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暗示教学法和隐性评价在 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结合运用

2014-08-07 01:02谢思敏
企业导报 2014年8期

谢思敏

摘要:众所周知,中职学生在入学之初文化课基础普遍不扎实,中职学校的英语学科教学开展起来因此困难重重。而中职教师面对当今社会和企业对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急需有效的促进手段和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体态、动作等外显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产生价值判断或者进行价值观的引导的作用。为了找到既能激起中职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得到成就感,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促进下一阶段的学习,形成良性的循环的好办法,论文将根据已有的教学理论和作者自身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将暗示教学法和隐性评价这两种能够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并充分保留中职学生自尊心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隐性评价;教师教学行为;教学言语;中职英语课堂教学

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可以说都是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传授和接收过程中去的,虽说根据现在的“新课程”要求,传统中老师在课堂中 “主宰”地位意识早已被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所取代,但教师的教学行为无疑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的是可预测、可设计的,而另一些则无法掌控,甚至是教师无意识地产生的。在如此“若隐若现”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对学生做出有目的的引导和暗示,产生显性或隐形的评价,从而对学生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那么暗示教学法和隐性评价具体是体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哪些方面呢?为什么将它们结合起来能够很好地促进中职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呢?中职英语教师又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两项教学方法的作用呢?

一、暗示教学法和隐性评价相结合应遵循的原则

(一)愉悦而不紧张的原则。暗示教学法要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部分都在享受。现在已有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情感等等和认知活动是相互影响且相互制约的。消极情绪会促生出消极的心理暗示,而这是抑制智力发展的;积极情绪则会成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并强化治理的发展和认知活动。当然,暗示教学法需要的是各种能够帮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行为,以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

(二)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原则。课堂上,必须建立教师和学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态度要永远和蔼可亲,爱护和鼓励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注意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消除一切可能的“消极暗示”和直接伤人的显性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接受暗示,并从中获得知识、受到感染,产生积极情绪反应。

二、暗示教学法和隐性评价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结合运用

据统计,很多初中生就是因为英语或数学这两门基础学科学得不好而失去了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经历中考失利后进不了分数线高的普高才进入职高。所以,不少职业高中的学生多少有一定自卑,冷漠等消极心理。如何有机地将暗示教学法和隐性评价结合起来,帮助中职学生走出英语学习的困境呢?

具体到中职英语课堂中来,老师在教授简单的单词、口语句子的过程中若采取暗示教学法,即可避免在新授过程中的重复且无聊的简单诵读背记,转而启发学生用他们已掌握的发音规则来猜测单词的读音和句子的音调;教师在评价学生当堂产出效果时若采用隐性评价,亦可避免对基础已经不是很好的中职学生自尊心的再次打击,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错误,如此,还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例如在教授lake 这个词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暗示结合隐性评价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如“传统教学方法与暗示教学法结合隐性评价的教学效果比较表”。

从简单的日常口语,到相对复杂的职场情境对话,我们都可以运用暗示教学法和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新授时的导入和巩固复习时的评价,使本来胆小羞怯、不愿张口的中职学生更自信地走向未来的职业岗位。

当然,我们教育教学的总的原则是因材施教,暗示教学法和隐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和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中职学校英语课程的教材、教学的进度以及企业合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即便采取如此的方式会加大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和加深教学的专注度,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新型教学方式的优点,提高中职英语课堂的教学的质量。

传统教学方法与暗示教学法结合隐性评价的教学效果比较表

參考文献:

[1] 孙玲,徐文彬.新本质观下的课堂评价知识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 (10) .

[2] 何爱霞,李如密.潜在课程理论研究评述[J].江西教育科研,1997, (5) .

[3] 魏忠凤.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行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 刘北荣.课堂评价要抛砖引玉—一道复习题的教学与反思[J].云南教育,2004, (31) .

[5] 赵连顺.隐性评价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评价[J].教学与管理,2007, (6) .

[6] 孙德芳.课堂评价的问题、原理与取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 (6).

[7] 白凌娥.课堂评价的特色[J].陕西教育,2007, (6) .

[8] 汤亚宁.课堂评价案例点评[J].中小学管理,2006, (2) .

[9] 吴思孝.隐性评价—教师评价的另一视角[J].教学与管理,2003, (3) .

[10] 马文芬.低年级语文课堂评价案例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 (4) .

[11] 邓凡茂.课堂评价范式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12] 来永国.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3] 杨海燕.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言语评价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14] 蒋国琴.重视非规范评价,构建和谐课堂[J].吉林教育,2007, (11).

[15] 张虹.提高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