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凯 徐秉君
“瘸腿飞将军”马宁的传奇人生
陈子凯 徐秉君
马宁在中队当兵擦起落架
毛泽东提议、周恩来圈定新中国第一个“会飞”的空军司令
1922年10月10日,马宁出生在河南省沁阳县紫陵镇长沟村一户中农家庭,取名马瑞平,后改名马宁。他从小接受进步思想熏陶,16岁参加共产党,投身革命,一生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战功赫赫,又以惊人的毅力,学会飞行,成长为空军掌舵的飞将军。
马宁的故乡长沟村在沁河的北岸,共有4个庄组成,西庄以姓马的居多。过去的老人们说:“七马村,八岳头,落落例例到长沟。”那时候人烟比较稀少,如今这些村庄互相之间都连接起来了。由于长沟村在沁河边上,旧社会上游没有人修水库,河流常年淤积泥沙,把河床弄得比村子还高,人们最担心的就是涨河,害怕河堤决口把村子淹掉。所以一到雨季河里涨水的时候,全村人都到河堤周围查看管涌,一旦发现哪里冒水,就赶紧堵上,有时发现管涌比较大,乡亲们不惜用自家的被子来堵管涌。
马宁的祖父早年去世,奶奶领着马宁的父亲和伯父勤俭持家,艰难度日,直到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家境才渐渐好起来。马宁的父亲马福臻和妻子共养育了三个孩子。长子马瑞昇比马宁大9岁。马宁是次子,下面还有一个比他小4岁的妹妹。父亲常年在陕西周至县与人合伙开一间小铺做小生意,每两年或三年回家一次,家里便可以买半亩或一亩地。马他不识字,常年在外做生意感到很困难,所以让两个儿子读几天书,马宁这才有机会走进学校。
在马宁读小学三年级时,奶奶去世,随后分家,马宁家分得六间房,九亩地,一头牛。这时,马宁的哥哥已到镇里教书顾不了家。农忙时候,只有12岁在读小学的马宁常回家帮忙干农活,他并不比雇的短工干的活少,成了家中一个主要劳动力,自小就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辛。
马宁在学校读书时,守规矩,功课也好,在家里爱劳动,很勤快,经常受到家人、邻居和老师的夸奖,初步养成了诚实、肯干和坚强的个性。这种坚强的性格对他后来影响很大。只要是他认为对的事情就一定把它做好,做到底。如果没有做错事,被母亲打了,他就会在原地站半天,甚至站一天也不动,也不吃饭,表示抗议。村里有个年纪比较大的人,老爱和马宁开玩笑。有时他把抽烟用的香放在马宁的背上烫,看他叫不叫痛,但马宁很倔,就是忍着,不叫一声痛,有时烫的起了泡,也不喊一声。
马宁在村里读完初小,就到紫陵镇去读高小。紫陵镇高小是所进步学校。马宁的哥哥在学校当教员,真实身份是地区的地委书记。学校的校长和语文教员也都是共产党员。受他们的影响,马宁渐渐接受了新思想,看了不少进步书籍和新小说。如《新生活周刊》《大众哲学》和《社会科学入门》,开始倾向于革命。
1934年11月,12岁的马宁经周瑞麒介绍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即后来的“共青团”。加入组织后,经常开会,再加上读了更多的书籍,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渐渐开始关注社会,并把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写到作文和日记中去。马宁所写的是街上看到的穷人和乞丐,不像别的孩子都在写花草,可见他感到了这个社会不公平,决心长大后要改变这种社会状况。老师非常欣赏这位学生在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认识,多次在课堂上加以表扬。在老师的鼓励下,小马宁渐渐地有了一种社会责任感。
这时候,地下党校长和老师经常交给进步学生一些秘密任务,主要是到邻村去送传单和贴标语。马宁年龄小,不容易引起注意,每次送密信、散传单、贴标语,也不害怕,而且都能把这些事情做好。所以校长和老师对他很信任,他们有许多传单、密信和情报都交给他去送,他就把传单藏在书包里或衣兜里,然后再分送到各个村里。尤其是贴出的反对敌伪政府强收军麦的标语,对唤醒老百姓抵制敌伪政府搜刮军粮起到了积极作用。
那段时间,马宁干了很多这样的事情,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1936年高小毕业,马宁考上了第五省立职业学校,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继续从事党的宣传,又利用星期天回家干农活,不辞辛苦。
