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路径探析

2014-08-07 15:49张红霞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13期
关键词:就业高等教育大学生

作者简介:张红霞(1975-),女,河北衡水人,石家庄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乡社会问题与基层社区建设。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步显现。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制约着大学生就业总量,城乡二元结构下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与实际需求的脱节,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因此,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3009301

1问题提出

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步显现。这也引发了社会民众对高等教育的责难,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认同危机,“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大学的培养模式有问题吗?”在此种状况下,高等学校的发展也进入的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未就业率。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对高校的管理及考核也发生了变化,一切围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如对就业率比较低得专业,调整招生计划直至停招。面临高校管理部门对高校招生、管理的变化,高校也不惜一切代价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甚至在一些高校一些教师为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为学生联系工作。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哪些?如何促进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本文以社会转型为社会背景,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高等教育的创新路径展开分析。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制约着大学生就业总量

从20世纪末期,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呈持续扩大的态势。每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持续增加,大学生就业处于供求失衡的状态。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大学生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受一定时期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给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20世纪末至今,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慢,由原来的两位数增长下降到目前的一位数(8%左右)。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业岗位就减少80万-100万个。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大大减少了劳动岗位的供给。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一些传统产业因为缺乏竞争力而被淘汰,有的因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一些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等原因缺乏市场竞争力,对劳动力的需求有限。我国的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比例较低,对大学生等高新技术人才需求有限。

2.2城乡二元结构下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明显具有“赶超型”特征,因此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结构中,明显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发达的经济地区与行业与不发达的地区与行业并存。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生产形式大多停留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阶段。工业企业较少,大多是一些作坊式的生产形式,对劳动力的需求有限。大学生在农村地区难以找到就业岗位,而中国城市的就业空间也非常有限,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3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政府只是对高校总的招生计划进行把关与审批,而没有考虑某专业在全国的招生计划,没有考虑高校内部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与比例。导致招生的“超前性”与社会需求“滞后性”的矛盾。在目前的情况下,很多高校的招生缺乏长远的计划性,更多的是估计高校自身的利益,在专业设置上各自为战,具有盲目性。而教育主管部门对一些专业的招生计划缺乏宏观把握,更缺乏未来社会发展中对专业需求的准确预测,最终导致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一些专业过度饱和,一些专业供不应求。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高校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但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存在差距,仍不能适应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2.4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与实际需求的脱节

虽然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一再进行改革,但是实际运行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在培养培养模式上大多沿用传统的方式,重理论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应用型专业,在专业技能训练方面较少,虽然一些专业设置了实践课程与实践环节,但是一些学校对实践环节缺乏重视,实践大多限于参观、学习,缺乏真正的实践训练。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缺乏直接从事该专业工作的能力。高校的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目的大多是应付考试,大学生学习的动力较弱。

3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路径分析

相比较发达国家,中国高等教育用比较短的时间迅速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教育阶段。为了有效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实现高等教育的平稳发展,必须对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路径进行改革,以回应中国社会的变迁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需求,解决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实现中国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

3.1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从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在本科生阶段,大多是一种“专才教育”,由于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很多专业培养的人才都具有“超前性”,当然在大学生就业中不乏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专业对口”就业现状,但是对于大多数大学本科生来说,

就业对口的比例非常小,在就业市场上很容易发现,很多大学生很难找到与专业相一致的岗位,这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缺乏动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我们要改革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改善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在本科生阶段要实行“通才教育”,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目标是培养具有理性思维与现代性的社会成员,而不是为学生找工作而进行的“专业培训”。对于“专才教育”完全可以放在研究生阶段进行。

3.2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发展方式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模式,但不能照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模式,这些国家早已实现现代化,而我国现代化的路程还有很长,我国除了发达的城市,更多是处在生产力初级阶段的农村,一味的照搬国外的模式只能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结构等不能为发展高等教育而设置,应在充分调查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而制定。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这种条件下,中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要紧密联系中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特点,只考虑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盲目扩大规模,而不顾中国国情,势必造成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进程的脱节。

4结论与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通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在招生规模和高校数量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入了大众化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引发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由着必然联系,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就业岗位非常有限。作为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的生产方式与经济水平比较落后,也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高校扩招以来,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与实际需求的脱节,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之一。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我们不能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要以长远的战略目标看待我们高等教育目前所出现的种种困惑与问题。在人才培养上,优化我们的培养目标,充分调查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中国发展阶段的发展战略,调整高等教育的发展结构。

参考文献

[1]黎大志,姜新生.困境与出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9,(5):7778.

[2]周章明.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及出路[J].教育探索,2010,(8):144.

猜你喜欢
就业高等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