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飞
五月参加了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分会组织的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活动,本次活动主题是“经典再演绎”,让我想起了1984年兰本达教授上的《蜗牛》。兰本达教授所倡导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在科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探究——研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究。即在开始上课时,先发给学生一些教师精心设计的,与所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的现实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摆弄、操作,通过对这些具体的客观材料进行探究,从而感知材料中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结构。第二阶段是研讨。即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让学生讲出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通过同学之间分析、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使每个学生所获的形象更丰满和完整,使探究中所观察到的形象内化成概念。笔者就本人在“探究——研讨”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的“探究”,深入的“研讨”,建立清晰、准确的科学概念谈几点体会。
一、“探究”过程中的引导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引导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独立思考、探究、创造。
1.提供探究材料,创设探究情境。教师钻研教材,根据实际需要,为学生准备好探究用的材料和相应的场地,创设探究的学习氛围,使教学有个良好的开端。如教学动物单元《蚂蚁》一课,除了多媒体课件等常规的教学材料,为了使学生对蚂蚁有更加直观的观察和感受,还给学生准备了长度在一厘米左右的蚂蚁活体实物和蚁巢模型,观察蚂蚁在蚁巢中行动,并通过给蚂蚁喂食糖水来使得观察更加清晰。当然也有一些教材难以直接探究,教师就应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利用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手段来弥补。
本次的经典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老师也是给学生准备了有探究意义和有结构的材料:洗过的沙子、少量食盐、面粉。学生在探究时可以在材料的对比中逐渐理解溶解的概念,使探究真的落的实处。
2.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的途径和方向。正如兰本达教授所描述的:“儿童们各自从事自己的实际活动,只注意眼前的实际事物,东试试,西试试,探索一些孤立的性质而回避形成概念,既不管过去,也不问将来。”有此形成偏离主题的无效探究。为了减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教师应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同时注意问题的有效性、指向性、趣味性、激励性。如在教学光单元《光与热》一课时,学生探究凸透镜汇聚光线,产生强光和高温的活动中,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凸透镜汇聚光线能使一些物体燃烧这一点上,偏离了探究的主题。教师应设计以下问题:为什么纸片、枯树叶等能燃烧起来?学生立刻回答凸透镜会汇聚阳光,产生高温。教师接着问你能把凸透镜汇聚阳光产生高温的过程演示出来吗?阳光汇聚后这一点的亮度和以前比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正确的探究方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3.创设自由、自主的探究氛围。学生有提出假设、模拟和出错的自由。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行为具有广泛的自由,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即使说错了也不必感到难为情,也不受到老师的责备和同学的嘲笑,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奠定基础。
本次的经典课《醋和小苏打的变化》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了非常好的探究氛围,如在探究产生的气体到底是什么时,老师没有暗示它就是二氧化碳,而是给学生以安全教育,如果这个气体可燃,你可以用桌上的湿抹布马上盖灭,学生在自主的探究氛围中实现了探究目标。
二、在“研讨”过程中的引导
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比较、分析、汇报、归纳等过程升华到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1.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在研讨过程中,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或从直观感受到抽象思维形成科学概念的跨度较大时,学生思维暂时受阻,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思维方向发展。如教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土壤中有什么》一课,学生在讨论土壤是哪些物质的混合物时,有学生说:“土壤中有小动物身体的残骸。”接着,类似的回答就多了起来,有说:“我看到了蚱蜢的脚,我推断土壤中有蚱蜢。”也有的说:“我看到土壤中有草根,说明土壤中有草。”这明显出现了思维方向上的偏差,教师适时提出:“土壤中的这些草根、树叶、动物残骸等会一直存在与土壤中吗?时间长了,它们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新的一轮研讨又来了,并合理的引出了腐殖质的概念。这样学生的思维又回到了正确的方向上。
2.抓住研讨时机,选择第一个发言学生。研讨开始时机应选择学生对探究材料的兴趣逐渐减弱,并对探究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这时展开研讨最适合,时机选择得太早或太迟都会影响探究的有效性,破坏研讨的气氛。在选择第一个交流的学生时,要避开班级中最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同学中的权威性比较高,他们一汇报,其他学生就容易产生顺应心理,后进生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利于研讨的深入展开。教师在学生处于探究阶段时,就要深入了解,交流时选择观点有典型意义的学生进行发言。
“探究-研讨”教学法认为:概念是思维的基本要素,但概念来自学生的感性认识。只有让学生充分接触客观事物,获得大量事实信息,才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信服地概括出具体概念。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有效探究” 是形成具体概念的“源泉”,“深入研讨”是学生内化的保证。
【作者单位:湖州市南浔区教育教学研究和培训中心浙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