这时,马宁已经知道,在我国北边有个苏联,正在开展斯达哈诺大运动,建设社会主义,使他对共产党主义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另外,他还知道中国有了红军,他们打仗很厉害,所到之处“斗土豪、分田地”深受穷人欢迎。因此对红军很羡慕,也很敬仰。
次年,“七七事变”爆发,学校停课,社会动荡不安,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到处抽丁抓丁,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15岁的马宁决心走出家门,参加革命。那时马宁的哥哥已经知道他是共青团员,也很想把他带出去,又担心父母不同意,最后他想了个好主意,便对母亲说:“现在国民党到处抓丁,家有两个儿子的就要有一个被抓。”母亲毕竟为儿子担心,焦急地问:“这可怎么办啊?”他便借机说:“外面有个学校正缺一个教书的,就让我带弟弟去那里教书吧,这样人不在就可以躲避被抓丁了。”母亲当然怕儿子被抓丁,可是一想又没有其他的好办法,就只好同意马宁随哥哥出去教书。实际上,他跟哥哥一出去就直接参加了革命。
马宁跟随哥哥出来后,先到新乡,后到辉县的北泉,参加了国民党豫北师管区学生队。这个队是由共产党领导控制的,由共产党人朱瑞负责,他在红军时期是三军团政治部主任,是一位有丰富战斗经验的红军干部。学生队主要成员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进步学生,这些人不愿过黄河,坚决打日本。
好景不长,不久国民党接管了学生队,开始排挤共产党人,后来解散了学生队,马宁和一些进步青年转到华北干部养成所。这个单位是我党培养抗日干部而设立的。
经过一个月的短期学习和培训,马宁初步了解了许多革命道理。他知道了我们要抗日,中国内部还有许多复杂的斗争,知道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知道了红军、八路军更多的故事,知道了抗日要以游击战术来打击敌人,知道了要下乡做农民工作,发动群众等。
当时,爱国民主人士张萌悟在日本侵略中国后,召集许多青年和学生组成了河北民军。我党为了实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想争取他抗日,把干部养成所毕业的50多名学员分配到了河北民军,马宁也在其中。在严格的军事生活管理下,马宁和其他分去的共青团员(共青团后改称抗日民族先锋队,简称“民先”)还是按照党的指示,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后来张萌悟逐渐走向反动,开始限制“民先”活动,不久解散了“民先”组织。
这期间,在与张萌悟进行的斗争中,马宁经受了锻炼和考验。1938年2月,16岁的他被破例吸纳进了中国共产党。为了以列宁做榜样,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他从马瑞平改名为马宁。
鉴于张萌悟的河北民军逐渐走向反动,马宁等50余人的处境越来越危险,经上级党组织批准,这批党、团员和进步青年与张萌悟据理力争,终离开了民军。
马宁的愿望是参加八路军,做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1938年5月,他和民军的50多人一起到晋南干校,分配到中队当政治干事,一面工作,一面学习。经过三个月的考验,才算真正参加了八路军。
马宁参加解放军后,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英勇作战,出生入死,先后五次负伤(两次重伤),战功赫赫。
抗日战争后期,马宁分配到129师11旅任作战参谋,紧接着就参加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为了阻断日军的铁路运输线,他和战友采用土办法炸铁路和火车,在一次战斗中,马宁被一块炮弹皮划破脑门负了伤。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了抢夺胜利果实,于1945年9月发动了上党战役。这时马宁已调任西南野战军6纵队17旅50团参谋长(当时正、副团长都不在位),他带领全团配合兄弟部队围住长治的守军,贯彻刘伯承、邓小平“围城打援”的战术,先打上党,把敌人紧紧围住,全歼逃跑的敌人,共俘虏了2000多名敌人,缴获了11辆坦克和大批枪支弹药、军用物资。“上党战役”一战,使马宁在解放区名声大震,自己也再次受伤。
