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市中的贞洁牌坊

2014-08-07 12:36刘晋飞
传记文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手术台医生

刘晋飞

书市中的贞洁牌坊

刘晋飞

写一本好书,难;写一本好评如潮、恶评为零的好书,好比要在妓院里立贞洁牌坊,太难了。《只有医生知道》便是后者,面市以来,销量如房价般飙长,恶评与意见却不见踪迹。

《只有医生知道》的作者是协和医院妇产科医师张羽,从业十余年,对女人的诸多病痛有着切肤的理解,貌似手术刀上都文满了经验。怀着做大事不拘小节的勇气,她以书为媒,从一个相对保守的行业走进公众视野。她写的《只有医生知道》讲故事、说科普、聊生活、论体制,还原了医生的本来面目,给天下女人上一堂公开课。正如封面上的那句广告语:哪怕你是一个知识女性,对自己身体的了解程度也可能不到5%。道出了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

《只有医生知道》作为一本纪实文学,好在哪里?首先,好在有宽厚仁爱的人文关怀。张羽是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历任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书中所有的知识和案例都是作者亲身经历,都是从水深火热的临床工作中摸爬滚打过来的智慧。

《只有医生知道》书影

书中的故事是真实的,情感是真切的,科普是动真格的,字里行间是掏心掏肺的,看完书,读者的很多困惑能够悉数得解。试想作者能于安身立命的工作中,凝练出普济众生的解渴之“近水”,如此善莫大焉,当真是对世界最好的回报。

其次,作者透过活生生,甚至血淋淋的病例,讲述了很多读者不懂的知识。同时透过这些病例,让大家见识到生命的残酷和世相百态。警醒大家对自己负责是对灾难最好的躲避,是最实用的人生智慧,此外还要通达“人学”,以“放下”对治“残酷”。

书中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关于女人本身。从生命形成讲起的故事,在其中穿插了关于女人身体的秘密。通过作者的细致讲述,读者能知道什么是宫外孕、子宫肿瘤,以及各种手术过程。知道了医生会怎么给一个孕妇接生,生育的几个阶段以及各种突发事件(胎头不正怎么办,顺产到一半宫缩不力了怎么办),以及各种怀孕过程中的病症。作者用一个个病例来讲科普,而且讲得仿佛你是手术台边的目击者一般。

这些故事其实并不恐怖,它非常平实。如果你是一名女性,你需要知道它。读完本书你会觉得,如果你能非常顺利地走完了作为女人的这一生:没有月经不调,没有囊肿,怀孕没有任何病症,顺产,年龄再大没有肌瘤,没有内膜异位,快乐地享受你的雌激素分泌直到50几岁正常停经,还保留你的所有一套(从子宫到附件)全部健康完整,是多么大的胜利。

作者对生育的观点是:生育是自然的,也是幸运的。We fight for the natural rights。所以作者情真意切地说,要生孩子,要在黄金年龄生孩子,这才是正经事。读到这个像居委会大妈一样的道理,却写得真切坦率,让人不会有丝毫不舒服。

作者感叹,做女人是难的,难在生孩子是重鬼门关,不生孩子又容易生肌瘤,生育权似乎得享自由,却是处处不自由。做医生是难的,难的不仅是病魔之可怖,更难在人心,人心被社会意识所挤压发生的异化。

在病人中,有的为了表达自己是个伟大的母亲,不去了解自己青春期的女儿有什么样的困惑,只是粗暴威胁其如果做出“给妈丢脸的事”就断绝母女关系,结果差点断送了女儿的性命;身为老师的高级知识分子,因为妻子还没生育,就阻止她进行摘除子宫肌瘤的手术,导致她月经期间失血500毫升差点因此过世;那个让有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妻子以生命为代价生下孩子的农民,在敲诈了医院三万元之后,连妻子的遗体都未领回,就忙着张罗续娶的事;那个向医生打听媳妇的病是什么时候患上的婆婆,打定主意要让娘家来掏这份“不该归他们管”的钱,而全然不顾那女子是拼着生命为他们家传宗接代的……

作为一名女医者,张羽对残酷的真实都有亲身体会,她也许是想借着这本书完成她医病先医心的“野心”,她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听到她的呼喊,她希望那些人为原因造成的悲剧会越来越少发生,她希望整个社会会对女性越来越尊重和关爱,让她们的生育之路少点坎坷艰辛。而我真心的希望,她的野心会成功。

作者置身中国医疗的桂冠——协和,带我们分享了一个女子从矢志学医到终有小成的一路悲欣。沿途的人情世故,从医患关系到医者勾斗,构成了中国当代医疗体系的一个剖面。书中写到住院医师怎样值夜班,一线医师和二线、三线医师的“负责”关系、“过堂”的例会是怎么开,每一个病例处理会被怎样盘诘(为什么顺产到一半要改成剖宫)、年轻医生如何稀缺手术台的机会、临床医生怎样上36小时的班,以及医院制度是如何不围绕着临床医生运转的。

