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波,崔 娜,张江洋
(1.西安交通大学 金禾经济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东盟加三区域货币合作经济基础研究
张劲波1,崔 娜1,张江洋2
(1.西安交通大学 金禾经济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以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新的成本-收益模型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础框架,区别于侧重经济冲击相关性分析的相关研究,从名义汇率变动、通货膨胀率及实际经济周期相关性三个角度,对整个东亚地区是否适合组建货币区并推出共同货币的经济可行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东亚国家组建货币区的成本与收益是正相关的,暂不适合组建一个全面而成熟的货币区,应通过一系列的经贸、金融及货币合作协议渐进地达成这一目标。
最优货币区;成本-收益模型;通货膨胀波动率;名义汇率变动率;实际经济周期
2008年由美国次级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国际货币体系的不足,由此,对现行体系进行改革成为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区域货币合作,提供储备货币的多元化,是改进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单一化的主流意见[1]。经济学家蒙代尔在2000年曾经预言,在未来十年间将出现三大货币区:美元区、欧元区和亚洲通货区,即“金融稳定三岛”会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构架。诞生于2002年的欧元,现今已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信用货币。截止2013年底,欧元区包括了18个成员国,覆盖人口超过3亿2千万,在全球央行的外汇储备中占有26.3%的份额。与之相反,亚洲货币区却连基本的雏形还没有形成。20世纪末爆发的东亚金融风暴使东亚各国充分认识到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对抵御外来风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危机过后一系列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及金融合作协议得以签订。在理论界,产生了很多研究东亚经济、贸易和货币一体化的文章[2],其中,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对一个区域进行分析是较为常用的方法,一些学者基于这种理论对东亚地区进行了诸多层面的实证分析[3-4]。
现阶段,东亚地区最重要的经贸合作组织是东北亚三国加东南亚十国经济联盟,简称ASEAN+3。该组织创建于1967年,最初的成员国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文莱,20世纪末又吸纳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为新的成员国,构成了联盟的基础:东南亚十国(ASEAN)。21世纪初,该组织正式对中国、日本和韩国发出邀请,希望和中日韩三国加强经贸往来并深化货币合作的力度,随着清迈协议及诸多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订,标志着ASEAN+3经济联盟的正式确立。一些学者也对ASEAN+3的货币合作情况及未来前景进行了深度分析[5-6]。然而,对该组织成员国间是否适合采用固定汇率制度或者在该地区推出一种共同货币以期使所有国家都受益,却没有给出一致的答案。同时,这些文章都侧重于宏观成本方面的分析,研究焦点放在经济周期的协同性上。其理论依据是加入一个货币区最大的成本在于放弃了独立的货币政策,当区域间经济体的经济周期相关性不高,甚至是负相关时,一旦区域面临经济冲击,难以制定出一个让所有成员都满意的货币政策。我国有部分学者在这个方面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7-8],但很少有文章对收益面进行分析,尤其是没有综合收益与成本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定量分析。有鉴于此,本文拟综合收益与成本两个方面,以完善而通用的理论模型[9]作为本文实证分析的基础,详尽地对ASEAN+3区域是否适合组建货币区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
20世纪中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引发了经济学界有关最优汇率制度的大讨论,浮动与固定孰优孰劣成为学术热点问题,最优货币区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源自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Mundell)[10]的开创性工作,随后被麦金农(Mckinnon)[11]和凯恩(Kenen)[12]补充。最优货币区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组成的一种货币联盟,区域内采用单一的共同货币,或虽有几种货币,但相互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对内相互盯住,保持固定,对外统一浮动,以求促进增长、稳定物价并减少失业。该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古典阶段、融合阶段、重估阶段与综合发展阶段。
(一)古典阶段
最优货币区理论在该阶段的理论成果:以零散的宏观经济指标为依据,对某些区域内的经济体进行检验,以判断该区域是否适合组建最优货币区。理论缺陷在于缺乏统一的分析框架,指标间存在着对立的可能,用不同的指标对同一区域进行检验,会得出相悖的结论,而且诸多指标的重要程度也无从确定。古典指标主要包括:要素(劳动力)的流动性、经济开放度、产品多样性、财政一体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名义工资和价格的灵活性、政策偏好的相似性以及通货膨胀相似性。
(二)融合阶段
这个阶段是最优货币区理论发展的低潮期,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化:其一,经济冲击相似性指标的引入;其二,对古典指标的拓展研究,包括蒙代尔对金融市场一体化,威力特和塔沃对政策偏好相似性指标的细化发展。同古典阶段一样,这个时期也缺乏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框架,能够将诸多的最优货币区判定指标包含其中,以用于分析某个区域是否是最优货币区。