“上党战役”胜利后,国民党军队于1946年8月中旬,匆忙调集14个整编师30万人,企图以优势兵钳击二野主力于陇海路以北定陶地区,把对方赶回大别山。刘、邓决定集中现有兵力,首先歼灭孤军奋进的敌整编第三师。
时任六纵队17旅50团副团长的马宁,奉命带领全团(团长不在位)担负阻击任务。
9月2日晚,50团接到命令,返回大张集阻击敌人。马宁和政委立即集中部队,进行动员,通报敌情,传达命令,下达任务。当晚11点组织部队开进,经过5个小时的急行军,于3日凌晨4时抢先到达目的地,然后立即构筑工事准备御敌。当时50团自陇海战役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补充,全团实际兵力只有300多人,有的连只有一二十人,但战争紧迫,必须迅速进入战斗。
中午12点半,敌人突然以猛烈的炮火袭击大张集,随后在不到4个小时内,先后四次向我军阵地发动攻击,一次比一次猛烈,还出动了飞机进行俯冲扫射。眼见敌机的疯狂作恶,马宁恨得咬牙切齿。此时,50团已完全陷入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内无补充,外无援兵,情况万分危急。马宁别无选择,只有咬紧牙关,率部队坚持战斗,经过几轮反复争夺,战至黄昏,敌人被迫后撤。
深夜,我主力部队回师,围歼整三师,取得了全歼敌人的重大胜利。50团在这次战斗中,完成了阻击任务,把敌人反击到预定战场,为全歼整三师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后马宁数了一下,全团剩下的指战员只有百来人,他和其中的许多同志一样也负了伤。
随后不久,在金乡、鱼台战役中,马宁指挥部队向鱼台四边的敌军据点进攻,不幸被敌人的一颗子弹击中腹部。当马宁被抬到手术台,已经连续两昼夜没有休息的纵队卫生部长詹少联立即给他做手术。腹腔打开后,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他的肠子上有15个窟窿,还有三处已经打断,腹腔里充满了鲜血、未消化的食物和蛔虫、碎片等。此时,马宁脉搏很弱,已处于深度休克状态,这么复杂的重大手术,早已超过了卫生队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但是詹少联很清楚,已经没有退路了,必须竭尽全力抢救。这是一场与死神争夺战友生命的特殊战斗,是一种超强度的意志较量,经过5个小时的奋战,詹少联终于把马宁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过了四个月,没等完全康复,马宁主动要求出院归队。不久,他又回到战斗岗位,参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斗。1947年冬,部队推进到湖北麻城与国民党桂系第七军遭遇。在激战中,马宁突然被敌军机关枪击中左大腿,造成左腿骨折。刚从死神怀抱里挣脱出来的马宁,又差点被送进鬼门关。
由于部队紧急转移,不便带重伤员,马宁和另一名重伤的参谋,由纵队卫生部苏军医负责照顾,同时留下来的还有警卫员、通讯员、炊事员和两名轻伤员。在隐蔽养伤期间,为了不危及老乡的安全,他们频繁行动,由山洞转移到山沟,历尽艰难地寻找部队。途中,先后与还乡团交战四次,都化险为夷,只是马宁好不容易愈合的伤腿又摔断了。由于在转移途中只能做简单处理,再加上没有条件做牵引,骨折愈合后没有接正,导致左腿短了4厘米,成了瘸腿。
最终,他们找到了大部队,赶紧把马宁送到了后方医院,医院领导建议,马宁治愈出院后到荣誉军人收养所休息,然后转去地方工作,马宁坚决不同意,偷偷地跑了出来。找到纵队长王近山,要求革命作战到底,后来被王近山安排在自己兼任校长的随营学校,当了副师级副校长。
为了表彰马宁英勇顽强的精神和屡立战功,二野六纵为他荣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
1949年6月,渡江战役之后,马宁所属的12军随营学校随大部队南下。到达马鞍山后,马宁接到命令,到军部报到。到了南京后,马宁才知道,他作为战斗英雄,已被选为二野参加政协会议的12位代表之一,将跟随刘伯承司令员荣幸的参加这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大会。
9月中旬,马宁随代表团来到北京,住进六国饭店。会议期间,二野和三野的代表编成一个大组都住在这里。住进这样高级的楼房,对马宁和一些军队代表来说可以说是开了“洋荤”,他第一次接触了地毯、沙发、电梯、门铃、抽水马桶等。
