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马秋月(1984-),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510540)摘要:信息时代以移动信息技术及媒介工具为代表的新媒体,全面覆盖了大学生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全面审视与深刻分析研究,并实施改革与创新的工作方法,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029-03一般认为,新媒体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态,是依托互联网络和移动通信等新技术,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新媒体分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主要形态有移动多媒体、网上即时通信工具、虚拟社区、电子信箱、门户网站、播客、微博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中指出:“2012年日益呈现网络化、全球化、全民化、移动化、融合化、社会化发展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势的媒体,并深深“植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新闻舆论传播等诸多领域。”时下,大学生是应用新媒体最活跃、最庞大的社会群体,“起床刷微博,睡前聊微信,课间看‘人人,课后‘淘商城……”新媒体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媒体不仅是工具和手段,也是一种认识观念和生活方式,更是影响人、改变人和发展人的社会环境,因此,对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和改进思考,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新变化
(一)政治意识形态的挑战
互联网全球化时代,以新媒体为载体带来各种意识形态思潮的传播,特别是通过镶嵌在一些娱乐游戏产品中,隐含在手机电子阅览、民生热点评论、政论时事导读里面的所谓正义、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观,必然给大学生带来思想认识冲击和判断选择的混乱;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公开自由表达政治见解的社会化的广播论坛,而社会转型时期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浮躁心态,形成“游戏人生”的网络态度、“戏谑、调侃、娱乐、抹黑”的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群体无可避免地影响和渗透。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站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的战略高度,与时俱进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办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
(二)阵地的延伸与拓展
据华中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智能手机在武汉地区大学生中的覆盖率高达80.8%。近半大学生是典型“手机控”,似乎人的精神世界被网络世界所掌控了。3G手机新媒体的特征,使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人之间的信息交流都成为可能,这样,大学生在零碎时空环境浏览各种网站新闻资讯,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微阅读”名人博文、逛微信朋友圈子,对匆匆过目的文本、段子、新闻,来不及消化和思考就急切在公共网络空间表达观点态度,或者甚至对虚假信息也未加分析、判断和思考,随意地分享、转发。这就意味现实社会形形色色的信息言论借助新媒体转播,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从根本上突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校园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无疑,新媒体不仅是工具,更是一个环境、一个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必须向移动互联网新阵地延伸与拓展。
(三)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网络时代信息获取的开放性、平等性和共享性,新媒体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分享自媒体和话语权,但是,在新技术的使用方面,教育者的脚步落后于受教育者。据北京理工大学对教师新媒体的应用调查显示,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技术一般的占39.4%。河南省的4 所普通高校对39 名教师和6000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最主要的原因”?54.6%的学生回答教学方式陈旧、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见,新媒体不仅是现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蕴涵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载体,如何顺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更愿意接受多媒体、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更习惯于QQ、BBS、E-mail、微博、微信等双向互动的思想交流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个难点和挑战。
(四)内容的充实与发展
新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普遍性和社会性的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内容在新条件下必须与时俱进地充实与发展,但是,如果目前部分高校仍然存在教学内容缺乏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思想教育衔接与转化的思想教育依据,脱离信息时代学生道德规范培养要求,反而强调传统政治理论灌输与说教,“这些经年不变的内容灌输”容易使学生感到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导致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教育,借助网络社区等新媒体去挖掘娱乐话题,自发地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状况,根本无助于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认识、文化娱乐、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抑郁、孤独、焦虑、怀疑、失落等问题,无助于大学生面对无限复杂、纷扰混乱的网络世界,所需要的分辨是非、理性选择的能力培养,因而新媒体环境下,充实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疑是重要的课题。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一)利用博客优化理论经典的学习方式
马克思曾说过:媒体“无所不及、无所不在、无所不知。自由报刊是观念的世界,它不断地从现实世界中涌出,又为越来越丰富的精神唤起新的生机,流回现实世界。”由此马克思力证了科技媒体不断更新,就能发挥向人们提供精神食粮以满足人们文化和精神需要的强大功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内涵丰富而深刻的理论精髓,仅靠学生课堂听讲、课后个人阅读,难以真正掌握其内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师生之间的学习博客互动,可以通过共同探讨问题,并利用整个互联网超链接和集成化视野延伸,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通俗化解读。通过引导学习者E化学习笔记的管理,充分利用博客系统的收藏夹和网摘资料工具过滤与积累资料,对知识库的资料和链接进行清晰的分类,既替代学习掌握理论要求在笔记本做记录、摘录文本、撰写心得感想、抄写作业和进行卷面考试的传统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二)综合新媒体技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利用搜索引擎、利用各种类型网站、利用各地教育资源库,结合教学需要去获取、加工和利用网络资源并向思想教育资源体系转化,另外,利用文字处理、声音背景、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技术,使课本内容得以重组和再创作,比如对教材中过于抽象化的理论观点、典型案例、历史事件和社会热点,转化成为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教学课件,并营造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环境,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和任务驱动式的新教学形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满足现代大学生信息化学习兴趣和信息方法的需要。
(三)借助新媒体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需要
教育网络化、生活网络化和社会网络化已构成人类社会样式,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就是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必须发挥新媒体所具有跨越时空信息传播即时性、交互性和便捷性的优势。比如,教师运用QQ、微信即时回复和解答学生学习疑问、开展谈心活动;利用BBS、BLOG、E-mail在师生之间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行为方式探讨,将现实社会的法制、法规和社会公德延伸适用于虚拟与现实社会的可能性、必要性作为互动讨论内容,并在实践中自我约束和自我反思,拓展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以SNS社区实名注册特点,培养大学生道德责任和法制意识,自觉做好公共空间自由表达和舆论传播的“把关人”、“守门人”;正确引导和启发大学生主体意识,理性行使民主参与权力、善用自由表达权。
(四)借助新媒体跨时空技术营造大学生精神家园
以博客、QQ群、微博、微信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将思想教育与关爱教育、健康服务相结合,利用手机移动网络技术即时传送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依托新媒体技术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测验系统,及时地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心理问题的特点,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咨询,由心理专业教师、专家在线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交互平台与教师、专家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感情上的交流,从而得到教师、专家的及时指导、及时缓解、减轻、消除心理障碍,解除心理困惑,更好地适应生活、学习和工作,保持心理健康。
(五)将新媒体技术引入毕业生就业全程服务
将就业政策指导、技巧指导、招聘信息发布等通过主题网站发布、手机短信发送毕业生,增强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充分利用网络就业指导平台进行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网络及时接受优质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充分利用“大学生网上职业测评系统”,为学生做好学业及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基础。利用手机短信、QQ群、BBS、微博、微信和主题网页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观;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库,做好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及监测跟踪工作,为大学生信息的搜集整理、就业动态收集提供优质服务。
(六)牢牢掌握新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主动权
尤其是巩固以网站群为核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包括门户网站、各级主题网站、党团学官方博客、微博体系等,发挥其主阵地作用。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校园网站群的各种资源,增强主流信息传播和正面舆论引导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建立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的信息沟通和意见表达的畅通渠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微信、微博、手机短信、QQ群等新媒体,始终站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意识建设的战略高度,坚持正面引导、及时疏导和具体辅导,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DB/OL].[2013-06-25].http://news.china.com.cn.
[2]朱佳琦,王小占,党波涛.调查显示:武汉高校近半大学生是“手机控”[N].武汉晨报,2013-02-28,18.
[3]赵秀红.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拦路虎”还是新机遇[N].中国教育报,2011-07-04:5.
[4]周倩,张亚琼,乔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83.
[5]邱柏生.试图摆脱困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3,(6),53.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9.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