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英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65-0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教育工作的基本主题。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在于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想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成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应该倍加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动人序曲。主要的方式有:
1.1创设情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小语教材大多文字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气氛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如《桂林山水》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图片欣赏"水"的美、漓江的水静得像什么?清的像什么?绿的像什么?
1.2巧设悬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触摸春天》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我们要是没有眼睛会怎样?即使有眼睛能不能捕捉飞舞的蝴蝶?可是一个盲童为什么能在花朵上捂住一只蝴蝶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1.3结合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童年的发现》一文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是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兴趣、以导语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鼓励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的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2.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教育家魏书生鼓励学生:"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放声高呼,我能成功"。的确,善于质疑的创造发明者无不是充满自信的人;相反,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也是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要培养的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有学生问鱼不是画在纸上,怎么会游到纸上?老师应该鼓励他提得好。因此,只有让学生时刻在"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信念中前进和发展。只有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才能与捕捉疑问确定为进攻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
2.2培养学生寻疑意识。所谓寻疑意识,是指学习者的头脑中始终带着寻找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出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捕捉其中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价值,在思想的闪光中时不时迸射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出人意料的观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寻疑意识呢?关键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培养习惯。引导学生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对鲁迅记性好吗?(不只是记性好,暗示鲁迅读书认真。)鲁迅在夸耀自己吗?(鲁迅不会夸耀,是委婉地批评作者读书不认真?)只是批评作者吗?批评只是在各个方面,各个角落,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寻疑行为,从而肯定结果,激发寻疑兴趣。其次,寻疑贵在主动。只有具有主动积极的精神品质,才能寻找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乐于寻疑。因此从疑问——探索——发现——创新这一路径中显而易见,只有把握好质疑这一关,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捕捉创新灵感,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3.启发求异
创新思维是最大的特点是求异性,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求同。求同过多,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所以,训练学生思维,不只限于求同,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求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是创造的先驱。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3.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以作文教学为例,教师让六年级学生写一篇作文--《月光下》,体裁、内容不限。有的学生写的是月光下美丽的景色;有的写的是月光下发生的一件事,有的由月光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3.2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 "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已见:"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只习惯给学生布置一些固定答案的练习,如看拼音写字词、选词填空、解释词语等等。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但如果总是让他们做这样的练习,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狭窄、僵化,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如在四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把"我们收回了澳门"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原意。学生答案多种多样:"澳门被我们收回了。"(被字句)"我们把澳门收回了。"(把字句)"我们不是收回了澳门吗?"(反问句)"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收回了澳门。"(双重否定句)……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