当时,二野正在向西南进军,战斗仍在继续,可是到北平后,看到的是一片和平景象,形成巨大反差。政协代表中,其他党派的人士占据很大比例,特别是还有一些国民党起义过来的高级将领,这些人保持着过去的生活方式,奢侈浪费。马宁和其他一些刚从前方打仗回来的人,不仅看不惯,更是想不通。感到天下是我们打下来的,他们这么多人都来“坐天下”享福,所以非常反感。有的代表发牢骚,讲怪话,编了一个顺口溜:“老革命不如新革命,新革命不如不革命,不革命不如反革命。”
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了解这些情况后,十分重视,大会召开前,刘少奇专门召开参加政协的党员代表会议,讲了进一步做好统战工作的意义,还形象地比喻这好比是第二战场,要争取更多的爱国民主人士。马宁的思想也有了转变,深刻的体会到毛主席亲自到车站去接宋庆龄和程潜的意义。
会议期间,马宁第一次近距离的见到了敬爱的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近距离的聆听了他们的讲话,和其他代表一起讨论了建国大业和军队建设的诸多问题。
1949年10月1日,马宁作为人民政协代表和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代表,很荣幸地和刚当选的中央政府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见证了新中国诞生这一历史性时刻。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马宁观看了阅兵检阅,当解放军阅兵的队伍,排着整齐的队列雄赳赳、气昂昂的通过天安门时,天空响起飞机轰鸣声,18架飞机编成六个空中分队飞过广场上空,马宁望着远去的机群,想起了毛主席9月21日在政协开幕会上的讲话“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的庄严声明:“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这时,他想起了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我军遭受日本鬼子和国民党飞机轰炸,牺牲的无数战友。一种强烈的愿望在他心底涌起,他忽然冒出了连他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想法:“我一定要去学开飞机,将来当一个能率领空军作战的指挥员。”
1949年9月,马宁摄于北京政治协商会议期间
当天晚上,朱德总司令在北京饭店举行盛大宴会,宴请授阅的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和陆、海、空人员,他兴奋地说:“今天我成了真正的三军总司令!”
次日,马宁经过了解,得知这次驾机领航接受检阅的,是1946年从国统区驾机起义飞抵延安的国民党空军校官刘善本。他十分仰慕这位爱国正义的军官,也更加坚定了学飞行的决心。
从北京开会返回部队以后,马宁腹部旧伤复发。重庆解放后,他留渝治疗腹伤,住院期间的清闲对习惯驰骋疆场的马宁来说,是一种难耐的折磨。这时,经组织介绍他早已认识的军区文工团员陈淑莲,到医院看望他,了解马宁想学飞行,又顾忌着自己的伤残难以胜任后,多方寻找借来一本苏联小说《真正的人——无脚飞将军》。马宁一口气看完后,被书中主人翁的事迹吸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苏联无脚飞将军”都能飞,我的左腿只比右腿短几厘米,为什么不能飞,想到这里便有了学好飞行的信心。
1950年,空军组建后,根据中央军委在陆军基础上建设空军的方针,派专人到陆军中选拔飞行员,马宁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他软缠硬磨,直到把王近山司令磨烦了,同意他去选飞。
同年6月,新婚不到一个月的马宁,辞别妻子陈淑莲,来到北京,参加选飞的政审和体检。
体检的苏联军医检查完他的左腿后,连连摇头说:“飞机是要上天的,你这种身体状况怎么行!”眼看就要被淘汰,马宁忽然想起,曾救过他命的纵队卫生部长詹少联现已调任军委卫生部干部处处长。马宁给他打电话,说明情况,通过他给苏联军医打招呼。对方听了很受感动,终于放马宁一马,破例给他发了体检表,同意让他继续体检。
在后来进行的项目,检查嗅觉时,又发现了问题,医生不同意他过关,马宁找到时任空军政治部主任的吴法宪,坚定地表示一定要学习飞行,不愿改任地面工作或退回陆军。吴法宪被他的决心感动,批给他400斤小米(当时用小米代替货币),让他去治鼻子。经过20天的治疗,马宁顺利地通过了体检这一关。他匆忙地去到东北进入航校学习飞行,没有回到老部队看望新婚已有孕在身的妻子。不久,老部队奉命参加抗美援朝,领导照顾陈淑莲,让她在留守处工作,但她正在争取入党,不甘落后,要求上前线杀敌立功,并和马宁通信互相勉励。后来由于环境险恶,工作繁重,流产了。50年代,她随军后,先后生了四个孩子,分娩的时候,马宁忙于工作均不在身边,小孩也都是她独自看管长大的。
