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涛
摘要:中非农业资源的互补,为中非农业合作提供了需求与条件。中非的农业合作既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也能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新的历史时期,中非农业合作期待深度交融与提升,亟待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多样化与完善协作机制与服务平台。
关键词:中非;农业合作;提升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3005903
2014年5月4日至11日,李克强总理对非洲四国和非盟总部进行了访问,双方签署了系列多边和双边协议;中国将努力将中非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之后,农业合作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亟待在合作的实践中实现提升。
1中非农业合作:推动南南合作与共赢互利
1.1有利于推动南南合作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非洲在全球历史中的作用以及非洲发展的理解,都“感同身受”,中国30年经济建设为非洲发展提供了外部经验。中国与非洲坚固的友谊为中非农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障,使中国农业企业在非洲国家能够获得当地的优惠政策和政府支持,保障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中非农业合作已有着较长的合作历史和比较成熟的合作经验,有力推动了南南合作。
1.2提高非洲的农业生产水平:技术,供给
1.2.1技术
中国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经验和技术相对先进,特别是农业耕作技术。比如杂交水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温室暖棚技术等,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最高。中国拥有优良品种的农作物、成套的农业技术和设备,而且大批的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已达到出口水平。中国在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机械、农业管理、农业经营等方面在发展中国家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非洲国家的农业技术现在处于全世界最低的水平,目前仍有保持传统的农耕方式,靠天吃饭,粮食产量很低。中国与非洲的农业生产系统中都是以小农经营为主导模式,所以中国的许多农业实用技术是符合非洲国家的实际需求。比如中国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非常重视,农业灌溉节水技术较高,当前中国可以灌溉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35%,但是非洲的可灌溉范围只能占到耕地总面积的5%,致使其虽然有丰富的水资源,但农业整体缺水严重。中非合作就能有效的帮助非洲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在雨养农业、旱作农业技术、种子培养、粮食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也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研究,取得了很多显著的科研成果。这些技术在非洲都非常适用,能有效地提高非洲的农业生产率。虽然中国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国,但中国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更适合非洲农业的实际,更容易被非洲农业所采纳、消化吸收。
1.2.2供给
非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差,农业生产水平较低,部分非洲国家还不同程度地依靠进口农副产品来弥补市场缺口;有些非洲国家农副产品奇缺,价格昂贵,民众的日常基本消费难以保证。而且改变这种现状尚需时日,因此,无论是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前,还是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的进程中,农业初级产品、农产品加工都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巨大的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伴随贸易自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整个非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将被推动,从而非洲各国自身经济也将被主动与被动兼而有之的带动发展,并使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广大中下层民众的收入和购买力提高。一个伴随人民购买力普遍提高和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而逐步形成的、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将会随之启动,并将为非洲农业开发及产品深加工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另外,中国的农产品不论从规模和品种各个方面都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的自身发展的需要,亟待利用国际特别是非洲的资源和市场来满足供应。通过中非农业合作,帮助提高非洲农业的经济水平特别是粮食种植效益,保障粮食供给,可以为应对世界粮食危机做出重大贡献。
1.3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资源短缺,劳动力剩余
中国人多耕地少,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耕地资源面临严峻的挑战。耕地不足是中国资源结构中最大的矛盾,人均资源占有量太低,急需利用海外农业资源解决自身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中国可以通过帮助开发非洲的耕地资源,不仅能帮助非洲发展农业,还能克服自身资源短缺问题。除此之外,中国农业水资源短缺,中国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生产快速发展与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变得越来越激烈。
同时中国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到新的市场。如表1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业劳动力,且人力成本相对低。
表12000-2010年中国剩余劳动力总数和有待转移的
剩余劳动力总数单位:万人
年份第一产
业从业
人员数达到退休年
龄的农业劳
动数量处于工作年
龄的农业劳
动力数量农业部门
实际所需
劳动力农业部门
剩余劳动
力总数有待转移
的农业剩
余劳动力
总数200533970.003943.9230026.0821467.18558.987917.06200632561.004073.2828487.7219685.248802.488142.29200731444.004206.8827237.1217810.449426.688719.67200830654.004344.8726309.1319565.776743.366237.60200930433.004449.4325984.1518200.77783.457199.70201039634.004572.9325061.3117687.417373.956820.92数据来源:根据2005-2011年《全国农业产品成本收益资本汇编》、《中国农业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整理计算而得。
从表1看出,中国农业的劳动力剩余人数至少在6000万人以上,有待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很大。与非洲国家合作不仅能能利用非洲的农业资源,还可以解决中国就业问题。非洲国家的农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相对比较欠缺,中非合作同时也可以帮助非洲国家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企业和个人前往非洲以多种形式从事农业开发与合作,涉及领域有粮食与蔬菜种植、养殖、森林砍伐、渔业捕捞、农产品加工等众多方面,不仅需要熟悉农业与投资的高新技术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由此可以为中国剩余劳动力找到新的市场。
2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现状
中非农业合作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分为改革时期,中非合作论坛以后繁荣时期和当前“高铁时代”这个合作阶段。