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时间表、自我感受等等一切。而现代社会的职业已经千差万别。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惊涛骇浪。《只有医生知道》的畅销,还让读者更深切地了解到医生的职业真相。本书对于真相的真诚讲述,能有助于消弭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这是大功德,毕竟躺在手术台上是人生最沉重的托付,病人与医生也是人生中最紧张、最重要的合作。

说到医德,张羽坦言,同在一片雾霾天下,协和自然也会受到社会氛围的熏染,功利必然催生私欲,很多时候位高权重意味着要付出自我沦陷的代价。有的医生为了获得更高的学历,造假、抄袭,甚至进行行业内部挑唆。毕竟社会整体需要良性的发展,很多因素在制约着良性的循环,一个环节出现断裂,一整条链接都会受到影响。医德不是课题,是医生的原则和立场,是医生在生活旅途中,给自己列出的选择题。

张羽在讲述问题同时,也努力教育读者,男人不了解女人,女人其实也未必了解自己,只有那冰冷的手术刀才能真切地见证一个生命的鲜活或是凋零。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不是试图让对方毫无逻辑地走上圣堂,而是让彼此真诚相待,在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更加心手相连、同仇敌忾。

客观来说,医学在知识、技术的层面之外,更是“人学”。手术台上的是病灶,日常生活里却是喜怒并具的人。在医疗费用高企、动辄要托人求医的当下,一人得病,全家遭殃,医生想讨到一张笑脸,怕是不易。最难是病人原本就形同孩童,动辄易怒易烦,家属也常常不予人安生。最典型的例子是张羽写红包:有人塞红包是事后感谢,有人进贡是事先买安全。手术台上没有绝对的安全,一旦手术失败,病人便会拿红包大做文章。即令手术成功,也有少数家属会检举医生收受红包,以此索回。或者再递上一个红包,算是结纳名医,为将来铺路。

本书的语言风格基本是一个西医的大白话,要抒情就直抒胸臆,道理讲得很直接话糙理不糙。语言风格可参见北京本地生活台主持人,不装高大上,只求接地气。

整部书的结构是双管齐下的。一条线索是从一个生命的形成开始,另一条线索是从作者本人自己从医开始。两条看似无关的线索却一直以一种平行的速度,合理地穿插与深入。生命形成,怀孕与宫外孕,临产、分娩、生孩子,与作者的职业生涯相对照,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临危不乱再到胸有成竹。我们可以读到,一个人在工作中达到成熟状态,就像那一个胎儿来到世间的状态完全相似,从千军万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再经历无数漫长的日子,一步步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读到医者仁心,也读到了鱼龙混杂,读到成就骄傲,也读到了艰辛酸楚。

在协和妇科,张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人拉关系,找门子,就为看看,B超下的娃儿到底是不是“带把”的。当张羽对患者说,很多时候,机器也会出现偏差的时候,更多人认为,现代技术条件,完全可以看到真实的东西。张羽觉得,眼见未必真实,也许是另一种伪装。只有推上手术台,手术刀划开皮肤的时候,真实或许会呈现在面前,面对像肿瘤这样的奇特事物,会存在伪装和欺骗。跟人品医德完全无关,也不是一个人幸运不幸运,只能说疾病也在和人类抗争,进行一场较量游戏。医生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会有疏漏和打盹儿的时候,医生有七情六欲,医生有家庭和孩子,医生想要每个下手术台的人,立刻就能健康快乐地走出医院。但医生不是神,他是个人。他纵然有全球最好的技术能力,他也未必是人无完人的神明。他孤独的一个人在手术台思考、操作的时候,没有谁,能够摄入到医生的心里,帮助他的心,完成另一场手术。

以作者文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语:“多年后,我也成了母亲,也生了女儿,职责和天性让我时时刻刻以自己的方式保护和照顾着我的孩子,我会清楚地告诉女儿在什么年龄应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如何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不同的是,若是哪天她真有了难处,就算是再没脸面,再穷途末路,我也不会再像自己妈妈那个年代的母亲一样说出‘你做出这等丑事,咱家可丢不起这个人,我不管你了’的话。我的女儿,我的孩子,不论将来发生什么,不管碰到多大的挫折,不管陷入多深的泥潭,记得珍爱生命,永远不要害怕,任何时候,记得只要回到妈妈身边,一切都有办法。”

责任编辑/胡仰曦

猜你喜欢
手术台医生
麻药
切胃减肥真相
生意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华医生信箱
修理
医美医生支招教你如何“不撞脸"
你擅长在脑海里列表吗?
有感于刘博士辞离手术台