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钱香花(1983-),女,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511400)摘要:当今德育实效性的低迷与德育的外铄性有极大的相关,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必须切实关注道德需要在德育中的作用,该文首先阐释了道德需要的内涵,其次分析了道德需要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明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是高校德育的本质担当,再次初步探讨了如何激发大学生道德需要。
关键词:道德需要;德育;主体;激发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032-02长期以来,高校德育注重从应然层面强调学生的道德责任,突出道德教育的外在约束性,而实然层面,这种“外铄性”的德育实效并不明显。学生对德育存在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及成效偏低的状况突出,究其原因是多样的,较为重要的因素是我们在德育中忽视了对道德主体内部道德需要的凸显。要让德育成为学生内心深处的主观诉求,发挥学生的道德潜能,有其必要对学生的道德需要予以充分重视,基于道德需要开展道德教育,增强高校德育实效。
一道德需要的基本内涵
道德需要,按冯契先生主编的《哲学大辞典》中的解释,是“人们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一定社会、阶级或集体,总是通过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向人们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这种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要求,即是道德需要。” 据此,分析道德需要的特点如下:
其一,内在的主体自觉意识。黑格尔认为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义务这样一种意识。这种自觉性源于人的自我意识,它是个体的主观意愿,是积极主动去实现的一种要求,表现为一种道德追求的冲动。人在自我意识发展中逐渐产生的一种要求自我确认的力量,激励着个体积极追求的力量,促使个人的道德行为与品质获得外部社会的认可。它推动着人们根据自己变化发展的需要,对社会道德要求进行积极主动的选择,一旦社会道德法则为个人所认可,并经个人内化,社会道德便渗入人的精神深处,成为自我的内在要求,成为人生所努力实现的自我价值。因此,道德需要是人们内在的自我完善的追求。
其二,利己性与和利他性相结合。道德不只总是与利他奉献相联系,个体的道德需要实则首先是与利己相关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生存先于生活的意义,生存的需要使人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在赫尔巴特看来,追求利益和幸福是人行为的动力源泉;而康德认为人既有按道德律行动的理性的一面,又有和感性欲望相联系的自利的一面。“当我们考察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据此,自利是基于生存的需要,也是个体产生道德需要所自然会有的正当原动力。道德并非倡导以美德作为获利的工具,但也不能据此鞭挞自利心存在的合理性。
二、道德需要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道德教育(以下简称为德育)是一定的社会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一定道德影响的活动。当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信念并表现于行为,凸显了个体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地位。满足道德需要、追求道德的过程实则是遵守道德规范的过程,当道德需要成为自我价值确证的方式,对它的追求便构成了自我完善的强大动力。
1.道德需要是道德主体接受道德的源动力
个体的道德诉求源于自我完善的需求,需要建立在对道德需要产生心理认同的基础上。人有道德追求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在追求道德品性的过程中个体能获取自我完善的满足感 ,在实现道德信念后获取价值感与幸福感。作为人的一种本质需要,道德意义在于能调整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二重存在,是个体自我完善的要求与内容,也是自我完善的前提与基础。由此,德育从此角度是让学生接受道德需要,而同时道德需要又是个体自我完善的题中之意,道德需要对德育的基础性作用不言而喻。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逐渐由道德他律发展为道德自律,而道德主体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源于道德需要的存在。道德需要构成德育可能性的基础,如果没有激发个体的内在的道德需要,道德主体德性的发展几乎不可能实现。
2.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德育的本质担当
从道德需要基础性的角度分析,德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基于学生的实际诉求,将学生外部道德认识提高并内化为内在道德需要,并表现于道德行为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际诉求是前提,通过道德认识的桥梁作用,形成道德需要的核心,最终目的在于使道德行为成为自觉习惯。从这个角度讲,明晰德育主体及其内部需要,基于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德育的本质担当。在实际德育过程中,需要有培养德育对象的道德需要的理念自觉,其一要提高学生道德认知,形成道德需要;其二要唤醒并真正激活道德需要。我们不难看出,道德需要是人的品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在德育中要关注和重视人的道德需要,而人的道德需要的激发和提升也是德行实现需特别注意的。
三、 以学生道德需要为支点实施高校德育
1.道德需要培养的切入点——基于满足功利基础的超越功利
我国道德价值取向一直以利他为标准,以实现高尚道德作为德育的切入视角,把“克己利他”作为教育的普遍要求,这种把德育最高境界当作起点,脱离受教者思想基础等实际情况,置道德需要于不顾,其收效甚微。生存的意义先于生活,绝大多数人首先关心的是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调节自身与社会关系中,逐步发展到抑制私欲、乐善好施。人性的自利是客观存在的,德育应从满足人的自利心这一低位视角切入,引导学生在满足自我的基础上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如孔子、康德这种以道德为目的的人现实里少有,人不可能完全脱离功利“为道德而道德”的生活,将超越自我看成完全抛弃自我功利是不可取的。过多地强调外部要求而忽视内在需要,必然造成学生普遍对德育的逆反心理,不利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德育应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去领略道德的益处,从而积极主动追随。德育要葆有生机,应从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为教育起点。
2.德育注重引导道德需要层次的发展
个体道德需要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保守到开放的过程,它大致经历了外在需求—理性内化—内在需求等几个阶段,有学者把其相对应地划分为他律的道德需要——自律的道德需要——自由的道德需要三个层次。他律层次表现为道德行为是通过服从规范而履行道德义务;自律层次表现为个体在反思道德律令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道德准则;自由层次将道德本身的追求作为行动目标,实现社会道德规范与自我道德需要的融合统一。根据各层次所呈现的特点,道德需要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德育的激励和引导。要正确引导个体道德需要层次的发展,德育须着重如下两点:首先,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个体须区别开展具体的德育,这是由道德需要的发展层次性决定的,如在他律层次上,注重道德规则教育的约束功能。其次,合理满足不同道德需要层次的合理需求,对于不切实际的需要,要正确引导其积极转换,如符合道德的道德需要,若功利成分太强,需要德育引导道德境界的提升。
3.德育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虽有不少进步,但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病并未完全消退。道德需要是个体的一种精神需要,人不是被动机械地接受道德原则的客体,而是道德活动的主体,当学生以道德主体自居,以自觉的态度追求道德规范,以高度的责任感审视道德现象,学生便不再盲目接受道德灌输,成为主体内在需要的激发者,有力促进个体自主性,高校德育的功能不是使学生服从固有信条,而是引导学生能进行独立思考,对现有价值体系、行为规范反省、批评性理解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选择。发挥道德需要对道德行为的驱动作用,对于加强高校德育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尊重学生道德需要,引导道德诉求,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促进道德行为,这样的德育才具有感动人心的内在力量。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的原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肖雪慧.主体的沉沦与觉醒[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3]曾小五.从三个视点看道德需要[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4]孙少平.论道德需要及其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6(9).
[5]王珺.道德需要: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一种解读[J].理论月刊,2003(11).
[6]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7]王莹,景枫.经济学家的道德追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夏湘远.义务、良心、自由:道德需要三层次[J].求索,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