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良
一、热点链接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任内首份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新一届政府履职一年来的施政纲要,部署今年工作重点。政府工作报告阐释中国近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具体部署今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需要推进的一系列任务;最重要的包括:改以经济发展合理的区间作目标;保障粮食安全、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空气污染防治和环境生态保护等任务。报告突出其“忧民之忧、急民之急”之理念,具有明显的民生特色。报告对解决民众高度关注的就业、住房、医疗、社保、教育及食品安全、空气污染治理等热点问题作出回应,以求打造就业创业良好环境,织牢民生安全网。
二、创新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政府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通货膨胀发生时,通常会
① 导致纸币购买力下降
② 导致经济衰退出现
③ 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④ 导致商品销售困难
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
2.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以下属于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是
① 大力发展服务业
② 政府尽力多安排劳动者就业
③ 转变就业观念
④ 努力推进就业机会平等
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
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这一举措
①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 有利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上平等竞争
③ 表明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④ 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A. ②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②
4.《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4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
A. 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B. 减轻企业的税负,改善经济结构
C. 优化预算的结构,完善社会保障
D. 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
5.《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这将有利于
① 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② 增加财政收入.避免财政赤字
③ 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④ 健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6.《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这一措施
① 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
② 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③ 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④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D. ①④
7.《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这样做
① 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重大举措
② 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体现
③ 有利于构建我国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
④ 能提升我国企业应对倾销和反倾销的能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有利于
① 统筹城乡发展
② 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③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④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9.《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求,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这有利于
①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② 使公众更好地行使民主决策权
③ 使公众更好地行使监督权
④ 使公众更好地行使民主管理权
A. ①②B. ②④C. ①③ D. ③④
10.《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为此政府应该
A. 公正司法,严格执法B. 加强市场监管
C.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D. 加强对企业的直接管理
11.《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此,政府应该
① 领导立法工作,严格规范环境保护的行政执法行为
② 进行经济调节,加快推进相关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
③ 坚持依法行政,发挥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作用
④ 优化社会公共服务,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
A. ①④B. ②③C. ①③ D. ②④
12.《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倡导全民阅读。之所以倡导全民阅读是因为
A. 人创造了文化
B. 文化塑造着人
C.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 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1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这是对我国如下方面的发展要求
A. 文化产业
B. 文化事业
C. 公益性文化产业
D. 科学事业
14.《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先试点后推广体现了
A. 矛盾的普遍性
B. 矛盾的特殊性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5.《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非选择题
16. 材料: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报告2014年重点工作时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
(1)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endprint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政府应该如何“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
(3)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分析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1. A解析:导致经济衰退出现和商品销售困难的是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②、④不选。
2. C解析:现在是劳动者自主就业,不是政府安排就业,②错误;③不是对政府的要求。
3. D解析:公有制是主体,不能说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③错误;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④不选。
4. A解析: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5. B解析: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与财政赤字无关,②不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④错误。
6. D解析:②错误,应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不是持续快速发展;③无关。
7. B解析:②、④与题意无关;①、③体现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意义。
8. D 解析:②表达错误,应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材料体现的是缩小城乡差距,不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③不选。
9. C解析:“三公经费”公开是保障公民的监督权,而不是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②、④不符合题意。
10. B解析: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政府应该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市场监管,B正确;A、C、D观点错误。
11. D解析:领导立法工作的是党而不是政府,①错误;发挥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而不是政府,③不选。
12. B解析:A与题意无关;C是将人与其他事物对比,不符合题意;D错误,优秀文化才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13. B解析:材料中的“重点高校”是文化事业,不是文化产业,B正确,A错误;C表达错误;D与题意无关。
14. C解析: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从试点(特殊性)到全面推广(普遍性)是一个由特殊到普遍的过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5. C解析:材料取得人民的作用,A、B不够全面,C正确;D是方法论,不是原理。
16.(1)①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将创造大量新的投资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 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的建设过程有利于扩大就业。
③ 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消费需求,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从而拉动经济的发展。
④ 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⑤ 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2)①政府要切实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职能及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② 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制定切实可行的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③ 坚持依法行政,制定和完善相关行政法规,严格执法,依法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
④ 政府应审慎行使权力,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政府应征求民意、集中民智,依法科学规划和管理新型城镇化建设。
⑤ 政府要树立威信,在“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3)①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
②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既要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共性,又要把握个性,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
③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必须把握“三个1亿人”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正确分析和认识新型城镇化问题。
④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分别面临的不同问题。
(作者单位:广东肇庆中学高中部)
责任编校李平安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