1950年7月,马宁来到东北航校学习飞行。自从开飞后,马宁很快发现,自己的身体适应情况,比原来设想的要严重的多。教员带飞的第一天,在空中,他就感到受过伤的腹部发胀和疼痛,多次他扶着滑行的机翼在地面跛脚奔跑时,那条伤腿特别吃力。面对这一切,马宁顽强地向艰难展开了搏斗。白天一起床,他就在单杠上锻炼腹部和臂力,平时,也不放过一切时机进行锻炼。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宁的体质一天比一天增强,腹疼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可是新的困难又来到了马宁面前,刚开始中级教练机滑行,不管他怎样注意,两脚一蹬,飞机总是一下子偏到左边去了,他苦苦地琢磨着原因。有一次,他坐在高处,两脚向一块平整的沙土上踩去,出现在沙土上的足迹一个深、一个浅。他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负过伤的左腿短了一截,不如右腿有力。从此,他的锻炼项目,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努力增加左腿的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的左腿变得灵活了、有劲了。
当时,航校的飞行教员是苏联人,每个教员带四至五名学员。马宁非常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他文化程度不高,但刻苦钻研的精神非常突出。他懂得,要学好科学技术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刻苦的不间断的钻研。他在学习时又很虚心,不耻下问,因而他被批准为这一批学员中第一名放单飞的。当他单飞落地时,苏联教员激动地跑过去拥抱他,高兴地说:“哈拉少(很好)。”他的事迹曾登在《苏联航空报》上,受到了国际友人的赞扬。
不久,马宁如期完成了所有的飞行科目,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各项考核,终于成为了一名轰炸机飞行员。这是马宁在五次负伤,腹部重伤动过大手术,左腿两次骨折后,以超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创造的飞行奇迹。
航校毕业后,马宁分配到航空兵二十师担任副师长,不久被提升为师长。
1954年,华东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首先解放浙江沿海,攻占大陈岛的门户“一江山岛”,该岛由南、北两部分组成,面积约1.7平方公里。驻守该岛的国民党军千余人。二十师接到命令,全师集中14个大队,飞到杭州,加紧训练,准备打仗。
解放“一江山岛”是我军首次进行的三军联合协同作战,所以,一方面必须要进行三军联合作战的准备和训练;另一方面,还要随时担负作战任务,争夺制空权和制海权。
训练期间,为了解决轰炸海上移动目标准确率不高的问题,马宁亲自带着飞行员、领航员,到舟山群岛海军的舰船上去参观,增加一些感性知识。又和领航员驾机直接飞到海军的江湾机场,侦察演练向东海舰队的苏联顾问请教,终于掌握了一些轰炸军舰的要领,回来后组织部队人员加紧操练,提高了击中目标的命中率。
1954年11月1日,二十师接到前指的作战命令,这是这支新组建的部队第一次参加真正意义上的空战。出征前,全体指战员在机场草坪上举行了战前誓师大会,由华东军区首长为参战部队六十团授军旗。刚被提升为副师长的张伟良,代表六十团接军旗,然后带领全团宣誓。
1954年11月,打“一江山岛”前马宁(右二)与张伟良(右一)研究作战方案
中午11时,由张伟良带9架杜-2轰炸机编队,在8架拉11歼击机掩护下,飞向大陈岛战区。大陈岛位于浙江省正东,距海门港约40公里,岛上驻有国民党军队一万余人。
当我机编队飞到大陈岛上空时,发现敌舰正四处逃散,张伟良驾驶的长机瞄准其中一艘大舰,下令开始攻击,但没有击中要害,只是对舰上设备和人员造成轻度损伤。这一仗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部队的情绪有些沮丧,但浙东前线总指挥张爱萍和华东空军司令员聂凤智带领军区文工团的同志来到机场向参加战斗的飞行员献花慰问,使他们深受感动。张伟良立即表示:“请首长放心,我们下次一定完成任务!”
