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花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把"抓两头,带中间"与"抓中间,促两头"相结合,注意根据中等生的心理及思维特点,因材施教,促进中等生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中等生教育;因材施教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42-01自有学校教育以来,每个班级里都存在着优、中、差三类学生。"抓两头,带中间"是许多教师为改善这种状况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却掩盖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弊端--淡化或削弱了对中等生的教育。因为在许多教师眼中,所谓"带"就是跟着走,往往是抓"两头"精心,带"中间"随意。
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一般服从正态分布,既两头小,中间大。尤其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就是这些中等生。试想,绝对对数的中等生只靠"两头"去"带",必然会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们的求知欲、创造力和自尊心,阻碍其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不利于对数学生素质的提高。
1.加强中等生的思想教育
教师要培养中等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意识地给他们提高要求,形成压力刺激他们上进;培养他们团结协作意识,教育他们互帮互学,在集体中获得力量,走向成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学生你追我赶,最终共同进步。在这类中等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教师就提醒他们向班里其他同学,特别是向优生请教,寻求帮助,从而解决问题,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还可作如下安排:中等生向优生请教,差生向中等生请教,全班共结师徒对,使中等生在帮助差生过程中体验比他们强的心理优势,从而增强自信心。
2.教育中等生改造世界观,明确学习目的,克服患得患失的心理
教师要告诉中等生,他们并非天生"中等",而往往是由于他们的学习态度、习惯、思想、意志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习的好坏责任在我自己,而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制定学习计划,安排自己学习的重点,学习的次序,意识到要尽自己能力学习。要求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明白这样一种道理,学习好坏是自己的责任,是谁也不能代替的,就像别人不能代替自己吃饭一样的道理。一个不能自主学习,总是依赖别人学习的人,学习永远是被动的,浅层次的,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自觉承担学习的责任,认识到现在的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是对家庭、对自己负责任,学好了本领,才能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作出贡献,也才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只有做到自主学习,才能实现深层次学习和有效学习。
3.打破心理定势
3.1正视差异,改变"配角"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关注中等生的发展,前提是了解每一位学生,正视班级学生间的差异。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必然存在着差异,教师也要充分地认识到,学习中诸多因素造成了这些学生的差异。班级里存在着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并非要求我们把它拉齐扯平,他们都是课堂中平等的主体,我们追求的是让中等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更好的发展。无视差异势必会造成"一刀切"、"齐步走",挫伤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引导中等生正确认识自己与其他群体的差异,特别是要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以此悦纳自己,不再活在优等生的光环的阴影下,消除"配角"意识。
3.2激励赏识,唤醒成功意识。教师的激励赏识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剂。课堂中,可以用微笑、点头、眼神等方式与中等生在课堂中交流,向中等生传达我在关注你的信息。教师对中等生尤其需要及时准确的激励、表扬,如"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你的解题思路十分有创意"、"你的补充很不错"等;对中等生课堂中思路有错误的,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可说"你对课堂的贡献是一样的,你可以启发大家朝另一个方向走";作业评语,不要用简单的"对"或"错",写上充满激励性的话语等。当然,教师还应该努力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能让每个中等生获得尽量多的表扬与肯定,激发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3.3设置目标,增强进取意识。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本身或自己能力产生"自我设限"的心理,中等生自然也会产生与优等生无法抗衡的心理定势。他们缺少"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的学习目标牵引,这需要数学老师经常地指导中等生自我设定数学学习目标,要求他们确定追赶的对象,榜样人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体现中等生必须"跳一跳"才能实现,由自我设定的目标和教师对他们的目标和要求来增强进取意识。
4.制定有效的发展计划,改进完善评价方法
呼吁国家应当将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加大改革的力度,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尽量的缩短,因为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学生即要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要应付应试教育的考核,其压力之大是不难想象的。作为占学生绝大多数的中等生的发展、转化更应有目标、有计划,管理者教育者应首先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同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习活动。针对中等生制定详细而周密的发展计划,要使得中等生明确这个计划是班集体的计划,它是受老师和全班同学关注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班级个体的交流过程中,为实现计划和赢得老师同学的赞许而不懈地努力。另外还要及时地对发展对象进行跟踪调查,改变以往以学习成绩为单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合理地采用"进步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中等生,不吝啬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通过多方面的点点滴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让他感受到温暖。
5.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防走入另外的误区
几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因为中等生是班级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应向中等生倾斜,把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定位在中等生的发展区,让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而使他们的成绩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利用"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分层次教学",可以使得大部分的中等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从而在学习上循序渐进地进行突破。但我们不要因为关注中等生的发展而忽略了对优秀生的培养和对潜力待开发生的帮助。从而又回到了一切以中等生为主的传统的课堂中去,这样会使得教育由"面向全体学生"走向面向中等生的误区。
总的来说,作为执教者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尽可能营造一种宽松的、自由的气氛,让中等生敢想、敢说、敢做,感到自己在集体中有一定的位置,有"用武之地",因而充满活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