
师:通过对卷面的分析,我们归纳出本次期中考试失误的原因有:基础知识不牢固、读图能力欠缺、不会组织答案、审题不清或读图错误等,那么,在后一阶段的复习中我们应该如何做?也给我提出更好的复习建议。生:知识体系再细致一些。每个知识点回家都要落实巩固。生:背书看来还是不能少,可以学会用最好的地理语言。生:老师在讲课时还要慢一些,有时我们接受有困难。生:老师给我们复习图表的时候,多讲解一些变式图,帮助我们举一反三。生:看看报纸和新闻联播也是有用的。这节评讲试卷课最终没有上完就下课了,作为一个全市的特级老师在全市的公开课上竟然没有上完,很多老师都感到诧异,而且在这节课上老师也没有高超的PPT展示,似乎根本看不到一个特级老师应有的风采。但是在后来的评课环节,这节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我们的课堂设计到底要关注什么,试卷评讲课讲的是谁的错误?表面上看这位老师自己在课堂上没有什么精彩的表现,但是这节课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舞台。听完这节课我反思了自己的平时课堂教学设计,对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和实践。
1.关注知识变为尊重学生:
叶澜教授这样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新课改实验已经下来十多年了,多数中学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然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很多老师说:"新课程理念好,但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教。"大多数老师的课堂是还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任务的,重知识而轻能力,重教而轻学,重接受而轻感受。
2012年新课标正式进行了修订,新课程教学理念再次强调它不能建立在命令和控制之上,而应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学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永远记住:有效课堂的有效性是学生的有效性,高效课堂的高效性是学生的高效性。就如前面所听的这节课,从传统意义上说,这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节课达到了它的目标,老师一开始就说明了:"期中考试是对上半学期学习的一个总结,目的是诊断、评价,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个阶段解决问题的方法。"考试和评讲的目的是学生自主诊断、评价,发现的过程,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的解决每位学生的问题,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关注知识变为尊重学生,当然尊重学生一定要充分的了解学生,正如前面的评讲课里,没有课前的花大量的时间充分了解和统计,怎么可能进行个性化的提问呢?
2.源于课本变为源于生活: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新课标强调:"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突破教学中难点,选择我们生活中的地理资源进行学习更加有用有效,传统的教学资源来自课本教材,教材里的案例有的离我们的生活太远,我们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过于抽象。传统的课堂是以课本上的内容的为主要任务的。重教材而轻生活,重理论而轻现实。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它不能建立在教材和课本之上,而应建立在生活之上,强调学习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3.教案再现变为预设生成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传统的课堂是以教案上的内容的为主要学习任务的。重教案而轻生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它不能建立在预先的教案之上,而应建立在学生的前测和问题之上,强调有生命的课堂,是作品而不是产品,是老师精心预设下的精彩生成。
4.单调封闭变为探究开放
《学会生存》:"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探究的开放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教学内容的开放:知识和知识体系不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重点从知识转向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学方法的开放:新的课堂文化提倡创设问题研究的情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和研究热情,借助同伴互助的合力,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去探求知识的形成,研究知识的关系,拓展知识的应用;评价标准的开放:新的课堂文化更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分析能力的提升、情感的体验和价值 观念的形成,鼓励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精于探究、善于合作,同时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超越自我。
传统的课堂是是单调封闭的,新课标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学习方式结合,强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传统的课堂设置的问题往往有标准的答案,是封闭的,往往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培养,尤其是发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新课标强调的是关注学习过程和获得知识的方法。
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理念,就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笔者无力、也无意提供一种新课程背景下统一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而是意在通过对课堂教学设计的阐述和描绘,唤起人们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关注。可以这么说,课堂教学设计的重建,将是这次课程改革最先要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