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明
摘 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在研究的主题上有些许相似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现象所呈现出的规律,而思想政治是表达个人气质、谈吐,并对之塑造的一门学科。两者相互结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政治意识进行铺垫。学生们通过学习思想政治,可以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提高对世界的感官思维能力[1]。而且就研究的对象来说,心理学和思想政治研究的群体属于一类。通过不同人的不同思考,提高人们对外界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研究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特性,并找出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办法。
关键词: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运用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6-0125-02
一、心理学在思想政治中的融合
1传承思想政治
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外界的认知能力,对自己个人的情感、意志、行为的塑造。心理学不仅是理论上的知识运用,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们的思想状态、心理结构的提升。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在新形势下正处于瓶颈期,所以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的疏导,来缓解学生们面对就业、升学等方面的焦虑心理[2]。以及如何与别人交往,如何获得自信。心理学本身富有科学性,相比之下思想政治偏于理性。人的转化过程需要思想的升华,在一系列心理学的转变下,从主客体的角度来看,都需要与不同的特质进行交流或互动。
2黠强思想政治的预见性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接触,之后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可以从行为或者是表情中发现。作为学生们思想政治建设的教师,在留心学生们行为的走向中,可以发现学生们的思想走向。在此就可以具有思想政治的预见性,如果找到学生不良思想的苗头,便可主动带动学生原本逆向的学习态度[3]。心理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主动性和预见性。而这就可以有利于教师把握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向,使课程更具有针对性。通过课堂上简单的互动便可以得知学生们的思想问题。
二、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中的普遍心理问题
1择业矛盾
现在的社会竞争力强,学生们的社会观也随之改变。临毕业处于实习期的学生,处于对未来的迷茫阶段。因为对社会的价值观改变,处于社会与校园之间两种生活模式的焦虑中,高校学生普遍都具有类似的问题。学生们在校园的温室中充满着着对未来的憧憬,但是进入与理想不符合的现实社会,价值观的分裂会在此时造成徘徊与迷惘。表现在个人理想与个人需求中的取舍,或者在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中分裂。
2曠恛积极性差
不少大学生在上大学后,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所以提不起学习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较差。因为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大学生生活都当成了负担。或者是在原学校的成绩很拔尖,但是全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显现出来自己的不足。甚至有些学生在考上大学之后,认为自己现在学有所成,只是为大学文凭等到毕业。学生在差异中产生落差感,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这种长期不受到任何重视中,消沉迷惘下去,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与学习无关的其他活动上[4]。
3思想道德缺陷
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的案例,学生们的道德建设处于不良的结构中。因为现在的社会多是注重成绩,忽略最为重要的行为养成。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将思想政治建设放到一边。而在此之中成长的年轻的大学生,因为道德的缺失,出现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在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恋爱问题上都显得道德观念扭曲。学生们对待感情呈现错位的思想状态,以恋爱交换物质,或是追求某种欲望,而这些都表现出了目前学生们道德规范的建设失衡[5]。
4思想焦虑
现在校园内的大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问题,因长期缺乏对自己的评价,在其他同学面前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受到同学们的孤立。这都属于内心世界过于复杂,表现在自负、自卑、逆反心理等。自卑感多是来自于内心的不满情绪,通常是因为经常受到挫折,形成一种胆怯退缩行为。在校的大学生处于在对自己肯定、寻找出路的脆弱环节,若是外界对自己施加压力,便会采取更为激烈的情感反驳回去。这样的思想感情包含过多的焦虑感,为了不断地抵抗外界对自己的压力,不断地排斥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会失去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在这种情感压力下,会阻碍学习的方向性,不利于健康的心理成长。
5自我意识过强
现在的80后、90后多为独生子女,所以追求自我主张。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一味地熏陶学生们的主动性,学生们更注重自己的感受,甚至产生蔑视权威的极端心理。学生们主体意识的强烈会导致在参与社会活动时,小心翼翼地走好每一步。以自我为中心的高校大学生只会从自己的观点衡量事情的价值,而这会导致对社会的漠视。一切都是为了一己私利,而不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否定自己不肯定的一切,扭曲世界观的原有设定。
三、心理学在思想政治中的发展
1à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
思想政治教师要结合现在学校的学生心理,制定相关的心理辅导课程。教会学生们如何在逆境中缓解自己的心理问题。为保证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针对普遍问题引导学生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打开心结。加强社会实践,针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科学性、实践性的提升。教师在课堂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带领学生们处理心理问题,教育学生们要培养正确的心理,要呈现健康向上的精神[6]。
2提供心理咨询
学校是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环境,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有利环境,调动学生们开展心理互助咨询,形成学校健康的心理风气。而且辅导员要擅长把控学生的心理动态,优化学生们自身的心理素质。向全校推广心理咨询室建设,可以采取单人咨询、电话网络的在线咨询,或是书信委婉的咨询方式。教师要帮助同学们克服心理压力,解决学生们身边出现的心理问题。
3賠葛心理建设机构
为保证心理教育工程的实施和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学校应该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应对学生们的心理问题进行不断的剖析。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指知识,比如:学校广播的谈心内容,学校直播栏目或是组织同学录制心理健康的微电影[7]。通过一点点影响身边的同学,然后同学耳濡目染感受到学校的正能量。确定每年的心理健康月,并组织好学生们进行相关的知识比赛或是讲座。思想政治教师要完全地参与这个机构的建设中去,这样可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8]感化学生,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思想政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政治教育的范本,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所以,在构建心理健康机构中,不光要重视学生的健康心理,还要铺垫好思想政治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官绍明.新课改激活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几点体验[J].江西教育,2010,(18).
[2]宁艳红,胡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3]王培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体现的教学原则及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9,(3).
[4]陈殿林.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
[5]刘文革.问题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6]李博豪.“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综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5).
[7]单栓力.基于尝试教学法的学生能力培养浅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6).
[8]吕健.专题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 2014年6月第33卷第6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