(三)重估阶段
该阶段的理论发展以古典理论为依托,对宏观成本的分析是主要的创新点所在:
1.货币政策是否有效。若有效,加入货币区意味着要放弃独立的政策工具,因此宏观经济成本就会很大,反之则应加入。而货币是否是中性的是宏观经济争论的热点议题,基于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将会得出完全相反的政策建议。一般性的结论是货币政策的短期效果要强于长期,因此某些经济体做出是否采取固定汇率的决策时,需面临长期收益和短期成本的比较。
2.名义汇率的重要性。经济体组成最优货币区所面临的直接成本是不能通过调整名义汇率促成货币相对价格的变化来应对经济受到的负向扰动。沿着这一研究思路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首先,名义汇率的调整是否有效,这种方法与前述完全一样,理论界并没有给出统一的答案;其次,对经济体间双边名义汇率波动性的研究结果是,波动性越小,组成货币区的成本就越低,原因在于名义汇率波动反映了诸多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包含了众多的最优货币区指标,能够有效的解读国家间的货币合作程度。
(四)综合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马斯特里赫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欧元的诞生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同时,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也为诸多经济理论的深化提供了重要工具。这一阶段的理论称为新最优货币区理论[13],主要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古典指标的细化及实证分析。用计量技术对古典指标进行细化,尤其是对经济冲击相似性这一指标。在实证研究中,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式,一种是把经济所受的冲击分为需求冲击、供给冲击和货币冲击,检验经济所受的冲击是否是对称的,经济对冲击的响应方式和速度是否收敛,来判断组成通货区宏观成本的大小。另一种是把经济冲击分为全球性冲击、区域冲击和国家特有冲击,分析各经济体所受的冲击中,哪种冲击占有主导地位,如果区域冲击占优,则在区域内使用共同货币对经济发展具有正面效应。
2.成本收益的综合分析:GG-LL模型[14]。该模型以一般均衡的方法对成本-收益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单个国家(芬兰)是否应加入货币区,综合分析了加入货币区的成本和收益。如图1所示,GG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其斜率为正,反映了一国同所在货币区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表示该国加入货币区的收益,一体化程度越高,其加入货币区的收益也将会越高。LL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其斜率为负,反映了一国同所在货币区的货币一体化程度,即其加入货币区的成本,若一国与货币区之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可以降低其加入货币区的成本。将两条曲线联系起来看,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加入货币区,当一国与货币区的一体化程度不小于θ1时,加入货币区才是有利的。
图2 成本收益综合分析的GG-LL模型
3.内生化与专业化。弗兰克(Frankel)等[15]开创性的指出,最优货币区的事前检验并不重要。这是因为随着共同货币的使用,区域内各经济体的宏观指标会趋于收敛,并达到诸多检验指标的要求,收敛的主要渠道是相互间的贸易,随后欧盟的研究报告也印证了这种观点。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学者以金融作为收敛的渠道对内生化模型进行了完善。与之相对应,克鲁格曼(Krugman)[16]则持有不同的意见,认为随着国家相互间贸易往来的加强,各经济体会向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积聚,当共同货币推出后,各宏观指标不仅不会收敛,还会更一步的发散,由此加强了国家对名义汇率调整的需求,组成最优货币区或采用固定汇率制,成本大于收益。一些学者对这种理论也进行了深化,指出随着区域内金融一体化的加强,国家间的分工也会越来越专业化,共同货币不是区域的最优选择。21世纪的头十年,随着欧元的诞生以及欧元区的扩大,内生化的理论占据着优势地位,但是2010年爆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为这场理论大讨论提供了新的素材。
本文采用的理论模型[17-18]遵从“新凯恩斯主义”,为实证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该模型探讨了当面临价格黏性时,一个经济体加入货币区所面临的宏观收益与成本。与传统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思想相一致,该模型考虑的收益主要源自超国家主权央行用通胀为财政融资的动因较小,因此组建货币区能给经济体带来良好政策信誉的同时,也能带来稳定的价格因素;反之,主要成本则是各个经济体间的经济周期不对称性,造成了难以出台一个适用于区内全部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因此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宏观成本。