1955年1月10日,马宁接到空军指挥所聂司令打来的电话:“命令六十团三个大队28架飞机装挂重磅炸弹,一次出动,形成一个拳头,对停泊在大陈岛军港的敌舰实施重点轰炸!”马宁接到命令立即召回正在组织训练的张伟良,研究制定了作战计划。12点30分,马宁下达了起飞命令,六十团全团28架轰炸机以15秒的间隔依次起飞,然后在空中编成战斗队形,由歼击机护航,隐蔽的飞向战区。整个机群冒着敌人火力网的密集炮火,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直接扑向三号锚地的敌群。
这次战斗,炸毁国民党登陆舰一艘,炸伤敌护航登陆舰一艘,摧毁了大陈岛上的部分火力网和防御设备,为解放“一江山岛”渡海登陆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时隔一周,1月17日,马宁再次接到前指作战命令,次日上午8时,出动三个轰炸机大队,准时向“一江山岛”发起攻击。起飞命令下达后,马宁在地面搭台指挥,张伟良担任空中总领队和指挥员,先后两次向“一江山岛”敌纵深核心工事,炮兵阵地,指挥中心等重要目标实施航空火力突击。
下午3点22分,二十师空军编队全部凯旋,第二波轰炸后,海军陆战队渡海登陆,取得了攻占“一江山岛”的全胜。
战斗结束后,张爱萍和聂凤智两位司令员再次特意到机场慰问。张爱萍对马宁说:“你们师打得很好!谢谢你们!”聂凤智称赞马宁带的部队不错,打仗很泼辣!战后张伟良和大队长宋宗周由于战绩突出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这是马宁到空军后领导的第一次战役,也是他军旅生涯中最后的一次战役。至今,国防大学和各军事院校一直把这次战役作为一个经典战例。
1958年“整风”“反右”后,毛主席提出了“将军当兵”的号召,希望军队高级领导干部能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官僚主义。各大军区和军兵种领导响应毛主席号召,纷纷带头当兵,总政话剧团还排演了话剧“将军当兵”,反映这一活动取得的成果。
空军由于情况特殊,飞行师长吃空勤灶,要飞行,为了保持他们的体质,对他们没有提出下放当兵的要求。但师长马宁主动提出下连当兵,在得到党委和上级同意后,同年11月,他决定到远离师部的郑家屯60团地勤二中队去,被分配到80号机组当了一名机械兵。
马宁来到中队后坚持和战士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在机组召开的欢迎会上,他说:“我是个新兵,你们是我的老师,今后,你们不要再叫师长,叫我老马或马宁好了。”谁如果不注意叫了一声师长,他马上就纠正说:“我是一个列兵。”并开玩笑说:“下次再叫我师长,我就要向他提出‘警告’。”同志们为了怕吃“警告”也就接受了这个意见。从此,“老马”、“马宁”便替代了师长的称号。机组的同志知道马宁受过重伤,左腿残疾,而且身体肥胖,劝他不要参加冬季锻炼,但他乘别人不注意,把自己的名字填在长跑登记表上。第二天清晨,他提前20分钟离开寝室,开始了到机组后的第一个长跑,一直坚持了一个月。
二中队的厕所里,在马宁来到后不几天,突然出现一个用木板制作的脚踏,原来是马宁在空闲时间利用废木料制成的。
爱劳动,爱工作是马宁的特点,早晨他抢着抹桌子,擦玻璃,扫地,看到厕所脏了就不声不响的去打扫,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同志们都说:“老马同志真不愧是个英雄模范!”团政治处为了宣扬马宁的模范事迹,请了侦察参谋到机场拍几张照片,马宁再三推辞,一时形成了僵局。后来机械师想出了方法,下达了命令,果然这位纪律性很强的新战士,立即认真的行动起来。
马宁来到机组后勤钻苦练,往起落架接头注油,是一件很费力气而又不容易做好的事,马宁到机组后刻苦锻炼,终于掌握了加油的技巧,解蒙布,检查轮胎气压,充氧,放水,注油都做得头头是道。到第四个飞行日,竟开始担任了机械员的工作,在人手缺乏的情况下,他经常可以独立顶缺,机械师感到特别满意,更使机组同志赞扬的是马宁在机组的工作精神。冬天,在外场严寒逼人,他冒着风霜,不顾同志们的劝阻,爬上高梯,为尾翼接头涂油。晚上飞行,一人扛着两个堵盖跑到起飞线上去牵飞机,还帮助其他机组推牵引架。一次在刚飞过夜航后,清晨5点拉起了战斗警报,他背了机组的枪跑步四里多赶到机场。
80号机组的政治生活,在马宁来到后大大活跃了起来。晚上,这个自报奋勇的读报员,给同志们读报纸,讲时事,讲述自己负伤的经过和负伤后受到老乡和战友照顾的动人事迹。
下放的一个月很快过去了,离别时同志们依依不舍,感到从马宁身上学到了许多优良的品质,马宁也感到这个月收获不小。
马宁下放回到师部不久,于1959年升任空一军的副军长,并由上校升任大校,后又接任军长。通过一个月的当兵,马宁进一步认识到,作为军队的高级领导干部,更需要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不搞特殊化。他当军长时,每月党费都亲自交到小组长手中(其他首长都由秘书代交)。每次去北京开会前后都向小组汇报,平时,他处处以身作则,经常深入部队,密切联系群众,严格要求机关。
