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中国的文字书写历史漫长,文字的衍变缓慢而多彩,其中,攀上书法高峰的大师历代相望,构成一个独特的景观。碑拓正代表了这一文字书写历史的绚烂。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收藏界,除了今天受到追捧的瓷器、字画之外,还有一项金石拓本,因为需要大学问、大财力才能支撑,门槛甚高,有引领潮流之尊贵。又因为其中水实在太深,搞不好会被伤到或者吃掉,弄个声名狼藉,所以得了“黑老虎”的浑号。
笔者曾经慕名造访北京鲁迅博物馆,一张一张检视鲁迅当年用自己的薪水慢慢收罗积攒的金石拓片,发现今日之斑驳旧物,不过是数十年、一百年前先生在世时的新拓而已。遂感慨以鲁迅先生之名望薪酬,在当时若想得到一纸名碑精拓也需付出不菲的代价。而彼时能够感兴趣并获得这些拓片之人,也非一般不学无术、附庸风雅之辈。
笔者十数年有机缘游走各地,观览历代石窟造像、钟鼎碑版,不知道其实在金石拓本的收藏、鉴赏方面原来可以有所作为。近年收藏风气日隆,可是古籍拓片却遭受到前所未见的冷遇。原因固然不一而足,但基本上和近一百年来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挂上关系。一方面读古书的人日见其少,那留存在古籍拓本中的文字,其实也就渐渐疏离了今天人的精神,尤其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时期,谁肯埋头在故纸堆里作无谓的消耗呢?另外就是这些外形并不光鲜亮丽,甚至霉变残损的古物,不会成为馈赠的选择,也自然不会成为市场的宠儿。加之本来大量的古籍和拓本就早已进入公私藏家的府库,市面流通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商家想炒作获利,空间有限。几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形成今天的孤寂落寞的场景。
但这也给有心者提供了机遇,可以用不太难以承受的代价收藏到自己心仪的善本。综合一个名碑精拓来看,起码它累积、叠加着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首先,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和事件。值得勒之金石的必定是当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人物。司马迁讲“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载之金石的人物,不能说全部都是“倜傥非常之人”,起码也都是有非常的事功和地位,符合当时标准的一流人物。若汉碑中的孔门诸子、唐碑中的忠臣烈士。
其次,都是当时一流的好文章。除去史学价值外,勒于金石的文章皆出自当时文坛斫轮老手。遣词造句,自具风范,道德文章,足为千古法。
再次,它一定是当时一流的书法。中国的文字书写历史漫长,文字的衍变缓慢而多彩,其中,攀上书法高峰的大师历代相望,构成一个独特的景观。碑拓正代表了这一文字书写历史的绚烂。
书法是无法在石头上保存下来的,所以才有了名家书丹、刻工摩勒上石的工序。這就是另外一个重要人文讯息——一流的刻工。像唐代邵建初、邵建和兄弟,就是与金石同寿的顶级的刻工,他们的价值和书家不相上下,能够把书写者柔软笔毫间的微妙法门传递到这样惟妙惟肖的境地,技近乎道,令人只能叹为观止了。
还有,手中的纸质名碑精拓,还代表了一流的拓工。自然条件的冷暖干湿、纸张的厚薄优劣、捶拓者技艺的高下精粗,都影响着碑拓的质量。擦拓、扑拓等技法表现又在纸面上留下了同一碑石大异其趣的墨象。这是不折不扣的再创造。
笔者偶然机缘具足收藏一些碑拓,正是基于以上的认知。倘若能和自己的收藏发生化学反应,那就不会在意数量的增减和价格的涨落,所收获的就是别人无法体会的一份大欢喜了。
责任编辑 张向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