该模型的经济意义表述如下:(1)假设一个区域内的国家面临两种经济决策,保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或者加入货币区,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由一个超国家主权组织来决定区域内共同的货币政策;(2)每个国家都关注经济产出和通货膨胀率,当产出和通胀与政府的既定目标偏离的越多时,国家损失的效用也越高;(3)一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所面对的经济约束由国家总产出水平的大小来决定。也就是说,以国家的效用损失为目标函数,经济约束为限制条件,进行最优化求解,对比在保有独立货币和加入货币区这两种情况下的最优均衡实际产出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大小。可以看出,与最优货币区的理论要点相一致,超国家主权央行相对于单个国家的央行较为保守,用通胀刺激产出的意愿较低,加入货币区会降低每个国家的平均通货膨胀率,若某国的通胀越大,其加入货币区的收益也越高;同时,加入货币区对于名义汇率变动率波动较大的国家也意味着稳定的价格因素(货币的相对价格),加入会有经济收益;最后,若某个国家与区域整体的经济周期相关性越高(相关性趋近于1),其加入货币区的成本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如前文所述,本文的实证部分将综合组建货币联盟的收益与成本两个方面来考虑。与基本理论相一致,收益面主要包括:(1)稳定物价水平,一个区域组成货币区后,超国家主权央行用通胀为财政赤字融资的压力要小于独立央行,因此对一些高通胀或者通货膨胀率振幅较大的国家来说,加入货币区会为其输入政策信誉,而对那些长期信誉良好,平均通胀较低的国家来说,收益则较小;(2)名义汇率波动的降低,各经济体间采用固定汇率,对外汇率由区域央行统一制定,一般来说会降低各经济体名义汇率的波动。本文选择的实证变量是名义汇率变动的波动率和通货膨胀率,其中通胀由消费者物价指数计算而来,全样本空间为1980-2012年,子样本空间选择东南亚金融风暴后的1998-2012年。名义汇率的数据来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库,通货膨胀率数据源自亚洲发展银行(WORLD BANK)数据库。成本方面则将侧重于各经济体实际经济周期的分析,并计算其与整个区域经济周期的相关性,以分析成本的大小。在计算实际经济总产出时,基年分别选择1980年和1998年,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ORLD BANK)数据库。
(一)收益层面
1.名义汇率波动的降低。名义汇率存在升值和贬值两种情况,本文用取绝对值的方法来避免贬值和升值的相互抵消作用,用标准差来判断名义汇率变动的波动率的大小。从表1中可以看出,以降低汇率变动的波动作为依据,全样本空间中,越南收益最大,老挝和印度尼西亚次之,而新加坡获得的收益最小,其他国家的收益居中。子样本空间中,越南的收益大幅下降,推出共同货币,印度尼西亚会成为宏观收益最大的国家,而中国的收益最小,其他国家的收益相对适中。总的来看,东南亚金融风暴后,各国均加强了货币管理的力度,因此若组建货币区,降低名义汇率变动的波动并非主要考虑的因素。
表1 名义汇率变动率及其波动 单位:%
注:全样本空间中越南为1987-2012,柬埔寨为1991-2012;Δe=(et-et-1)/et-1。
2.稳定物价水平。表2中,以组建货币区将会减小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并为经济带来稳定物价因素作为判定的依据,得出了不同国家在此项收益上的次序关系。若组建货币联盟,ASEAN新成员国的收益均较大,尤其是越南;反之,日本的收益较小,其他国家适中,其中中国的收益比日本和韩国要大。而由东南亚金融风暴后的数据可以看出,对于ASEAN的新成员国来说,获得稳定的价格因素仍然是其组建货币区的重要决策变量,其中缅甸和老挝的收益排在13个国家最靠前的位置,印度尼西亚次之,与全样本空间一样,日本(该国在紧缩)仍然是收益最小的国家,其他国家收益适中。
表2 通货膨胀率及其波动 单位:%
注:全样本空间中柬埔寨为1987-2012;πt=(CPIt-CPIt-1)/CPIt-1。
(二)成本层面
区域内的众多国家组成货币联盟,每个国家所面临的宏观成本主要是放弃了独立的货币政策,一个区域内只有一种货币政策,如果某个国家与整个区域间经济周期协同性越高,则面临的成本较小,反之成本会较高。经济周期的分析主要包括三种方法:简单差分法、HP滤波法与BP滤波法。
从表3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1)中国与整个区域的经济协同性很弱,尤其是在整个样本空间内,我国与整个区域的经济周期是负相关的关系。若与其他国家组建货币区后,我国将面临较高的经济成本,尽管东南亚金融风暴后的情况有所改善,但相关性仍然较小;(2)日本、韩国与整个区域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呈现相反的情况,其中韩国与整个区域的相关性较高,但金融危机后呈现发散的趋势,而日本则较小,这是由日本与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决定的,因此至少在短期内,货币联盟并非东亚三国的最优选择;(3)从ASEAN的角度看,旧成员国的成本要低于新成员的成本,这是由于新成员加入该组织较晚,经济融合的速度自然就比老成员差,并且新成员都是政治经济局势不稳定的国家,发展长期处于动荡中,旧成员国的经济周期与整个区域呈现较强的相关性,因此这些国家是该地区货币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三)收益与成本
一个国家是否加入货币区或与区域内的其他国家间采取固定汇率制度取决于其综合收益与成本的考虑,通过上文实证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对中国来说,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过快的与区域其他国家在金融领域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例如统一货币的使用)并非我国的最优选择,应该渐进逐步的推进区域货币一体化的进程。(2)从日韩的角度出发,若ASEAN+3组建最优货币区,日本与韩国均面临收益较小而成本并不小的情况,虽然该地区一系列金融和货币合作协议均得到了中日韩三国的有力推进,但范围仍然局限于区域危机防范,政策协作方面还远远不够,并且经济合作的进度往往受到其他诸如政治等因素的干扰。(3)10个东盟国家的情况较为复杂,对于6个旧成员(新加坡、泰国、文莱、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来讲,除印度尼西亚外,各个国家无论是名义汇率变化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都不是很大,这是由于这些国家长期盯住美元并且具备较有纪律的国内货币政策,尤其是东南亚金融风暴后,这些国家在推动区域经济货币一体化发展的同时,更进一步规范了国内金融市场,有效降低了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可见加入货币联盟,这些国家的收益较小。但从成本的角度看,这些国家与整个区域的经济周期相关性较高,对货币政策的需求较为一致,放弃独立货币政策的成本较小。总的来看,这些国家相互间采用固定汇率制,净收益的情况较为模糊,只可以得出其收益与成本正相关的结论。而对于4个新成员(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来说,实证结果显示,组建区域货币联盟的收益较高,尤其是会获得稳定的价格因素,其中越南收益最高,但是这些国家也会面临较高的经济成本,源于这些国家与整个区域的经济周期相关性较低,甚至是负相关。
表3 各国经济周期与整个区域经济周期的相关系数
