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标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些经典著作中蕴含着无穷瑰宝,是学生学习语言、完善人格 、扩大知识面的生动教材。我校充分认识到传统经典文化的育人功能,从2009年开始启动“国学之文化育人”工程,充分确立经典育人的地位,为孩子学经典创立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1. 挖掘“蒙文化”内涵,构建立体“正蒙园”
学校后山有个以“蒙文化”为背景创建的“幸福源文化广场”(也叫“正蒙园”)。“正蒙园”内石壁上刻的“蒙”字乃启蒙、亨通之意,雕的《神童诗》也是古之蒙学文。园内是进行传统文化活动的好场所,我们在这里举行经典吟诵、“正蒙”吟诵操等展示活动,让孩子们在蒙学广场上,彰显德性、培育人格、完善生命 、提高素质 、培养能力。
2. 让学生走到哪里都能感受传统文化熏陶
学校充分挖掘楼道、橱窗、围墙等一切可利用空间,力求把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个区域,每一寸空间做成“生成教育”的资源,让校园环境的每一处角落都沐浴在文化的气息中,让学生走到哪里都有经可读,有诗可诵。耳濡目染,学生树立的是信念,陶冶的是情操,铸造的是品格,升华的是情感。经典故事墙里短小精悍的经典小故事,给孩子们留下的不单单是故事,更是一剂剂洗涤心灵的良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班会课上,老师都会带着孩子们来到“经典故事墙”,领悟古人如何践行孝义,如何刻苦学习,如何树立远大理想。“论语堂”的创建,让孩子们领略到的则是另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3. 编印礼仪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
礼仪教材主要包括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大方面的内容,每一条礼仪常识都配有一幅相应内容的卡通画面,生动形象、富于童趣,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材通俗易懂且形式多样:师生自编的礼仪童谣、琅琅上口的礼仪三字歌。班主任利用班队课时间创新地使用教材,以课本剧、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学习礼仪知识。各科任课教师还结合本学科特点,把礼仪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文化知识的传授与礼仪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礼仪特色教育渗透在各学科的方方面面,并体现在学校建设与管理中,体现在班级的特色发展中,体现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二、开设国学实验班,探索国学育人的办法
有人说师者应该如中医,中医最大的特点是温火调理,虽然见效缓慢,但能标本兼治。“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说明了德行教育“徐来疾走”的特点。如果不打中医的战术,只是西医,虽然见效或许很快,但只能是虚伪的教育,在“标”下仍然有“恶本”,也就无从治得根本。我想国学经典就有这样的力量——净化心灵,内化为自我道德行为。
从2010年开始,我校开始开设国学实验班,参与班级以诵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篇为主。依次系统地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小学对课》《大学》《道德经》《论语》等,充分利用早读课15分钟及每节课课前5分钟组织学生诵读。例如我校李彩霞老师在组织学习《弟子规》时,结合本班实际以及故事案例等向学生详细讲述了《弟子规》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谦恭、学会感恩,学会文明礼仪,要求学生做到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有付出,在生活中用《弟子规》来自觉规范言行举止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年来,实验班的孩子经过大量的诵读,他们懂得了孝敬父母与长辈,懂得了爱别人,懂得对人有礼貌,懂得与别人和谐相处,懂得共享,学会了感恩,知道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初步明白恪守君子“慎独”品格的意义。
三、举办学习国学展演等活动,助推“国学读书工程”的开展
为强化学校“国学育人”环境,展示国学艺术教育成果,我校每年举办“六一”国学展演活动。每个年级把孩子平时的诵读积累,进行艺术的整合和编排,让会唱的、会画的、会跳的、会诵的、会写的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自己,让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的吟诵乐趣中,得到启迪与熏陶。
同时还定期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手抄报制作展示和 “校园礼仪小天使” 评选活动。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加深对礼仪知识的了解、感悟。在思想和行为上体会文明礼仪的真正含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学生诵读经典诗文,从小与中华圣贤同行,会对他们的个性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深深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便是明日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