2.1改革时期的中非农业合作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非洲国家也进入了民族经济发展阶段。中国政府确立了与非洲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和共同发展的四项原则。在项目实施上,采取了包干制和承包制,更加注重项目的经济效益。还有合营、合资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从单向援助变成了双向合作。在项目管理上,改变了建成就移交非洲管理的做法,及时提出继续合作,使援助项目变得具有持续性。这时期的中非农业合作方式仍然是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但是强调了援助项目的管理,更加注重效益。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开始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非洲国家开展农业技术合作,交流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此,政府推出优惠贴息贷款,鼓励援助资金与贸易合作资金结合使用。中国还在积极探索“政府扶持,企业经营”的模式。中国帮助非洲建设了近40多个农业项目,涉及整治农田、提供先进农业设备、畜牧养殖等多个领域。此外,中国还为非洲举办了30多期农业技术培训班,对来自40多个非洲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了有关畜牧业、种植业、渔业和农业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培训。
2.2中非论坛时期的农业合作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开创了中非农业合作的新纪元。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技术援助大幅增加。2006年的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确立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为深化中非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树立了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国对非援助的“八项政策措施”,也是首次提出建设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中非农业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期间双边贸易急剧增加。
图12000-2010年中非双边农业品贸易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网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从2002年到2010年,除了2007-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其他年份中非农产品的贸易额在逐年增加,且增加的幅度很大。
2.3“高铁时代”
当前,中非发展合作正处在“特殊的战略机遇期”,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正驶向提速增质的“高铁时代”。未来一段时期,非洲将在跨国、跨区域的一体化方面有所进展,其中蕴藏着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机遇。在非洲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方面,中国会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未来中国会在规划和引导设计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经济合作方面,中国更加强调对非洲的投资,推动中国工业生产制造业要素向非洲转移,推动非洲新型工业化。因此中非农业合作即将走向更深的融合。
3中非农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中非农业合作但是面临诸多问题,制约了中非农业的合作顺利发展。
3.1“新殖民主义”言论对中国质疑的影响
一些中国企业为了获取非洲自然资源和原材料而不注重环境保护,不尊重当地劳工的权利,个体商贩在很多非洲国家从事经营活动,部分中国商品的质量受到非洲消费者的抱怨。上述现象,导致中国对非洲政策受到质疑,部分华人群体在非形象不佳。尼日利亚中央银行行长拉米多•萨努西2013年在英国《金融时报》公开撰文批评中国搞“新殖民主义”。这些都会影响中非农业合作项目的展开和利益损失。
3.2非洲土地退化严重
非洲由于人口激增,传统休闲耕作制不能续维持,要代之以高效生产系统,缩短了耕地休闲期、提高了复种指数,没有还田措施。土壤肥力日益下降,成千上万公顷原来适宜耕作的土壤处于日益严重的退化状态,其中不少地方己经退化成了光板地,不再生长任何植物。据统计,目前整个非洲已有20%以上的耕地被沙漠覆盖,另有60%的耕地面临沙漠化的威胁。如果不对荒漠化采取防范措施,到2025年,非洲人均占有耕地将下降到0.1hm2。图2为非洲耕地状况。
图2非洲耕地现状4中非农业合作提升路径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非双方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中非农业合作必须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度交融与提升,路径如下。
4.1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以及低效率的农业实践已经造成非洲中部热带雨林大规模破坏。研究表明,森林砍伐将使气温增加0.7℃。除了温室气体导致的变暖之外,在某些森林砍伐的“热点区域”,森林砍伐导致的气温上升会增加到125℃。急剧的气温上升将击退植物和动物物种,甚至可能使某些物种灭绝。针对非洲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中非农业合作应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到第一位。中国企业今后要主动回应非洲普通民众的需求,没有“草根非洲”的支持,中非农业合作就不会有持久动力。中国承诺将大力支持非洲的减贫,通过“农业优质高产示范工程”等项目提升非洲国家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对非援助将更多向饮用水、传染病防治等民生领域倾斜。为了回应非洲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在肯尼亚建设“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就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等寻求共同应对路径。
4.2多领域全方位合作
随着中非农业合作的逐步深入,参与到中非农业合作的主体要多元化。河北汉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在乌干达首期开垦的2600亩土地上开始大面积种植蔬菜。奇帕塔中非棉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赞比亚与当地农户签订合同,收购棉花。中非要在租赁土地种植、建立农业示范中心、农业境外试验示范等方面合作。截止2012年底,中国在非洲已经启动2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并为非洲援建水稻技术推广站、农业技术试验站等农业项目200多个。2012年襄阳市一家粮油公司在莫桑比克开发了5000亩示范样板农田,这是一个典型的海外租田案例。中非农业合作应在作物种植、设施农业、农村能源领域、生物能源农业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中非生物农业技术合作被认为是中非合作最有潜力的领域。中国的生物技术一部分适合非洲的农业环境。同时,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可以推广到非洲,在农村的建设与改造等方面进行合作。
4.3完善协作机制和建立服务平台
目前建立的中非农业合作方面协作机制主要是农业部合作司,中非智库。2011年“中非智库论坛”创立,论坛以“民间为主、政府参与、坦诚对话、凝聚共识”为宗旨,旨在促进对非研究为中非关系发展建言献策。中非智库论坛创立以来,已于2011年在中国杭州、2012年在埃塞俄比亚亚得斯亚贝巴、2013年在中国北京举办了三届会议,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被中国外交部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成为中非学术交流与智库对话的机制化高端平台。2012年由浙江农林大学和国际竹藤组织联合组建非洲农林研究院,旨在通过与非洲合作伙伴的合作,共同打造非洲农林业教育和科技合作平台,合作开展有关非洲农林业发展的科学研究和能力建设。目前依然需要完善以上服务平台,利用世界各地的成员国网络与合作伙伴关系,实施各种中非农业合作项目,从而为中非农业合作和共赢发展提供技术和政策等服务,成为中非农业合作协作机制的重要联络渠道与平台。
参考文献
[1]傅素英.中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2]陈燕娟,邓岩.中非农业合作可持续性研究[J].世界农业,2008,(1):6364.
[3]施勇杰.中非农业合作模式创新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09.
[4]齐顾波,罗江月.中国与非洲国家农业合作的历史与启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4):1117.
[5]刘青海,刘鸿武.中非技术合作的回顾与反思[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1,(1):16.
[6]刘鸿武.中非合作正驶向“高铁时代”[R].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