注:20世纪70-80年代,柬埔寨发生了激烈的政治动荡,导致数据缺失严重,所以只对其子样本空间内的经济周期进行了分析。
综合前文所述,本文认为,除我国外,整个ASEAN+3区域其他国家组建货币区所面临的收益与成本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其净收益无法进行更为精确的定量分析,因此在该区域过早的推出共同货币或彼此间采用固定汇率制度并非可取的短期政策目标。以下政策建议希望对东亚地区的货币一体化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1.扩大自由贸易区的范围。组建货币联盟面临的最大成本在于各国的经济周期与区域整体的经济周期间呈现出的非对称性。内生化理论认为随着共同货币的推出,区域内的贸易额将会大幅上升,各经济体的经济周期的相关性随之也会提高。同时,区域内贸易的紧密程度往往被认为是组建货币联盟的前提条件之一(古典标准),因此,自由贸易区和统一市场的建设有利于最优货币区的组建。现今东亚地区自贸区的建立呈现出双边性和局部性的特点,中日韩三国分别与东盟诸国组建了统一的商品市场,而彼此间的贸易协定却受限于诸多的经济政治约束。笔者认为应该在现有这些自贸区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争取早日建立起覆盖整个东亚地区的关税同盟,为进一步的区域货币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经贸基础。
商家回应:生意太好,真心不是我们的错;但让您等待太久,确实是我们的不对。我们努力精进,惟愿值得你等待。
2.提高要素市场的融合。最优货币区理论指出:若某个区域组建货币区,各个国家放弃了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利后,如果区域内的国家面临不对称的经济扰动,生产要素将在各个国家间自由移动以平滑各经济体所受的经济干扰,使经济处于稳态的最优发展路径上。现如今,整个东亚地区,无论是劳动力市场还是金融(资本要素)市场均处于相对的孤立状态,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的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各国在加紧商贸谈判的同时,也应以欧盟为鉴,加强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建设,为货币联盟提供重要的风险防范机制。
3.创建地区发展稳定基金。20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金融风暴后,留给东盟各国最重要的政治遗产莫过于“清迈协议”的签订。该协议将众多的国家间双边互换条约制度化,为出现流动性问题的国家提供短期资金的支持,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外汇储备不足的国家被金融投机的风险,为开放的小国经济体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使用制度上的保证。而在双边互换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稳定的资金池,建立一个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功能相似的亚洲稳定基金,是保证东亚各国经济和金融有序并健康发展的关键。众所周知,奉行出口导向型发展经济的中日韩三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不仅有能力为东盟诸国在必要时提供流动性支持,保障其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为这些美元储备提供了良好的保值增值场所,这就为亚洲稳定基金的资金来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保障。亚洲稳定基金的建立不仅可以表明区域内的大国有足够的支持区域合作及各个国家良好发展的意愿,同时也会对下一步的区域金融合作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4.加强汇率合作机制的协调发展。组建货币区的实质是区域内各国相互间采取固定汇率制度,对外汇率统一浮动,并适时的流通共同货币。汇率协调机制的确立是组建货币区的必然阶段,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而现今东亚地区的汇率协作机制难以满足组建货币区这一目标的要求,需分阶段的对汇率协调机制进行完善。首先,应加强各个管理层次间的信息交流与政策协调,将非正式的协商及对话转变成正式的制度性安排;其次,应成立超主权的管理机构对各个国家间所签订的双边货币互换条约以及其他各种跨国的区域内金融活动进行监管并即时评估其风险,保证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此外,还应积极发展亚洲的债券市场,在扩充市场容量的同时,建立高速安全的支付结算体系及权威的评级和担保体系。
[1] GRAUWE P.Lessons from the Euro-crisis for East Asian Monetary Relations[J].The World Economy,2012,11:405-418.
[2] WILLIAMSON J.A Currency Basket for East Asia, not China, Policy Brief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R].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orking Papers,2005,PB05-1.
[3] TANG H C.An Asian Monetary Union?[R].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s,2006,NO.13.
[4] IBRAHIM S.A Stud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 in East Asia: A Cluster Analysis[J].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2008,23:765-790.
[5] ZHANG Z,SATO K.Is A Monetary Union Feasible for East Asia[J].Applied Economics,2004,36:1031-1041.
[6] PARK Y C, WANG Y.The Chiang Mai Initiative and Beyond[J].The World Economy,2005,28:91-101.
[7] 祝小兵.东亚金融合作抵御金融危机的路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3):38-42.
