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槐春
当代科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教师对待学生的作业错误,在理解、宽容的同时,更要重视对错误的反思,剖析错误产生的原因、过程,然后做出调控和修正,进行拓展运用,防止错误再次发生。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作业错误这可贵的教学资源,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深挖概念懂内涵,预防肤浅与简单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要素,是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是重要的一环,概念内涵的理解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给出概念让学生加以记忆,但学生往往对其本质属性理解不够,一知半解,认识上肤浅、简单,作业出错就在所难免。
怎样预防与避免学生认知中的一知半解、肤浅、简单呢?我一方面深挖概念的内涵,解析概念时精心锤炼用语,使概念通俗易懂,让学生听得有滋有味,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明朗化。从而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畏惧感,让枯燥无味的抽象概念、定理对学生产生更大的亲和力。在几何定理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定理的生成过程的讲解,如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圆的垂经定理、切线的判定定理等。
另一方面就是在课堂上主动暴露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过程,通过模拟错误的思维和心理过程,再现学生各种可能的解题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解决学生的解题困惑,从根本上清除学生头脑中错误概念的信息,完善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解题的“免疫”力。
例如,在学习“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概念时,学生往往理解不到位。我在课堂教学时,就有意识地列出几个说法,让学生判断其对错:①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个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②从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垂线的长度就是这个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③画出已知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通过这样似是而非的判断,学生对所学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二、严守法则细运算,慎防错乱成习惯
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计算题出现错误的机率是很大的。错误的原因有计算时粗心,运算法则掌握不准确,注意的分配对运算准确性的影响,或跳步太多,把多步运算用一次心算完成。导致会做的题却做错了,作业和考试成绩不理想,干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算准确的能力和习惯,是提高课堂高效有效途径。
首先,要求学生严守法则细运算。运算法则是进行运算的基础,是运算准确性的保证。运算法则掌握不准确是导致运算错误的主要因素。如在学习幂的乘方法则时,有的学生在算(a8)5=?时,误算成a13,这显然是由于a8a5=a13的负迁移的影响,导致运算错误。有理数的综合运算更要严守法则细心运算,才能确保运算的准确。
其次,注意的分配对运算准确性的影响也很大。学生在做题时,由于注意的分配不周而出现运算不准确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求y=■+■中x的取值范围。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不等式组,而不等式组的建立则依赖于注意的分配,既要注意到根式的成立条件,又要注意到分式成立的条件,这样才能避免顾此失彼的错误。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掌握运算法则,在运算过程中,不仅要知道算什么,怎么算,还要意识到严格按照法则进行运算;要改善学生对注意的分配;针对因“跳步太多,把多步运算用一次心算完成而造成的运算错误”,教师要多用“慢一点,有自信心,格式规范,少用心算,草稿整齐,一次性做对等”话语提醒和鼓励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自信,逐步体验成功。
三、应用问题讲方法,严防盲目与畏惧
应用性问题的解决对学生素质的考验是全方位的,既考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又检验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阅读文字和理解文字能力的欠缺,分析问题方法和技巧上的欠缺及正迁移能力的欠缺,造成学生解应用性问题时要么盲目解题而出错,要么无从下手而畏惧。
教师面对学生解应用题的盲目与畏惧,应急学生所急,授予学生方法和技巧,提升其解题能力。
代数问题引导学生用好“转化法”:对学生来说,解应用性问题难在如何将现实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即把现实问题“数学化”,通过列表格或画图形分析较复杂的数量关系,过好转化关。把应用性问题中的已知、未知的数量,同类的、不同类的数量,变化的、不变化的数量归类,用数学方法(数、式子、图形、表格)描述问题,寻找数量关系,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数学知识,认定和构建数学模型,完成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
“列表法”是一种有效的转化法。表格是处理数据的重要工具,运用它可以直观、简洁地梳理复杂的数量关系,寻找隐藏着的规律。它容易发现同类量之间的联系,不同对象的相关量的联系,通常容易为学生理解、接受,对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几何问题引导学生用好“倒推法”。反思学生几何证明题出现的错误,有审题不仔细,误将已知条件当作结论,结果导致全盘错误;有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想当然”地给出答案,结果导致用定理本身来证明定理的错误;也有忽视隐含条件、遗漏或随意添加条件导致的错误;或思维混乱,推理不严,表达不清等逻辑性错误。这些错误归纳起来大多是证明结论时不会找条件,而“倒推法”就是从结论出发,准确、快速地找到需要的条件,使证明有理有据,推理严密周全。
从近几年的中考评卷中可发现,学生因缺乏生活背景知识以及数学建模能力,面对新情境应用问题,无模式可套时,往往产生陌生感,甚至畏惧感,代数问题因找不到数量关系而盲目解题,几何问题因找不到证明条件而无从下手,证明过程颠三倒四。教师平时教学时必须加强知识点脉络结构的梳理,通过切实有效的学法指导,使学生解题时有思路可循,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建模能力、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和乐趣,实现课堂的高效。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