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晓明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的课堂,课堂评价不仅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起到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改善教与学,使课堂激情燃烧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关注学生成长和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学中本人尝试灵活运用课堂评价,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欲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让数学课堂充满幸福感。
一、注重激励性评价,使学生爱上课
新课标明确指出: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是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只有对数学有了兴趣,才会爱上它,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就是“激励”。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通过丰富多彩的评价,给予学生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赞许。比如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赞同的话、一个微笑,都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接收到老师发出的鼓励的信息,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教师要有一种伯乐的眼光、宰相的胸怀,更要用亲切的口吻评价学生,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用趣味的语言点拨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进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情不自禁的爱上数学。
二、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
成功的数学教学首先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成功感。因此数学课的评价要既尊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又要尊重学生独特或富有个性的表达方式。教师应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不同层次、 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表现,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的成长。
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在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后,我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在课堂巡视时,我惊喜地发现一个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却设计出了一个精美的轴对称图形。在展示作品时,同学们都积极的走上讲台,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向同学们讲解自己设计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想出来的。唯独这个同学没有上台展示,我用鼓励的目光望着他,只见他把自己的作品贴在胸前,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我赞叹地说:“我看到你的作品了,这个图案真美。你能上台给同学们讲一下你是怎么设计的吗”?这时同学们鼓励的目光都投向他,只见他大胆的走上讲台,举起自己的作品—一一个大红灯笼,脸涨的通红,既兴奋又紧张,有点结巴的说“我、我是先对折,再沿折线画出半个灯笼的形状,然后沿线剪下来,最后再涂上颜色。”说完同学们给予热烈地掌声,这个学生露出了高兴、满足的神情,此刻我看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幸福感。
由此看出当学生用心地设计、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时,给他们一个展示作品的平台,让他们在众人的眼光中展示自己的成功,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表扬。这个学生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相信他会努力追求再次的成功。让每个孩子享受成功的幸福不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吗。
三、用真情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发展
课堂评价如果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多一点尊重宽容,多一点浓厚的人情味,就可以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让学生在一次次充满真诚与个性的评价中得到品德的修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尊、自信中幸福的成长。
如在教学《找规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练习:“请你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自编一些有规律的数学题好吗”?同学们兴致高昂地开始设计,很快就有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成果。有学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规律。我高兴地说:“你能列举生活中见到过的数学规律,说明你是一个热爱生活、有心观察的孩子。真棒”……在这样一个充满幸福的数学海洋中,學生在课堂中一边品尝被人尊重的喜悦,一边学会欣赏别人,而欣赏产生的巨大力量,可以引导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在数学学习上更加勤奋。
四、课后自我反思,师生共同成长
一节课结束时的综合评价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而清楚地的看到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评价,例如:谁能给大家提一个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你觉得这节课你的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谁能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快又好?你觉得你比别人多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教学中灵活运用课堂评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又能使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总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幸福,让幸福充满数学课堂,进而让快乐陪伴学生的青少年时代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