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亮
小学阶段,学生写的叙事类作文不下百篇,可学生常把事情写成“流水账”,作文没有生机,枯燥乏味,读来味同嚼蜡。“写得不具体”让老师们伤透脑筋;而因为“流水账”相对好写,要多长就能写多长,所以学生们却是“乐此不疲”,这极大地阻滞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如何指导学生在记清一件事情的基础上把事情写具体呢?对此,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确定“着力点”,加工渲染
要把作文写得具体、生动,首先要寻找写作的“着力点”,也就是文章的高潮在哪里,哪里最能“出彩”。这就必须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支撑,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入手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与鉴赏能力,以确定“具体写什么”的问题。
1、学生围绕主题自主确定。这就要求教师从低年级起,在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课上加强这方面的指导,训练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围绕主题组织语言、突出中心的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多数学生能基本确定“着力点”,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恰到好处地对作文进行润色加工,这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借助外力推动其思维与情感的碰撞。
2、以读定写,即以读者的要求来确定要把什么写具体。
(1)指导课上,不断“追问”。在习作指导课上,我常会让学生确定好主题及内容,在组内讲一讲自己想写些什么,并提倡听的同学“插话”,顺势“追问”。如:某位学生在谈自己“难忘的第一次”时,学生听得入了迷,便追问“你当时是怎么做的”“当时表情怎样,心情怎样”“别人怎么评论的,你心里有什么想法”……问得越多,答得越多,写出的习作就越精彩。这样,学生在不断地说明白、写明白的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感悟到习作的关键点应该在哪里,应该把哪里着力描写就能抓住读者的心。这是学生自悟自得的,其效果自然要比老师的生硬灌输与统一要求要好得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些追问是无价值的,所以,对学生的问,教师要起到相应的控制与引领作用,学生也要学会筛选和甄别。
(2)讲评课上,提出建议。遇到有典型意义的例文,讲评课时我就会问学生“你们想要知道什么而文章没有写清楚?”“如果把哪里写具体就生动感人了?”同时倡导学生就没有听(看)明白的地方质疑,请作者当堂解答,师生共同评价。长此以往,学生就明确了应该把什么写具体,才能打动人心。
二、多种方法指导,写出精彩
定好了把什么内容写具体之后,接下来就要指导学生怎样写具体。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细致观察,勤于练笔。
要把事情写具体,仅仅知道“要把哪里写具体”是不行的。可如果没有平时细致的观察,就不知道写到怎样的程度就是具体、真实而生动。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常在各种班级活动中随机寻找“小模特儿”,指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对“小模特儿”作非常细致的观察,并及时记录。观察的内容尽量丰富,时间不一而足,上课、班会、体育活动课甚至晨会前的安检时间都可以利用起来。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有一个表演展示的环节,请两位同学扮演两小儿,我来演孔子,进行争辩,同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两位同学的表现。学生表演完后,全班同学对他们的表现作出了点评,我随即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两位同学的争辩,进行细节描写,不求字多,片段即可,但要鲜活生动。在下一节课前,选几篇写得好的和写得不好的分别读一读并进行评价。由于学生都看到了当时的情景,自然就有了共同的认识与想法,对于指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重演细节,放“慢镜头”。
有些事情是留在学生记忆深处的,感受自然不如刚发生的事鲜活明晰。为了让学生把事情写清楚,把人物写“活”, 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我指导学生用放“慢镜头”的方法捕捉人物的神态,分解人物的动作,再现人物的语言,投射人物的心理,定格那些难忘的瞬间与“特写”,追忆有意义的场景与感悟。这样,学生就不愁没话可说,学生的习作也就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了。
3、合理想象,善用修辞。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一切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经常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或进行恰当的联想,能使思维新颖独特。而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为了训练学生驾驭修辞的能力,我在学生的“自主性作业”和“童眼看世界”中设置了“特色句段”专栏,学生每周可以在这两份作业中任选一份进行练习。在这个专栏中,学生要先摘抄课文中或课外书籍中的“特色句段”,即使用修辞手法的句段,然后进行仿写。
由于学生的语言底子薄,常常会被这些特色句段难住,百思不得其法,我就教给学生“想象修辞创特色”:专心揣摩想要描述的事物,根据它的表象或特点加以想象或展开联想,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再配以适当的修辞手法,最终成形。这样天长日久,学生运用修辞、锤炼语言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作文也会写得具体生动、耐人寻味。
4、感动自我,流露真情。
我时常提醒学生:“要想打动读者,先要能感动自己。”正所谓激情融于心中,真情流于笔尖。在教学中,我常建议学生“自我陶醉”,闭上眼睛,静静地回忆或想象事件,让学生的心沉浸于事情之中。自己感动的那一刻,也正是积情薄发之时。有感而发,有情而写,这时流泻于笔端的不再是生硬的叙述,而是灵动的音符。
5、巧用评价,激发潜能。
可采用多种手段,如伙伴评,教师评,评后议——议后改——改再评,并结合运用即时评价、阶段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老师在评价时,要放下身段,努力用一双孩子的眼睛,放大学生的优点,用欣赏的姿态去评价学生的习作。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教师的人文化评价点燃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激发他们习作的潜能。
【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师范附属小学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