[8] 李玉蓉.后危机时代构建中日韩货币联盟的经济学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5):69-73.
[9] KARRAS G.Is there a Yen Optimum Currency Area? Evidence from 18 Asian and Pacific Economies[J].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2005,17:456-469.
[10] MUNDELL R.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4):657-665.
[11] MCKINNON R.Optimum Currency Area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53(9):717-724.
[12] KENEN P.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n Eclectic View[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379-390.
[13] MONGELLI F."New"Views on the Optimum Currency Area Theory: What is EMU Telling us[R].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2002,NO.138.
[14] KRUGMAN P.Policy Problems of a Monetary Union[M]//The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in the 1990s.London:Longman,1990:111-115.
[15] FRANKEL J, ROSE A.The Endogeneity of the Optimum Currency Area Criteria[J].Economic Journal,1998,108:1009-1025.
[16] KRUGMAN P.Lessons of Massachusetts for EMU.Adjustment and Growth in the European Monetary Union[M].London:Longman,1993:19-33.
[17] DEBRUM X, MASSON P.Should African Monetary Unions Be Expanded?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cope for Monetary Integration in Sub-Saharan Africa[J].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2011,20(2):104-144.
[18] COUHARDE C, COULIBALY I.Revisiting 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Is the CFA Franc Zone Sustainable?[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13,7(1):1-14.
(责任编辑:张丛)
TheEconomicFoundationoftheMonetaryCooperationaboutASEAN+3
ZHANG Jinbo1,CUI Na1,ZHANG Jiangyang2
(1.Jinhe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2.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Different from relevant studies o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focusing on economic impact, we use the latest cost-benefit model of optimal currency area theory as the bas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conduct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n the economic feasibility of whether it is suitable to form a currency area in the entire Eastern Asian Area and push out common currency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is, nominal exchange rate change, inflation rate and real business cycle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benefits and costs for construction of a currency union of the East-Asian countries and it is unsuitable to form a global and mature currency area at present. It is needed to achieve this goal gradually through a series of economic, trading, financial and monetary cooperation agreements.
optimum currency areas;cost-benefit model;inflation volatility rate;nominal exchange rate change ratio;real business cycle
2014-01-14
西安交通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23071072)
张劲波(1978- ),男,陕西定边人,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崔娜(1984- ),女,陕西榆林人,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张江洋(1983- ),男,陕西周至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F821.6
A
1008-245X(2014)06-00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