军委经过考察,认为马宁担任军队领导职务后,成绩显著,是个德才兼备的好干部,于1964年破格提升马宁为少将,使他成了空军干部中唯一的一名飞将军。提升将军后,他除了参加重要活动必须佩戴军衔外,平时从没有戴过将军衔。他曾对共事的下级说:“我们的政委红军干部还是大校,我岂能在他跟前显摆自己。”
1971年“9.13事件”后,参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空军司令员吴法宪被免职法办,空军司令员一职空缺。
时隔一年,挑选空军司令员接班人的事迫在眉睫,毛主席提出:“空军司令员要能上天,海军司令员要能下海。”周总理也有同感,过去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再不纠正就要贻笑大方。在征求总政李德生主任和部分空军领导的意见后,最后拍板圈定:“马宁。”
1959年11月,马宁下放机组时与机组成员在一起(坐在中间的为马宁)
1973年春,空军党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当时担任兰州空军副司令员的马宁3月5日接到通知,要他立即赴京。一头雾水,不知道是祸是福的马宁,立即起程,到了北京,听到小道消息,是要选他到空军“驾辕”(一般寓意是承担重任或当主官)。马宁根本不相信,直到周总理接见,后来李德生主任又找到马宁谈话,他才相信,真的要为空军驾辕了。空军党委会结束后,马宁走马上任,成了继刘亚楼、吴法宪之后的新中国第三位空军掌门人,也是第一个自己能驾机上天的空军司令员,圆了当年立志学习飞行,当一个飞将军的梦想。
马宁晋升大校时摄于齐齐哈尔
林彪折戟沉沙后, 中央很快就清除了林彪集团把握军权的死党。这期间,毛主席最担心军队出问题。当时,邓小平已经复出,担任总参谋长,毛主席问他怎么办,邓小平沉思片刻,随后把自己面前的茶杯和毛主席的茶杯对换了一下,毛主席会心一笑说:“英雄所见略同。”
没有想到这次茶杯的调换,成就了毛主席早就考虑对各大军区司令员进行调整的决策。同年12月 21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书房接见参加军委会议的成员。参加会议的有准备调动的北京、沈阳、南京、广州、济南、武汉、福州、兰州八大军区司令员,马宁也参加了会议。
当马宁由总政田维新副主任陪同进入书房时,自报了姓名,田副主任介绍说:“他就是您建议要选的能上天的空军司令,参加过第一次政协会议的特级战斗英雄。”毛主席转过身来,和马宁握手,随后笑着说:“唉,你姓马,我出个谜语你猜,字谜是:一个大来一个小,一个跑来一个跳,一个吃草一个吸血。你来答个字吧?”马宁没有想到毛主席会给他谜语猜,一时也猜不出来,就老老实实的回答:“我猜不出来。”毛主席又问了另外两个司令员,得到的是同样的回答。最后,毛主席笑了笑,说破了谜底,是独领风骚的“骚”字。
在回家的路上,马宁想起,毛主席在一首词里用过风骚两个字。回到家,他找出毛主席诗词,翻到《沁园春·雪》看到了如下的文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马宁顿时领悟到毛主席抓住我这匹“马”在“骚”字上大做文章,既肯定了八大司令过去的功勋,又警告我们不要重武轻文,而要着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做一个文武兼备,能够在当今独领风骚的风云人物。想到这里,马宁不得不由衷的感到毛泽东的睿智,更加增添了对主席的敬佩和热爱,主席才真正称得上是独领风骚的“一代天骄”。
纵观马宁同志的一生,他是个高标处事,低调做人的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不怕牺牲,不畏艰难,是攻无不克的悍将;在工作上,踏实做事,处事果断,不怕苦,不怕累,不向困难低头,是压不扁,顶得住的人;在对待同志上,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处事冷静,有情有义,是关心同志疾苦,值得信赖的人;在生活上,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不搞特殊,是清正廉洁的人。
马宁同志是人民的子弟兵、好儿子。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高级将领。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荣获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批准离职休息,2010年12月在北京病逝,享年89岁。
责任编辑/赵柔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